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護照

這就是我的身份證, 你的呢?
正文

解讀部分中國教育折射出的文化戰略

(2008-09-01 18:35:45) 下一個
ZT: 解讀部分中國教育折射出的文化戰略
2008-09-01 09:13:53 退役新兵 中華網論壇
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critical3/27/20080901/15061429.html

中國教育是中國整體文化戰略的縮影,而中國教育能夠引起情感漣漪的人,無非三個人群:無助、無奈、無望。而這三者在略同之餘,卻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同為悲哀。何為悲哀?自答曰:生於無助者之可悲,衍於無奈者之哀憐,止於無望者之眼眸,三者俱為悲哀者也。對於中國教育,即使是在樂觀的人,也會抱以遺憾而又施以委婉的苦笑;即便是智力存在先天性缺陷的人,心緒波動也會很大。中國教育就是悲哀的代名詞,所折射出的文化戰略,也可等同視之。
    
    隨著魏巍的去世,網上再次興起關於《誰是最可愛的人》的討論,並且迅速擴散到中國教育以及中國文化戰略的層次。鬥爭呈現出高端化、複雜化的趨勢,這都都是可以忽略的,最可怕的在於出現局部脫離群眾化的苗頭,比如說早些年上海從教科書當中刪除《狼牙山五壯士》的內容。我真的很費解,像韓國與越南之類的國家拚命的往教科書當中添油加醋,為什麽我們卻要減少佐料?難道僅僅是因為口味變了嗎?或許亦如此,但願異如此。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在亞洲興起了一股修書熱,亞洲三強中日韓便是代表。三國有相同點,也有異同點,相同的是主要對曆史內容做調整,而異同點是中國目標為“革命英雄主義”,日本主攻“日本軍國主義”,至於韓國則是“偽泛民族主義”,在三國同台競技的同時,又獻上三個主義一台戲的加場演出,恰如同配角比主角演繹的更精彩一般,即是意外,又是驚喜。
    
    秉持麻木最可怕
    
    人們常說遺忘曆史等於背叛,也就是用人們最害怕發生的背叛架設到曆史之上,等同於遺忘,而我要說的是,比遺忘更可怕的是麻木。德國納粹主義與日本軍國主義,其自身攻擊性並不高,重點在於尋在對方的破綻,納粹為什麽能屠殺那麽多的猶太人?難道不是因為猶太教義當中的順從思想嗎?日本為什麽能屠殺那麽多的中國人?難道沒有儒家思想宣傳的順從嗎?責任不可能發生在一方,就如同一根筷子不能進食一般。
    
    希特勒本人是排猶反猶分子,而他的反猶行為不單迎合了德國民眾的心理,還贏得了其他一些國家的心理。可以說納粹德國的對外征戰史,就是奔猶太人來的,什麽地方的猶太人多就打什麽地方。希特勒這麽一幹,西方政客的嘴都笑歪了,西方政客雖然並不反猶,但至少他們排猶,主要原因就是他們的家族的曆史原因造成的,猶太人掌控的社會財富,限製了這個國家的發展,並且他們沒有國家觀念,即使是戰爭中,也會貸款給敵國。西方政客,第一順序的是家族觀念,其次才是國家觀念,溫斯頓丘吉爾就是如此。
    
    在西方社會反猶是在社會各個階層都存在的,像希特勒與墨索裏尼出身在社會底層的人與丘吉爾出身在高層的人,沒有太大區別。再次需要注意一點,丘吉爾與墨索裏尼都曾當過戰地記者,後來同樣成為了國家首相,可以看出,那個時期,戰地記者有者相當高的社會地位,是可以給民眾真相的代言人。而在二戰後,戰火停息,使得戰地記者的社會地位急劇下降,卻又引發出記者的社會地位提高,若是當中沒有猶太財團的推動,恐怕社會地位的變遷也不會如此之快吧?雖然猶太財團無法控製軍隊,但是能控製新聞團隊,原因就在於他們要防範反猶份子社會階層的提高,可卻隻能是局部防守。
    
    儒家的難言之隱
    
    中國有個成語,叫做麻木不仁,是把麻木與不仁兩個心理過程“並案處理”的。仁是儒家思想的最高境界,可儒家思想服務於統治者之後,就變了味,宣傳的是順從,其副作用就是麻木,而實際上,這種麻木,並不是“仁”的思想。在醫學上,麻木不仁是肢體麻木而沒有感覺,在心理過程上說,麻木是不仁的前奏。仁是儒家社會道德的標準,沒有了道德觀念,還談什麽齊家治國平天下?儒家提倡“殺身以成仁”,可這個是對封建統治者內部而言的,對於出於統治階層的局外人是不產生任何效果的,由於曆史原因,故而使廣大的百姓對待中國的文化戰略秉持麻木。
    
    試想,你吃早點的時候問一下攤主,是否在乎《誰是最可愛的人》從中學語文課本當中被刪除,他肯定不會在乎,因為他的子女是否能讀到中學都是一個問題,不是沒有經濟條件,而是讀書有什麽用?現在衡量一個人的價值不是知識,而是學曆,所謂的價值也是為經濟利益服務。儒家思想是重義不重利,現在所遭遇到的文化戰略,對於儒家學說是十分可悲的,積極的方麵不能被運用,而消極的方麵一直被抨擊。
    
