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護照

這就是我的身份證, 你的呢?
正文

“西方”與“非西方”真正的文明衝突

(2008-06-22 06:39:51) 下一個
ZT: “西方”與“非西方”才是真正的文明衝突
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critical2/23/20080620/14919939.html

亨廷頓的錯誤在於把西方局限在國家邊界之內,而西方首先是一種心態,由三個基本特征確定:對創新的熱情、自我批評的能力以及性別平等。真正的文明衝突是,當今所有社會都分裂為西方化人士和非西方化人士。這一文明內部有關現代化含義的衝突,比亨廷頓所謂的地理實體之間的衝突更加顯著。
    
    世界各地的人們現在都已經聽說了所謂的“文明的衝突”。亨廷頓的這一概念已經家喻戶曉。上世紀50年代,法國經濟學家索維創造的“第三世界”一詞,也同樣人人皆知。這些詞語之所以為大眾所接受,是因為它們定義模糊。“文明的衝突”基本上是西方對抗世界其他部分,它本應描述世界的本來麵目。在現實中,西方是含糊不清的,包括大量領域而並不確定其統一的特征。
    
    那麽究竟何為西方呢?西方化是什麽?為何認為日本是西方而中國不是?上海屬於哪裏?俄羅斯是西方的一部分嗎?從這些不確定性中,我們可以得出結論說,西方並非一個地理性的實體。希臘人在2500年以前,把他們自己視為是與東方波斯人對立的西方。大概在那個時候西方作為一種心態建立起來。由於西方從那時以來已經失去了明確的領土範圍,“西方”一詞已經不是地域概念。
    
    西方首先是一種心態,而這一心態並不與任何大陸吻合,也並不與任何具體國家或地區吻合。亨廷頓的錯誤好像在於把西方局限在國家邊界之內,而西方並沒有邊界。
    
    某些亞洲國家和地區(日本和台灣)屬於西方,非西方人群(歐洲的穆斯林)生活在本應屬於西方的國家,某些東歐國家部分被西方化,而某些西方國家(俄羅斯)並沒有完全西方化。最終,確定西方的心理邊界要比確定領土邊界更為容易一些。
    
    我相信西方是一個由三個基本特性確定的心態,在東方文明中不大容易找到這種心態。這些特征是對創新的熱情、自我批評能力以及性別平等。
    
    從古希臘時代以來人們的問候語就是“有什麽新消息嗎”。這一句話總結了西方心態的要害。但是非西方人更願意把傳統置於創新之上。但是創新作為一種基本價值觀,可以解釋與東方相比西方取得了科學突破。它也說明西方與傳統非西方社會不可避免的衝突,同時也說明了我們應該稱作的“西方的西方化”。
    
    西方不斷破壞自身的傳統,包括其宗教。經濟學家熊彼德把這一過程稱為“創造性破壞”。這一名詞可以適用於西方所有階層。西方保守派在創造性破壞上,並不比西方的自由派差勁。保守派實際上因創造傳統而著名。例如,19世紀英國首相迪斯雷利,就創造出了大多數本應是有關英國君主製度的悠久傳統。西方的創新好像是一個沒有盡頭、自我轉變的進程。
    
    自我批評與創新相比,更加能夠確定西方的特征。非西方文明中麵子和自戀排除了自我批評,至少不會自我批評自身的文化。一個真正的穆斯林或者中國學者,會因對自身文化的批評而難以被稱為一個真正的中國人或者穆斯林。西方就不是如此。西方學者宣布西方價值觀死亡完全正當,而中國或者穆斯林世界中就沒有像尼采那樣的人,說他自己的上帝已經死了。中國或者穆斯林世界中有沒有人像16世紀法國的蒙田那樣,說“印第安野人”或許比我們更加明智呢?當然肯定會有像蒙田或者尼采那樣的中國人或者穆斯林,但是他們不會被視為自身文明燈塔。
    
    在性別平等上也是如此。在古希臘、猶太和基督教地區,婦女被視為低人一等。如今,性別平等已經成為通例。在非西方文明中並非如此。婦女的地位問題明顯把非西方的穆斯林與西方世界對立起來。
    
    如果我們接受以上西方作為一種心態的定義,就會帶來三個大問題。它們是:東方在不被西方化的情況下能否現代化?我們如何區分東方和西方?西方世界會保持西方嗎?目前為止,曆史上還沒有非西方的現代化。有關亞洲價值觀的討論最初起源於新加坡,這基本上是一個政治性討論。亞洲國家隻是在把它們的心態轉向了創新以及以及自我批評之後,才變得現代化。
    
    當代的韓國人和日本人依舊完全是韓國人和日本人,但是要比祖先更加靠近西方。同樣,現代埃及人或者沙特人,比古代阿拉伯人更加接近法國人或者美國人。
    
    這一西方化是否讓埃及人或者沙特人不再是正宗的阿拉伯人呢?所有的東方社會都存在這一辯論,從而把我們帶到了真正的文明衝突,也就是當今所有社會都分裂為西方化人士和非西方化人士。這一文明內部有關現代化含義的衝突,要比亨廷頓所謂的地理實體之間的衝突更加顯著。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