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拿什麽奉獻給你,我的孩子

(2014-02-27 07:21:56) 下一個
朋友微信裏轉了一篇文章,如下:
我友,一日飲醉,對我說:“你信不信?我的存款,到我孫子那輩都花不完。”我回答:“我信。不過,老輩子有句話,叫‘兒孫自有兒孫福’,你真的沒必要給兒孫留那麽多。”
他笑了,說:“什麽是福?我上半輩子窮怕了,不能再讓我的兒子、孫子重複我的窮。我就是要讓他們守著金山,過像樣的日子。”
他說的是真心話。我們身邊有太多這樣的人——但有一分錢,留與子孫花。仿佛我們今天多留一些錢給他們,他們的日子就能增加一些甘甜與色彩。
林則徐說過一段發人深省的話:“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麽,賢而多財,則損其誌;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麽,愚而多財,益增其過。”這話說得何其透辟又何其超脫。子孫如果像我一樣卓越,那麽,我就沒必要留錢給他,賢能卻擁有過多錢財,會消磨他的鬥誌;子孫如果是平庸之輩,那麽,我也沒必要留錢給他,愚鈍卻擁有過多錢財,會增加他的過失。可今天,能真正讀懂並踐行林則徐這段話的,又有多少人呢?
有太多的同胞看不懂那些捐款捐到令人發暈的外國富豪們。當聽說“世界第二富”的股神巴菲特要捐出99%的個人財富時,我的一個同事說:“那他的後代還不得氣瘋了?”我想,她一定沒聽說過那個發生在巴菲特和他小兒子身上的故事:巴菲特的小兒子彼得酷愛音樂,在他搬到密爾沃基市前,開口向父親借錢(這是彼得唯一一次向父親借錢),卻被拒絕了。彼得氣憤地去銀行貸了款。他說:“在還貸的過程中,我學到的東西,遠比從父親那裏接受無息貸款多得多。現在想來,父親的觀點對極了。”

朋友在文章之後寫了評論說,不是很多人會有同感。言下之意象富豪那樣想給孩子留一大筆錢的人還是多。

隻要有可能國內大多數人有給孩子留金山銀山的想法,包括我兒子他爹也是的。很多人持這個想法當然是有原因的,但未必很多人的想法就一定是正確的。

我理解在中國需要錢才有生存權(超生罰款)接受高等教育的教育權,及醫療保障,所以造成了今天大多數人要給孩子存錢的想法。可是在一個人權自由平等的社會,給孩子留金山銀山不可能也沒必要。

先說為什麽不可能,如果我沒記錯的話,在法國父母活著的時候給孩子的現金贈與最高金額是20萬歐元,20萬元以後就會被課以重稅。接下來說遺產,我不知道比例是多少,我隻聽說遺產稅之高導致很多孩子交不起遺產稅,因此沒法繼承遺產。可能大家會想那就把遺產賣掉交稅然後可以得剩下的錢啊。可是法國房產的增值稅同樣也高得離譜,你如果賣房子那就先交增值稅再扣遺產稅,折騰下來剩的錢再交公證費手續費基本是所剩無幾了,所以孩子隻好放棄繼承遺產的權利,房子就收歸國家了。

接下來說為什麽沒必要。因為受教育機會是平等的,有錢沒錢對孩子的成長影響不大,大家都有條件讓孩子上大學,帶孩子去旅遊,差別是有有人野外宿營有人住家庭旅館,有人住連鎖五星酒店,可是他們看的風景都是一樣的,法國的山山水水國家公園都是免費的,沒有門票這一說。美國不如法國福利那麽好,學費奇貴可是有獎學金助學金製度,再不濟還可以貸款上大學,找到工作才還款,每個月的還款金額占工資比例也非常的低。美國的國家公園年票才80美金,買一張年票可以允許一車人(4人還是5人)這一年內去所有的國家公園。

當然除了以上說的因素,造成中外父母想法不同還有文化方麵的原因,可是最根本的還是現實和製度讓不同國家的人們產生了不同的想法。

如果我們不能給孩子留下藍天白雲青山碧水,不能給孩子一個自由平等和諧幸福的社會,我們還能拿什麽奉獻給我們的孩子呢?藉此希望有更多的人明白給下一代留一個平等的社會比給他們留一座金山更有價值。可惜尋求自由平等的中國人要麽逃去了國外要麽被關在牢裏。我們也許對此無能為力,但清醒的認識也是值得擁有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