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叫文化?這實在是個可大可小、可宏可微、可繁可簡屬於老生常談的話題。文化可以是由專家學者們寫就的一部部宏篇巨著,由製片導演們拍成的一集集長長的電視文化係列片;文化也可以指諸如某人打領帶時不知就裏、吃西餐時不會用刀叉等等日常瑣事。
在中國古代,“文化”一詞的定義比較簡單明了。那時,由“琴棋書畫”定義的“文化”是由“刀槍劍戟”定義的“武化”的對立物;是集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等於一身之大成;是十年寒窗、金榜高中、仕途無限這理想人生三部曲的代名詞;是構築“黃金屋”、深藏“顏如玉”的不二法寶;是讀書人、士大夫們顯示其高雅脫俗的氣質,有別於市井小民的最好表征。
到了近現代,在中國,不論是在政府、學界還是民間,“文化”的定義顯然被大大地擴大和外延了。例如“仰韶文化”、“半坡文化”等揭示了史前中國先民們的生活和勞作,代表了中國在考古領域的一係列重大發現。“十年動亂”更是因冠有“文化”的大名而聲名大噪。在這學士滿街跑、碩士滿把抓的新時代,“文化”也逐漸從“陽春白雪”淪落為“下裏巴人”,以致當說到某人“有文化”時,不再僅僅指他/她學富五車、才高八鬥,也指他/她懂欣賞、有品位、會生活。
而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某種比較流行的事物,也統統可冠以“文化”的大名以易傳銷、以宜標榜。隨手拈來幾例:香港有“賭(馬)文化”;台灣有“立法院鬥毆文化”(可媲美西班牙的“鬥牛文化”,菲律賓的“鬥雞文化”),抹黑政商名流的“烏賊文化”;中國大陸除了名聞遐邇的“革命文化”,還有“研究研究文化”(煙酒煙酒,即請客送禮),“工程文化”(如“希望工程”、“菜籃子工程”、“斷代工程”,“五七一工程”等等);美國有“好萊塢文化”、“迪斯尼文化”等;朝鮮有外人不知所雲的“主體文化”,其實幹脆叫“金氏父子文化”更通俗易懂、直接了當。一言以蔽之,“文化”已被國人熬成了一鍋鍋熱騰騰香噴噴、五花八門的大雜燴,然後雕塑成大大小小的最能代表一個國家、地區、民族的風俗人情、宗教信仰、社會風尚等等的圖騰。
即一個國家,地區,民族的風俗人情,宗教信仰,社會風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