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有讀者把俺主張的對外強硬,對內寬容,用內圓外方一詞來形容,是非常準確的。
內圓,就要求要對內部的各派政治勢力采取容忍之心。如果不是要分裂國家,把某個某個地區分裂出去,或者是要搞暴力革命,推翻國家主體政權,或者是搞恐怖活動,在街上對不同族裔的群眾殺人放火,諸如此類的敵我矛盾,其他的都應該用人民內部矛盾的方法去解決。
外方,隻不過是內園的延伸。如果沒有內園的基礎,自然就沒有外方的結果。因此人家敵對勢力要破壞的,是你的內園。而你自己應對無方,不能把這些挑戰,好好的在內部的協商框架下解決,反而采取過激的手段去處理這些不同意見,就難免會陷入內部的混亂。
這樣的結果,就會導致你在國際事務上的軟弱。因為被人家捏住了軟肋。
那麽要把內鬥的程序搞好,大家要文鬥,不要武鬥,就必須明確,你鬥爭的目的,是在飯桌子上麵,就那個菜應該這麽瓜分為主要目的。
如果你的鬥爭目的,是把大桌子,給割一塊下來,自己然後搬到另一個角落裏麵過日子,或者你的鬥爭目的,隻是想把大桌子給掀了,然後自己重新安裝一個桌子,那麽這個飯局,就沒有辦法和平的進行下去了。
有人說,等民主了,俺就殺了你的全家。這種態度,肯定就不會達到文鬥的結果,肯定就會走上武鬥。
靠掀翻桌子解決問題的國家是沒有前途的。因為這個世界上,一百年搞建設,時間都不夠。要是搞破壞,那麽一個星期,就綽綽有餘了。
這裏就牽涉到俺說的,政治改革的第三條原則:
要反對政策,但不要反對體製。
為啥說不要反對體製?因為所謂體製,就是你這個社會現存的一個生存狀態。你反體製,把這個基礎一抽掉,你的社會就無立身之地了。
在中國曆史上,這個體製曾經是禮樂製度,後來是私有土地製度,那麽現在是什麽體製?這個體製,基本上就是一個土地公共或者集體所有,國家經濟以國有為主,私有為輔的一個混合結構。這個結構,向左邊偏一點,俺們叫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向右邊偏一點,那麽叫做國有資本主義計劃經濟。
其實目的就是有想得到社會主義的好處,又想得到資本主義的好處。當然操作不好的話,可能會得到社會主義的壞處,又得到資本主義的壞處。
不過那不是製度問題,而是具體執行的政策和執行人問題,這些就是應該在政治改革的框架下進行。
其實雖然你名字可以叫得好聽,回頭看一下中國的曆史,真正的變化,在於帝製的取消。
在1911年辛亥革命取消帝製之前,中國的政治體製,並非像很多人說的那樣,是一個專製獨裁的製度,一個暴君怎樣怎樣管理國家,等等。
其實中國的政治製度,在早期的周朝,大概前幾個世紀,是封建諸侯製度,從秦漢開始就是中央郡縣製度。
自從秦朝確立了郡縣製度之後,幾千年來,作為國家最高權力象征的皇帝,大部分時間是虛君製,就是皇帝基本上是一個擺設,而由專業的文官係統掌管政治權力。
當然少部分時間是實君製,就是當皇帝處於要麽強勢地位,要麽和官僚體係力量均衡。通常這些都發生在舊王朝覆滅,新王朝產生的時候。如果好好看一下的話,作為實君製度,隻有秦始皇、漢武帝、明大祖算是對官僚係統有強勢地位。
能和官僚們勢力平衡的,也有漢高祖、唐太宗、武則天、宋太祖、明成祖、清康熙和乾隆等等。
那麽看一下今天的英國和日本的製度,其實都是從當年的實君製度,走到虛君製度而已。
主要的變化,還是在於由貴族控製的官僚係統,轉變為由貴族控製的政黨政治。其實看一下日本、英國等等,大部分的政治領導人物,還是來源於當年的貴族傳承。
其他的從英國獨立出來的殖民地國家,美國是一個例外,徹底割裂了與英國的君主傳承。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等等,就仍然敬奉英國女王為虛君。
中國在取消君主製度之後,走的政黨道路是兩黨製,就是一個以城市資本家和農村地主這些有錢階層作為代表的國民黨,和一個以城市工人和平民和農村農民作為代表的共產黨。
當年沒有辦法做到文鬥,就以代表窮人的共產黨武鬥勝利,消滅了富裕階層,建立了一個階級差別不大的均貧社會。
這個社會的主要階級構成,是工人和農民。當然還有就是來源於工人和農民的國家幹部,就是以前的文官係統,和軍人。
當時表現的社會不平等,主要體現在城鄉差別上。其實就是現代工業生產方式,和傳統小農經濟的區別。而由於當時的主要任務是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化,在資源配置、政策傾斜上,都是以城市為主。
這就出現了雖然政治權利在名義上的平等,但是在實際政治生活中,農民的政治地位要低於城市居民。一直到非常後期出現的,農民在人大代表名額分配上的變化,才開始真正改變這個狀況。
而在政治權力集中上麵,中國算是繼承了古代中國,行政主導的傳統。在立法和執法上麵,仍然是行政部門為主導,和英國、德國等采取內閣製度的國家相似,都是在這兩個權力上集中。而在司法上麵,有一定的分離,這個算是和西方國家的政治權力,采取司法完全獨立,有所不同。
那麽中國在1979年之後,開始從大家齊步共同富裕的路子,就是說走社會主義道路,改變為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然後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在一個發展階段之中,必然出現了一定的社會分化。
就是說一定數量的富裕階層出現了,而這些新勢力的出現,自然就導致了對其階層的政治要求。
本來代表著農民和工人利益的執政黨共產黨,就要麵臨著這個新興起的階層—就是說資產黨和地產黨的挑戰。這種調整的結果,就是資本家入黨。在三個代表路線確立之後,執政黨就從以前單一的工人農民黨,擴大到了全民黨,包容了新的資本家階層。
其實這個變化,和中國以前傳統的涵蓋全民的儒生階層沒有什麽區別。在以前隻有工農階層的時候,隻有鐮刀和錘子,是全民黨。那麽今天多了支票簿和樓房,也是全民黨。
未來的中國政治走向,隨著城市化的進一步深化和發展,農民這個生產模式身份將消失,從而變成和城市居民身份等同,利用現代農業生產方式的農場主和農場工人。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的社會階層分別,將從職業為代表的稱號,轉換為以財富為代表的有產、中產和無產的階層區別。
因此任何以這些不同階層為代表的利益鬥爭,都屬於內鬥。
尤其是對樓下賣克1君提到的尖銳地階級對立問題,不知道樓主在一黨條件下怎麽能夠實現。
come認為除非你對“黨”這個詞有新定義,否則很難讓一個黨代表兩種截然相反的社會階層的利益。come理解在西方這樣不分階層的黨往往是以宗教信仰為綱領的。中國有宗教信仰嗎?
如果讓come自己回答這個問題的話,在中國也許隻有以孔儒學說為綱領建立的黨才符合這個一黨條件。可是如果你真要這樣走,你共產中國由於以前的各朝各代有何區別?
不過,這也許就是你想給出的答案。
come隨想隨寫,下麵繼續讀。
不是對外不想強硬,而是硬不起來!把工人農民當奴才倒是主動的,實在的,目地無非是為了特權!
現在是對外搗毀,
對內用專政工具對付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