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oujin 隨筆

我自幼喜愛文學創作,但大都是寫他人他事。如今總算有了一塊屬於自己的可以暢所欲言的“用武之地”。
個人資料
正文

五花八門的中國“吧文化”

(2008-09-10 20:50:40) 下一個

“吧”是個外來詞(Bar),大多數國人最早知道的“吧”是“酒吧”,那是輕鬆喝酒聊天的地方。

“吧文化”是外來文化,但時下它在中國卻成了現代漢語中最具組詞功能的詞根。例如,當迪斯科一舞風靡時,“迪吧”橫空出世,又如雨後春筍般遍布神州大地,“蹦迪”成為少男少女們的最愛。後來,隨著電腦和網絡的普及而出現了“網吧”。繼而,“茶吧”、“咖啡吧”相繼問世。兩年前我從網上知道了“醋吧”後,並沒有大驚小怪。說不定哪一天“粥吧”、“豆漿吧”、“酸梅湯吧”也會登上大雅之堂。中國人現在有錢又有閑了,自然也就有“品位”了,“泡吧”已成為許多人生活的一部分,將來國人也少不了再折騰出什麽新“吧”來消遣一番的。

“吧文化”不盡是有錢人才能消費的文化。消費能力較弱的學生們可以泡經濟實惠的“水吧”,那裏是以銷售各種小吃、飲料、茶水為主的休閑場所,還免費提供撲克、跳棋、圖書雜誌等。

前幾天是勞工節長周末假期,又可以粘在電腦前流連忘返了。偶然打開網易的主頁,赫然發現有“股吧”(不是“古巴”,顧名思義自然是股民們談股論價的場所)和“播吧”(進去瞧了瞧,原來是播放名人們的即時視頻小品的地方)。

網易還有“奧運吧”,那是奧運迷們聚會討論的空間。百度有“貼吧”,顧名思義是貼貼子和跟貼的地方。任何人隻要隨便取個網名,後麵再加個“吧”字,就成了“某某吧”了,其實那隻是互動性較強、人氣較旺的某某人的個人博客的外延。 

“陶吧”裏到處充斥著泥土的芬芳,給人一種返璞歸真、恬淡質樸的感覺,是喜愛陶藝的人們一展身手的好地方。在這裏人人都可以用陶土製造陶製品,人人都是創造者,滿足了你的成就感,比小時候在幼兒園的手工課上捏橡皮泥的感覺好多了。

“書吧”不是一般的圖書館或書店,在那裏沒有人頭攢動,沒有人聲鼎沸,隻有輕柔的音樂和醇醇的書香。你可以邊喝咖啡邊看書,午飯也可以在書吧內解決,整整一天你都可以在書海裏盡情徜徉,盡情享受古今中外人類文明智慧的結晶。

“山吧”有些讓人摸不著頭腦,它是有車一族的“玩意兒”。北京有個遠離喧囂都市的“山吧”,其實是個旅遊度假村。它依山而建,溪流、瀑布從窗前流過。上山的小路都是用石頭壘起來的,路的兩邊長滿了不知名的花花草草。在那一棟棟的吊腳小木屋內,生活設施齊全、衛生條件很好。在木屋中走動,地板還會發出咯吱咯吱的響聲。最讓人驚喜的是每棟小木屋還有個寬敞的陽台,陽台上有藤製的桌椅,朋友們可以邊喝茶聊天邊一覽山景。而最讓人依依不舍的是虹鱒魚、扁豆排骨卷、菜團子、拌山野菜、烤玉米等純綠色食物。

對了,在“吧族”裏還有最新一員—“美吧(子)”—我等在美國呆久了、土得掉渣的“海外華人”。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閑人Filiz 回複 悄悄話 如今的確是形形色色好多“吧”啊!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