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底過了西方傳統的“萬聖節”,這一夜是一年中最“鬧鬼”的一夜,所以也叫“鬼節”。我對這個節日總是心有餘悸,看看節日來曆吧:
兩千多年前,歐洲的天主教會把11月1日定為“天下聖徒之日” (ALL HALLOWS DAY) 。“HALLOW” 即聖徒之意。傳說自公元前五百年,居住在愛爾蘭、蘇格蘭等地的凱爾特人 (CELTS) 把這節日往前移了一天,即10月31日。他們認為該日是夏天正式結束的日子,也就是新年伊始,嚴酷的冬季開始的一天。那時人們相信,故人的亡魂會在這一天回到故居地在活人身上找尋生靈,借此再生,而且這是人在死後能獲得再生的唯一希望。而活著的人則懼怕死魂來奪生,於是人們就在這一天熄掉爐火、燭光,讓死魂無法找尋活人,又把自己打扮成妖魔鬼怪把死人之魂靈嚇走。之後,他們又會把火種燭光重新燃起,開始新的一年的生活。傳說那時凱爾特人部落還有在10月31日把活人殺死用以祭奠死人的習俗。
(來源: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10/24/content_1140829.htm)
我們家鄰裏對節日作了改變,本來是10月31日過節,鄰居們決定提前一天過,打破常規,旨在遊樂,不在紀念舊風俗。上周四晚,我留在家裏給敲門經過 Trick or Treat“要惡作劇還是給款待”的鄰家孩子發糖,先生則帶著兩個孩子和鄰居孩子們一起到鄰裏Trick or Treat。
中國也有鬼節,在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傳統風俗,人們在這天晚上除拜祭自己的祖先外,還準備一些菜肴、酒、飯、金銀衣紙之類到路口去祭祀鬼神。據傳說,每年農曆七月十五,閻王就下令大開地獄之門,讓那些終年受苦受難禁錮在地獄的冤魂厲鬼走出地獄,獲得短期的遊蕩,享受人間血食。鬼節注意事項有:避免帶紅繩,鈴鐺等物招鬼物,盡量避免出門。若遇到鬼壓身,鬼打牆等靈異事件,不要慌張,集中一切注意力,睜開眼睛。(來源:http://baike.baidu.com/view/214149.htm)
十幾年前,初來美國時,曾寫了一篇“憶故鄉之雨思”,今晚燈下,續寫“憶故鄉 之 鬼屋”。
很小時在揚州爺爺奶奶身邊的幾年,有次病得很重,百醫而無效,有鄉人建議奶奶用小布袋裝了灶灰,掛在離家門幾米遠的樹上趨鬼,奶奶照做了,據說,不久我的病就好了,聽起來,這完全是迷信使然。後來到福建,父母都不迷信,父親師大政教係畢業,更是堅定的無神論者,事事都用辯證唯物主義邏輯思考。從小學校裏教的是達爾文的進化論,我自然也是無神論者。大學時,外教Claude向我們介紹了上帝,耶穌和聖經,剛開始,很不以為然,總覺得那是洋教,中國幾千年的悠久文化博大精深,根本不需要了解什麽基督教義。英文課上,Claude讓我們閱讀了聖經裏的篇章,也講授了不同層次的愛:"eros"(性愛) "philia" (友愛)和"agape"(無私的愛),雖然對聖經的諸多內容質疑,但確實非常喜歡聖經哥林多前書裏關於愛的章節1。
大學畢業後我到武夷山作英文導遊,隻工作了一年多,就到美國留學。但在武夷的那段時光至今難以忘懷。
以下摘自輕舟日記(寫於93年7月9日):
我到武夷已一個多月了,旅行公司在市區,不在景區。公司為我在附近租了一間小屋,在一個小山坡上,又是3樓,從窗戶向外,隻能看到一片小鬆樹林和幾杆青竹;這是一棟新蓋的私家3層樓房,目前隻有我一個房客。我的小屋很簡陋:一張長桌,一把高高的竹椅,一張床,兩個單人竹沙發。在這裏很有返璞歸真的感覺:夜晚燈下,窗外各種昆蟲叫聲和屋內大大小小五彩斑斕的蛾蝶,讓我感覺自己的“空中樓閣”是鑲在森林中的一隻眼睛;夜深躺在床上,睜眼看到小屋熒光點點,那是幾隻善解人意的螢火蟲在黑夜裏為我的小屋增添幾份浪漫情調。每天清晨,我都到樓上天台晨讀。獨居的人君臨一切,獨居的感覺從從容容,我喜歡自己簡陋的小屋,更喜歡目前這種淡泊,清新和從容的生活。。。。。。
然,這份逍遙自在,獨立超然的生活卻在不久的農曆七月十五鬼節裏被打破。
(未完待續)
----
注1:聖經哥林多前書13:4-7 & 13:
愛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作粗魯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隻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 . . 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愛,這三樣,其中最大的是愛。
英文版本: 1 Corinthians 13:4-7 & 13
Love is patient, love is kind. It does not envy, it does not boast, it is not pr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