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俺認為,中國大城市周邊的中等城市房價的上漲,是一個好事。
雖然看一個地方的房價,你可以用中位價作為一個衡量的標準,但是就是在同一個城市,不同的區域,房價還是有差別。
不知道現在中國的情況怎麽樣,但是在過去,上海曾有一種說法,叫做“令要浦西一張床,不要浦東一間房”。在美國這裏,也是一樣。有一些地方,比如說奧克蘭的好區,房子要超過1百萬美元,但是在差的地方,和你房子差不多大,估計是10萬美元都不到。
因此問題在於,大家並不是所有的房子都買不起,而是自己心儀的房子買不起。
也許有許多房子,其實是可以買得起的,隻不過因為交通、社區等等不同的因素,讓這些地方的房子,變得沒有吸引力了。
所以如果中國的高速鐵路和同城化,可以推廣得好一些,以前一些城市外麵的邊緣地區,就會變成有吸引力的地段了。
當然這些地方的房價會有一定的增長,但是伴隨著價格增長的同時,也是居住質量和社區發展水平的提高。
比如說上海的房地產均價,大概是2萬3的水平了,而周邊的城市,比如說嘉興和湖州,大概房地產的價格,是8千左右。因此如果你的城市發展搞好了,同城化趨勢起來了,這些地方的新建房屋,就會對上海的房屋起到一個均價的作用。
就像中國的社會一樣,大家都認為貧富懸殊是一個大問題,需要搞收入分配調整,就是要均貧富。那麽中國的房價也是一個問題,需要搞價格調整,也是要均貴賤,讓本來便宜的房子高一點,讓貴的房子便宜一點,這個才是真正的房地產健康發展的出路。
要做到這個,就要解決社會資源向大城市傾斜的問題。促進大國企向大城市周邊遷移,從而把一些高薪工作遷移出大城市。然後就是在教育、醫療和通勤方麵,好好發展中小城市,這樣就可以把現在的一線大城市的房屋崩盤風險降低。
等到中國的二線城市,房屋市場發展起來,也不怕你上海房地產崩盤,是不是?
在中國,把食品價格看住,就基本解決高通脹風險。下一步的轉型,一個大的重點,就是把農村給盤活,所謂發展新農村的問題。
在這個發展規劃上麵,其實中國有很多現成的例子,可以借鑒。主要的案例,是日本、韓國和台灣農業發展的經驗。
解決農村發展的觀點,除了送電下鄉、送車(電動汽車和電動摩托)下鄉之外,村村通、路路通,是保證人流和物流的基礎。
在這上麵要發展的就是寬屏上網,解決信息流,以及金融下鄉,解決資金流。
當然金融下鄉,引發的土地流轉,如何保護農民能夠獲取土地轉型,就是從農用地,到工商用地和居住用地,所帶來的高附加值,是這個發展能不能成功的關鍵。
如果搞好了,農民和地方政府的收入都有了保障,如果搞不好,再變成一個圈地運動,那就大家都做好準備,一起玩完吧。
- 地方財政的解決
- 房地產開發和拉動GDP的關係要梳理,不能增速一慢就靠抓房地產
- 銀行和地產,搞得現在地產也是一派“國進民退”
- 房產稅要多想想清楚
- 政府應該給力的地方,廉租房、經適房等等,政府一直不力 (國資都去搞高利潤的商品房了,和博主的想法恰恰背道而馳)
盡人事,聽天命。
西方經濟學是這樣闡述通脹和匯率的關係:
通脹----該國貨物價格相對上漲-----出口減少、進口增加---該國外匯減少----該國匯率下跌。但是,實際情況真的是這樣嗎?答案是不一定。
大家可以看最近世界的實際情況,很多國家一旦出現通脹,該國匯率立馬上漲。
比如:英國今年通脹上升的消息一公布,英鎊匯率立即上漲。1978年第二次石油危機以後,美國通脹非常嚴重,美元貸款利率曾經突破20%。在隨後的幾年,美元指數不僅沒有大幅下跌,反而上漲超過35%。直到1985年通過“廣場協議”美國逼迫日本和德國匯率升值,美元才進入大幅下跌通道。
如此明顯的經濟現象,居然很少有人去研究。很多國家還把西方經濟學當成經濟學的寶典。很多學者更是把西方經濟學的理論奉為聖旨。他們居然可以做到對實際經濟變化置若罔聞,天天沉醉在別人的理論中洋洋自得。
西方經濟學中的通脹和匯率的理論為什麽會遠遠脫離實際呢?原因很簡單:
當初經濟學家在分析通脹和匯率經濟關係,國際上實行的是金本位下的協調固定匯率製。而且資本流動被嚴格管製,國家外匯增減能反映該國的進出口實際變化。而1971年隨著金本位的解體,國際上很多發達國家實行了浮動匯率製,並逐漸開放資本市場。國際上出現越來越多的投機資金。這時候,匯率的變化並不能完全反映實際貿易的變化。甚至會出現截然相反的情況。
