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越南一樣,如何改革,自然就是看中國的經驗。
當年中國改革的時候,是政治強勢領導人鄧小平在位,因此某種程度上可以壓製住軍隊的勢力。
中國的法子是分了三步,一個是對越邊境自衛反擊戰,是在軍中立威,同時一大批年輕的將領,因為戰功而取得了一些退休的老將。
第二步是裁減軍費和人員。但是同時,又允許軍隊經商。
這一條路子是減輕了國家在軍費上的負擔,有利於改革開放向經濟發展為主的方向變化。同時讓軍隊可以撈點外快,補償一下日子。其實是在新時代背景下,南泥灣精神的重現。
當然這種新時代的屯田,麵臨的和漢朝時候同樣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在突出了軍隊的生產力的同時,又可以保證軍隊在軍事上的戰鬥力。
某些方麵,比如說國防工業軍轉民,或者是以前對外援助革命的武器輸出,變成了外交和商業並重的經濟活動,都可圈可點。但是也出現了某些軍隊企業,牽扯進了走私大潮裏麵去了。
因此下一步,就是在90年代中期出現的禁止軍隊經商,重現由國家軍費養軍隊的情況,但這個是在經濟發展之後的事情了。
相比較於朝鮮,朝鮮軍隊在武器輸出方麵,已經走了商業化的路子。其中以出口伊朗和敘利亞為主。
當然這個出口,受到美國打壓很厲害,因為出口伊朗的武器,然後就會轉送到蘇丹,然後走秘密路線,經過埃及,到了巴勒斯坦哈馬斯組織的手上。
而出口敘利亞的武器,就會轉送到黎巴嫩,到了黎巴嫩真主黨的手裏。
這個商業行為,同時也變成了外交上的一個砝碼。你美國要想俺停止,出錢。
相對於鄧小平,金正日在朝鮮對軍方的約束力也是比較強。所以要想改革,保證軍隊不會阻止,一定得他在世的時候,才有可能完成。這也是為啥朝鮮在想確保外部和平環境的舉動,非常之急切。
因為解決不了的話,朝鮮以後出現軍政府,就是背離黨指揮槍,而出現槍指揮黨的情況,幾率會比較大。
軍人是打仗的。如果軍人也可以把經濟搞好,那打仗的本事就值得懷疑了。緬甸軍政府就是這麽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但是要約束住軍人,一是要防止軍隊大強勢,搞軍事政變。二是要防止軍隊甩擔子,引外敵入侵。
對朝鮮另一個比較有利的,除了軍隊在武器輸出的商業活動中有收益之外,就是核子能力的發展。
因為在核武器問題解決之後,如果朝鮮仍然具有和平運用核子能源的權力,具有快速核子武器化的能力,還是可以保護國家免受外敵入侵。
就是說,軍隊的砝碼可以相對降低。
而朝鮮的經濟發展,也不是希望出現那種一邊倒依賴中國的局麵。因此中國倡導的東北亞經濟圈,或者說圖們江經濟區,至少把中國東北、朝鮮和俄羅斯遠東,扯到一起。如果可以加入韓國和日本,那麽朝鮮估計感覺很爽一定。
畢竟投資的多元化,給自己的砝碼要多一點。但是在這個多元化之中,中國成為主導,也是比較順理成章和可以接受的安排。
這種以朝鮮作為主體來思考的行為,肯定和李明博希望朝鮮政權崩潰,而由韓國來主導的想法,有根本的衝突。
從韓國的角度來講,武統代價固然比較大,會是以韓國社會和經濟回到60年代為戰爭代價。但是要是以美韓軍事聯盟為基礎,在武力上震懾住朝鮮,可以確保韓國可以在朝鮮崩潰的時候,采取武力接管。
但是這個接管問題,有一個很大的經濟代價,就是要統一和接管朝鮮,靠韓國的經濟實力,就是吃奶的力量都用完了,還是很難做到的。
那麽這個時候,韓國就需要借助外力,那就是要美國、日本,甚至中國來為韓國統一朝鮮的賬單付賬。
有人為詫異,怎麽可以逼中國來買單?
有三個砝碼可以使用。
第一個是韓國“不允許”美軍推進到三八線以北,“不讓”美軍駐軍鴨綠江邊。
第二個是韓國“不再”對中國的吉林延邊朝鮮族地區,有主權要求。
第三個是韓國保證中國在未來朝鮮的經濟發展中,扮演主導作用。
前麵兩個,基本上是空手出牌,就是用無牌打你的有牌。第三個,可以說是收買政策,也可以說是借你的資金,來保證俺的順利接收和發展,是草船借箭的招數。
而從長遠來看,韓國的企圖,是要變成一個世界大國。那麽左手搭上美國軍事超強的戰車,右手搭上中國經濟超強的戰車,用美國的軍事同盟來製衡中國,增加韓國自身經濟上討價還價的砝碼,同時用中國的經濟同盟來製衡美國,增加韓國自身軍事上討價還價的砝碼。
那麽有一天,韓國人覺得自己在經濟上,可以有競爭得過美國的企業,在軍事上,可以有比中國先進的武器裝備,日子不是過得很爽?
有一天美國真的衰落了,就是利用價值完了,那麽就一腳把美軍踢出去。朝鮮半島也統一了,中國也是平起平坐的經濟夥伴了,美國人就該滾蛋了。
其實韓國的大國目標,就是未來的東亞局勢中,韓國可以和中國平起平坐而已。
我覺得金2好象上當了,有核彈還養那麽多兵幹嘛?集中精力搞生產和武器裝備出口賺錢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