    被統治者利用之後的儒家,對中華民族完成的轉型,如果仔細的去看待中國四大發明,就會得知,那與儒家思想無關。在中華民族大規模的接受儒家思想之後,不秉持之人擁有首創精神,而秉持的人卻隻能是仿製與模仿。宋明兩朝科學家居多,可是搞科研的少,而搞仿製的那才叫厲害。就拿明朝來說,永樂時期鄭和艦隊領先世界,可到了後來,由於工匠的社會地位下降,科技發展也隨之沒落。而到了天啟年間,仿製的紅夷炮及其係列卻再次超過了西方軍工。美國怕俄羅斯軍工的研發能力嗎?答案是不怕,可美國軍工卻害怕中國軍工的仿製能力。中華民族精神的錯位與自身學說矛盾互立,是儒家的難言之隱。

文化戰略之悲哀
    
    中國文化戰略的悲哀,表麵上是把革命英雄注意的內容從教科書當中刪除,實際上是策劃力與執行力的矛盾。中國人總愛跑到美國去當智囊,據說奧巴馬就有很多華裔競選參謀。中美戰略的差距就是源自於中國重視策劃力,而美國重視執行力,在這一點上,德國與中國相似,日本與美國相仿。美國經曆過二戰,才三位五星上將,從這個數量就能看出美國軍方對策劃型人才是多麽的匱乏。與之相同的是日本,陸軍參謀部與海軍參謀部,不是玩戰略,而是玩權謀,這能長久的了嗎?中國人講究凡是要問為什麽,而日本隻有簡短的對白。德國可以說是既不缺乏策劃力,也不缺乏執行力,兼得普魯士與奧地利之所長。從實際出發,中國並不缺少執行力,關於這點,大家可以去看軍轉幹部就會知道。國內革命戰爭為什麽能夠勝利,才策劃力與執行力的角度,就如同《亮劍》的常乃超台詞一樣,國防部的參謀是天才,而執行他的卻是一幫蠢才。
    
    關於刪除《誰是最可愛的人》與《狼牙山五壯士》的行為,都隻是一個階段性過程而已。是真是目的在於,喚醒民間對革命英雄主義的向往。雷鋒精神便是革命英雄主義最好的詮釋犧牲小我,成全大我,這是儒家思想的精髓,殺身以成仁的近代版本。改革開放,其精華就在於部分二字。部分人經濟富裕了,部分人精神富足了,改革教育,開放經濟,是改革開放前三十年的戰略。而在奧運會之後,改革經濟,開放教育,則會是重點,我的預測中國教育必將開始“文化的四個現代化戰略”:地方化、精簡化、媒體化、多元化。
    
    地方化就是增加地方性教材,在繼部分稅收與法律權利下方到地方之後,把部分教育權也下放到地方。不是什麽中小學教育之類的,而是針對教材,如何針對日風韓流的侵襲?答案很簡單,那就是把本土化具體到地方化,例如開設地方語言課,暫時屬於語文課,一個星期一到兩節,什麽日語的啊利噶都還是朝鮮語的殺狼黑油,都比不上方言的魅力。可以解決問題,不單不包括外部問題,還包括自身問題,中國教師團隊當中,有不少都是堅持用方言教學,從汶川大地震之後的帳篷學校就可窺探一二。既然是方言教學,何不單設一課?重組教師團隊,發揚個人優點教學。還有地方曆史,還有在文言文方麵要增加地方文言文內容等,但是都屬於地方性教材,比如說,在高考之前要有地方教材的通考,若不通過者,無法獲得高考資格,可以確保大學生終歸質化而非量化等。
    
    嘛叫精簡化?就是把教材內容精簡,《誰是最可愛的人》在教材當中原本就是節選。既然如此,刪除之後重新編排內容,把宣揚革命英雄主義的內容做到類似與《論語》的程度,一個學期,一本教材,就講十來條,把教學重點放在引申上。美國與日本所說的反美與反日內容,可以不在中央性教科書上出現,可要出現在地方性教材上,若是還有異議,中國大可借此攻擊美國的地方性立法權,中國人的智慧就在於懂得以退為進和後發製人。中央可以取消內容,地方卻不取消,那樣美國與日本必然會通過在當地的經濟勢力為要求,逼迫對內容做調整,這樣就可以完成精簡化。例如,把《亮劍》當中晉綏軍無名男子的“山本,我日你先人”列入教材,日可做動詞,可做名詞,先人是尊稱,無論如何都算不得粗口,精簡化教育就是重在引申,重在理解。
    
    中國的文化在做調整,卻還存在一些這樣那樣的問題,故而可能在執行環節比較遲緩。大家記住中國文化的精髓,寬容待人,正如孔子所說:“克己複禮為仁”,中國教育的悲哀,其實就是儒家思想悲哀的折射,言多淚亦多,罷言拭淚珠。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