英國今年一旦出現CPI超預期,英鎊匯率就會上漲。原因如下:
1、英國CPI超預期,英國加息預期上升,英國國債收益率預期上漲。大量國際資金為了在英國加息後能購買英國高收益的國債或通過存款獲得高收益,大量兌換英鎊。這樣的行為必然增加市場對英鎊的需求,最後推升英鎊匯率上漲。投資者既可以從英國的加息中投資獲利,也可以從英鎊的升值中獲利。
2、通脹當然也會影響英國的外匯收入,但是,英國發生通脹到貿易外匯明顯減少是一個比較長期的過程。短期對英國的外匯影響並不太大。
3、當國際投機資金進入英國的數量遠遠大於英國貿易減少的外匯的時候,英鎊短期走強就理所當然了。
以上分析中英國是長期貿易逆差。如果發生通脹的國家是貿易順差,而通脹的結果僅僅是,該國貿易順差減少。說明該國外匯依然在增加,如果該國再因為通脹加息吸引更多的國際資本進入,可能該國匯率會上漲的更快(前提是該國不幹預外匯市場)。
1978年發生第二次石油危機以後,美國出現嚴重的通脹,為什麽美元反而大幅上漲呢?在1980--1985年期間,美元指數居然從88上漲到125。原因實際很簡單:
1、爆發石油危機以後,世界石油價格大漲。而世界石油是以美元交易。石油的大漲必定加大很多國家對美元的需求,進而推高美元匯率;
2、美國發生嚴重通脹以後,美國大幅加息,貸款利率居然高達20%。因為當時很多落後的國家有大量的美元債務,而如此大幅的加息,等於讓這些國家以前的低息貸款突然變成高利貸。而歸還這些貸款需要更多的美元,造成這些國家多美元需求的大量增加。而美國是這些落後國家主要的債權人,美國可以從高利貸中獲得巨額利潤,並通過金融手段從這些國家的經濟崩潰中大幅獲利,甚至以援助為由逼迫這些國家出賣資源和開放市場;
3、由於美國大幅加息,同時美元指數不斷走強,造成購買美國國債或美元存款收益遠遠高於其他國家。世界各國的貨幣大量兌換成美元投資。結果造成美元指數不斷走高;
當然,美元指數的高估最後必然會導致美國貿易逆差不斷的擴大。但美國又以貿易逆差擴大為由,逼迫日元大幅升值,結果讓日本財富被洗劫。今天美國又以貿易逆差為由逼迫人民幣升值,目的雷同。很多人認為人民幣好像沒有升值,美國的計劃就落空了。這種觀點錯誤非常嚴重。因為逼迫日元升值隻是手段,目的是讓大量的熱錢進入日本,並引起日本出現資產泡沫。現在這些不也在中國出現了嗎?而且比當年日本還嚴重,現在進入中國的熱錢比當年日本多的多,中國的資產泡沫比當年的日本也大得多。1985年的“廣場協議”的目的是製造日元升值預期,而美國通過逼迫人民幣升值恰恰也達到了這個目的。而且人民幣強烈升值預期居然長達5年以上,這是最大的致命錯誤。我以前一直在說:升值預期比升值本身更可怕。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西方經濟學中所說的通脹和匯率的關係並不符合世界經濟的真實變化。這些經濟理論隻是國際資本利用來騙人的把戲。可惜這樣的糟粕居然被很多經濟學家奉為聖旨。如果有些國家把這些謬論作為製定國家政策的依據就更可悲了!
特別提醒:
1、香港中資股下跌幅度超過15%,香港中資金融股下跌達到20%。證明了我以前預計的國際資本大撤離的推論。所以,香港H股和A將進入長期下跌,A股雖然在各種力量推升下會出現小幅上漲,但長期趨勢不可能改變。
2、歐洲已經開始出現小幅黃金拋售,隨著歐元危機的深化。黃金下跌將勢不可擋,現在做多黃金的人將巨虧。
3、世界經濟危機不可避免,2008年大宗商品下跌的故事必將重演。特別是銅等金屬期貨產品。時間大概在明年上半年。(石油和糧食除外)
4、熱錢很快將從流入逆轉成為流出,推高股市和房地產等於給熱錢送錢踐行。這將讓我們外匯損失巨大,並為將來的危機埋下隱患。
5、美元短期的調整是為了最大的消耗歐元的外匯儲備和黃金儲備,並最大化的誘導資金流出歐洲。這次歐元死的很慘。拋售黃金是歐洲最後的必然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