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溝”的定義
“代溝”一詞源自英文的Generation-Gap。早在上個世紀的七、八十年代,就有學者從知識轉型的層麵對代溝問題做出過精辟的分析。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在其代表作《代溝》一書中就指出:年輕人因為掌握了老一代沒有掌握的新知識而變得越來越不安分,前者開始質疑和挑戰後者的權威,後者則努力維護自己原有的權威和地位。這樣,兩代人之間的思想、觀念、差異逐漸顯現、放大,並在特定的情況下表現為衝突的形式,這一經典論述至今仍被奉為圭臬。它從一個方麵告訴我們:代溝產生的根源是知識,套用現在流行的話來說,就是“知識的轉型”形成了“代溝”。
現在,“代溝”通常指兩代人之間因生長時代、生活環境、對新知識掌握的不同而導致的雙方在行為習慣、思維方式、價值觀念、道德標準等方麵相互難以理解和溝通的現象。
代溝:出現頻率越來越高,年齡間隔越來越短
“代溝”一詞在當代話語中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已成為一種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代溝” 也不再隻存在於親子之間。例如,稍加關注網絡上年輕人的論壇就可以發現:發生在“80後”和“90後”群體之間的言語交鋒就異常熱鬧,他們就常用“存在代溝”來形容彼此之間的種種差異。
“代溝”的年齡間隔也越來越短。正如人們所言:“社會學家普遍定義十年為一代,而隨著資訊日新月異,及多元文化的快速形成,現今幾乎每五年就為一代”,我將這“每五年為一代”的“小代溝”定義為“亞代溝”。
代溝:並非負麵,而是社會進步的產物
站在父母或年長人的角度,我們常常把代溝視為負麵的社會現象,其實不然。代溝“往往可讓我們思索固有的價值觀、道德觀及行為態度”。“代溝”是客觀存在的,我們不要試圖去徹底填平“代溝”。從一定意義上講,“代際衝突”是社會進步的產物。
如何在家庭中麵對和處理“代溝”問題
“代溝”的問題不可忽視。在家庭中,“代溝”的存在使父母常常抱怨現在的子女不尊重父母,子女也常抱怨父母太不了解子女,原本和睦的家庭時常引起爭端,報端上也常常報導因“代溝”導致的家庭暴力和家庭悲劇。
在家庭中要想使“代溝”化為“代橋”,父母應該:
承認代溝:上一代不應回避代溝的存在。生活中的代溝,可以不必計較。所謂青菜蘿卜,各有所愛,就由著他去好了。思想上的代溝,需要在溝通中進行思想碰撞,在碰撞中使個性得到充分伸展,使思想得到互補和矯正(年長者不一定都是對的,他們也需要思想互補)。但這種碰撞不能傷及兩代之間的感情。否則不但無法溝通,反而會加深隔閡。
及時溝通:父母應主動創造談話環境、營造真心交流的氛圍,以子女朋友的身份,在雙方平等的基礎上進行“以心換心”的交流。
寬鬆要求:對子女要求過高,會形成子女心理上的重壓,使子女把家庭看作是“集中營”,與父母產生對立情緒。很多情況下,父母不能固執地按照自己的標準去要求子女。
相互尊重:青春期的少男少女都渴望獨立,他們對事物已具有一定的分析評價能力,不願再事事聽命於大人。他們迫切需要得到父母和周圍人的尊重,承認其具有獨立意向和人格尊嚴。父母要尊重子女的獨立性,讓他們保留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另一方麵,父母對子女過多的保護也會使後者煩躁不安,產生抵觸情緒,報複和逆反的心理也會日趨嚴重。
學會接納:父母接納子女的意見不應是被動的和強迫式的。在弄清對方的意見和態度後,如果這些意見不正確,就要耐心地因勢利導;如果這些意見更合理、更現實,就要放下麵子和架子,心悅誠服地放棄自己的見解轉而接受對方的意見和態度。當然,若能將雙方的意見取長補短、相互融合、相互體諒,更是一件快事。
青少年因為涉世不深,看待事物經常抱持理想主義的態度,遇挫折易沮喪,也易受他人的影響;考慮問題片麵,常憑衝動辦事;理性不足、是非界限不清。做父母的要理解子女這些成長中的不足,及時調整自己的角色,由“權威式”、“保姆式”的關係變成“朋友式”的關係。唯有如此相處,“代溝”才能有效彌合。
求同存異:生活在不同時代的兩代人中存在著“代溝”是必然的,一些“代溝”可以通過交換意見、溝通思想達到統一,另一些則難以協調並長期並存。在這種情況下,父母應力爭求大同、存小異,理解、尊重子女的生活習慣、興趣愛好,絕不可將自己偏愛的某種模式強加給對方。
與時俱進:處身現代社會,科技日新月異、信息瞬間萬變。青少年沒有舊觀念、舊模式的束縛而輕裝上陣,他們憑著對新知識、新文化的迅速認同以及接受能力上的優勢,必然會走在父母的前麵。所以父母應主動學習、與時俱進,了解時尚、了解現代青年的愛好,力求與子女建立共同的語言,獲得他們的信任。
如果父母/年長者能夠以良好的心態和正確的相處方式麵對“代溝”,兩代人就能和睦相處,下一代也能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