前兩天去一家泰國餐館吃飯,來自福州郊區的女招待生娟兒看著我的孩子,對我說:“我也很想自己的孩子呢。”無獨有偶,這家餐館的另一位來自菲律賓的華人女招待生米雪兒(Michelle)的兩個孩子也不在她身邊。前者因為夫妻偷渡來美國,為了付清債務,不得不打工,無法照看孩子,他們的三個孩子,5歲,3歲,1歲都在福州農村老家,娟兒告訴我,國內公婆還要她再生孩子,他們說,你生孩子,我們為你帶。娟兒不想再生了,她說,每多一個孩子,就多一份牽掛,尤其是孩子又不在身邊。米雪兒有兩個男孩,一個不到1歲,一個剛滿3歲,孩子的爸爸在美國找到工作,米雪兒跟著先生來美國,我問米雪兒,你是合法來美國,為什麽不把孩子帶上,他們那麽小,多麽需要媽媽呀。米雪兒說:“兩個孩子在身邊,自己就不可能打工。另外美國養孩子費用很貴,一個月尿布,奶粉的錢都比菲律賓一家子生活費貴,所以隻好將孩子托付給他們的祖父母了。”於是,米雪兒在餐館夜以繼日地打工,賺些現金,寄回菲律賓。
美國夢有時很讓人不解,為了賺錢,放棄與幼小孩子在一起的美好成長過程,讓孩子飄洋過海,跟著年老的祖父母過日子,自己心裏不舍,但“經濟掛帥”,以為,孩子初成長的幾年,有飯吃,有地方住,有可靠的人看就好了。孩子到了上學年齡,再接到身邊來讀書,可是,父母想過沒有,孩子初成長時,最需要的不是金錢,不是玩具,而是父母的關愛,父母和孩子的親密的關聯(bonding)也是在孩子幼小時建立的。
我以前有個好友,他們有三個男孩,老二,老三比老大懂事,老大那時大約7,8歲吧,學校裏常欺負別的孩子,在家裏也叛逆,好友告訴我:“我很後悔當初把他送回中國,那時我和先生還在讀研究生,沒有時間看孩子,所以他一斷奶就到中國爺爺奶奶那兒,老人太寵他了。去年回到美國,很霸道,又不聽我們的話,老二,老三我自己帶的,反比老大懂事。”從小沒有得到父母的關愛,一旦到了父母身邊,要麽孩子很叛逆,要麽孩子很自卑。我是屬於後者。我8個月大到祖父母身邊,我是長孫女,祖父母對我疼愛有加,6歲那年,爺爺把我帶到上海姑媽家,路上他告訴我,他要帶我去見一個很重要的人,那個人是我的媽媽。媽媽從南方來到上海接我。當爺爺告訴我:“這是你媽媽,你想和她走,還是和我回揚州。”我指著媽媽說:“和媽媽走。”爺爺頗失望地說:“我把你帶大,這麽疼你,你卻要離開我。”媽媽開心地說:“孩子天生要媽媽。”從上海坐火車一天一夜,到了南方的家,母親帶我上樓,夜晚燈下,爸爸從裏屋走了出來,媽媽對我說:“這是你爸爸。”幼小的我望著麵前的年輕英俊的陌生男子,心裏想:“原來他就是我爸爸。”剛回到父母身邊,因為不會普通話,也不懂過馬路,開門鎖,總被爸爸訓斥,他常用“你真笨”之類的話責備我,我聽了感覺特別自卑。妹妹3歲回到父母身邊,她告訴我她生病時,父母多麽疼愛她,關心她,而我幼年的回憶,全是和祖父母在一起,回到父母身邊,就開始讀書了,父親又相當嚴厲,我小時候很怕他。後來,我讀書成績優秀,慢慢也自信開朗起來。
上午新澤西州好友緋與我聊天,她提到她的父母剛剛坐華航回中國,飛機上許多年老的中國祖父母帶著幼小的嬰兒回中國,嬰兒第一次坐飛機,一路啼哭。我想:這些孩子父母有沒有想過,他們得到的同時又失去了多少。他們錯過了嬰孩的牙牙學語,錯過了孩子的第一次邁步,第一個親吻,第一次換牙,甚至第一個笑靨,第一次噘嘴。。。
海外居住多年,發現美國媽媽有了孩子後,許多選擇辭職或兼職,因為她們願意花時間親近孩子,享受與孩子在一起的美好時光,幼小的孩子最需要的不是貴重的玩具,他們最需要是愛,而愛是要花時間投資,花精力滋養。幼小的孩子在父母的關愛下,有了安全感,父母的愛對孩子日後的心靈,社交,語言能力,人生觀都有積極的果效。
仍然記得母親告訴過我,剛回到她身邊的我,曾經怯怯地問她:“媽媽,我不在爺爺身邊,要是他去世了怎麽辦?”母親很吃驚,我那時不過7歲,但我和爺爺,奶奶的親密關聯(bonding)卻很深,因為幼年時得到的關愛,不需要通過讀書成績來爭取,不需要通過工作業績來證明,那種愛是完完全全地接受,徹徹底底的吸收,幼年的愛是構建孩子與長輩親密關聯的根本。
寫到這裏,我很感謝父母來美國幫助我帶孩子,也非常感激先生的辛勤工作,他總鼓勵我選擇自己想做的事,有了第二個孩子後,我選擇作兼職。搬家到哈城,又辭職一年在家,和孩子一起適應新環境,後來改行做兼職老師,寒暑假可以和孩子在一起。老師的薪水和福利,比起從前在大公司作電腦資訊管理,是少了很多,但神教會了信心(trust in God),倚靠神(rely on God),美國經濟蕭條,先生事業沒有受到什麽打擊,我們很感恩,從不覺得欠缺什麽,除了家庭費用,我們還能夠付給教會Tithe和其它的offering,每年給我父母寄錢,繼續讚助菲律賓孩子Resty 讀書。先生說得好:“我們空空手來到這個世上,也將空空手離開世上,不要把現世的錢財看得過重。神看人,不是看你有積聚了多少財物,而是你的靈魂(soul)。”
海外的媽媽們,若孩子幼小時,仍需要工作,不妨邀請國內的父母來美國幫忙,這樣下班回來仍然有時間和孩子在一起,看著孩子一天天的成長,不會有錯過幼年孩子成長的遺憾。若經濟上允許的媽媽,不妨把工作改為兼職或辭去工作,享受孩子初成長的過程,也是很有福氣的事情。
------------------
博友龍之謠也有很棒的育兒經,順鏈接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