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在文明衝突這個理論出籠之前,美國的戰略主要是建立在意識形態上的冷戰之上,因此無論是基辛格的大外交,還是布熱津斯基的大棋局,都主要是服務於如何保持美國的超級霸權地位,以及和蘇聯展開的爭霸戰。
在這樣的一種形式下,繼續沿用冷戰的意識形態思路,是無法應用到被美國鎖定為潛在挑戰者中國的身上。
如果要說不能和共產黨合作,那麽當初你基辛格和尼克鬆又要跑到中國去,見毛澤東和周恩來?顯然說不過去。
而新的理論的出台,預示著美國對華政策的主要轉變,在於不會利用陳舊和落後的對抗理論,尤其是鄧小平主導的開放和改革之後。雖然現在一些美國人還是口口聲聲說,紅色中國如何如何,但是很多人都會把這些人當成沒有見過世麵的鄉巴佬而已。
於是文明衝突走馬上陣,開始用西方文化的所謂民主體係來針對東方文化的所謂專製體係。這種從文明上的定位方式,雖然口頭上的標語口號喊得冠冕堂皇,但是骨子裏傳承的還是西方中心論和白人種族優越論這西方文化的兩大主流糟粕。
當然如果你仔細看完基辛格的大外交、布熱津斯基的大棋局,和亨廷頓的文明衝突,其中還是看明白了這些理論家的觀點中,對保持美國獨霸的困難有比較中肯的思考。因此不排除如何和中國,以及其他國家的討價還價,來爭取最大的利益這些應對手法。
但是在這個基本點上的變化,就是以文明的差異,來掀起對抗,而放棄以意識形態來化解,決定了將來的國際衝突,是以披著文明的馬甲的利益對抗。
這個係列叫做歐亞大陸,其實就是表達了一個簡單的事實:如果看一下整個世界的曆史,主要就是歐亞大陸的曆史。歐亞大陸,從早期的各地發源地文明,到了當年雄霸大陸兩極的羅馬帝國和大漢帝國,在到後來的大唐帝國和大元帝國獨大,就一直是這個世界的中心。而這個局麵一直到了1900年開始,歐亞大陸以外的美國崛起,才徹底改變了整個局麵。
美國崛起的過程其實比較簡單。第一個步驟就是利用當年的歐洲內部鬥爭,就是海洋國家英國和海陸國家法國的對抗,美國接受了拿破侖的大禮物--路易斯安娜領土,然後在北美大陸上一統天下,在北美大陸確立了自己的多海地位—太平洋、大西洋和墨西哥海灣。在美國的強勢地位下,美國取得了對北美洲的另外兩個國家—加拿大和墨西哥的絕對優勢,從而避免了其他歐亞國家,不得不麵對的內鬥問題。
美國崛起的第二步,靠的是美西戰爭,從而奪取了歐洲和南美洲的中央樞紐古巴,奠定了美國對南美洲的強勢地位。而在亞洲,則通過獲得殖民地菲律賓,以及一係列中轉島嶼,從關島到夏威夷,從而把美國勢力伸入了歐亞大陸的東端。當然從沙俄手上買下了阿拉斯加,也增加了美國在亞洲的影響力。
而第三步則是利用了歐亞大陸的內部鬥爭,先是在大陸西端,得益於法國和英國的爭鬥,後來則在第一次大戰之中,支持了海洋國家和海陸國家,對抗歐洲內陸國家。在大陸東端,則在中國和日本中間,互相支持,削弱雙方,直到日本崛起,開始挑戰美國在中國東南和東南亞的利益,才導致了美國和日本在二戰中的對抗。
在第二次大戰中間,美國非常明顯地支持了德國的工業化和納粹的崛起,從而又一次利用了內陸國家德國,和英國、法國以及俄國之間的對抗,為美國的世界強權地位奠定了基礎,從而徹底導致了英國、法國和德國這三個昔日帝國的衰落。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麵臨的是蘇聯的挑戰。在這個時候,美國在歐洲大陸已經插入一腳,在西德和蘇聯對峙。在歐亞大陸中部,靠著1953年的伊朗政變而占了一個灘頭陣地。在亞洲大陸上,則因為朝鮮戰爭的平局,美國不得不退守南韓和日本一線,在中南半島,則徹底失敗,被趕出了大陸。
相比於以前的昔日帝國,美國在崛起之後,采取了一個比較聰明的做法,就是雖然美國對外頻頻動武,但是一直避免全麵戰爭,而隻是打小規模的局部熱戰。這種聰明做法,就是雖然出現越戰這樣戰敗的場麵,但是對整個國力的傷筋動骨比較小,可以想辦法恢複。這種有節製的戰爭思想,是很多曆史上的大帝國,沒有學會的。
比如說二戰中的德國,本來已經占領了全部西歐,局麵大好。但是卻忍不住希望占領蘇聯的能源基地高加索地區,尤其是阿塞拜疆的巴庫,從而導致了在南歐和北非的雙線作戰,空有蒙得裏安和隆美爾這樣的驍將,最後還是在全麵戰爭中得了個完敗。
從中國的地緣來看政治,那就是雖然說,得中原者得天下,但是你是不能依賴中原作為你的權力基地。中國的權力基地,以早先的關中平原、山西盆地,到後來的四川盆地和東北平原,都是相對的易守難攻。但一個政治權力的建立,卻要以占據中原為標誌。因此當年的國共之爭,就是以淮海戰爭的結束作為分水嶺。
看世界的局勢,那就是要控製歐亞大陸。要控製歐亞大陸,大概是任何一個國家,都沒有這樣的人力和財力可以勝任。因此第二選擇的方法,就是成功地將歐亞大陸的主要玩家鑒別出來,然後在這些玩家的鄰近地帶,建立自己的灘頭陣地。用這些灘頭陣地,進行權力對衝的操作,從而削弱潛在競爭對手的實力。
那麽作為今天的美國強權,其實其超霸地位,主要是在蘇聯崩潰之後在確立的。這個超霸地位可不可延續下去,主要在於美國可不可以成功地防止在歐亞大陸出現一個競爭性強國。即使在這個大陸,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挑戰美國的全球權力,那麽如果有幾個歐亞大陸國家,可以背靠背抱團取暖,也可以對美國形成強大的挑戰。
比如說在1940年的時候,德國的希特勒和蘇聯的斯大林在11月簽署的蘇俄協定中,達成的共識之一,就是要把美國勢力排除在歐亞大陸之外。可惜的是,因為對自己能源極度缺乏的恐懼,希特勒決心揮師東進,搶奪蘇聯的外高加索能源基地。而在這個戰略的實施過程中,本來德軍第6軍團的任務,隻是為經過烏克蘭而殺向阿塞拜疆的搶油部隊提供側翼掩護,但因為早期行動太過順利,大家的士氣過勇,於是變成了從斯大林格勒突破到莫斯科的會戰。
不光是對付中國,同時也在削弱俄於歐盟的合作關係。一石二鳥啊!
中國在俄羅斯東部是可以更有作為的.
當時的世界,民族宗教和意識形態把人區分的很死,基本就是不共戴天,狗咬狗都是一罪毛,希特勒運氣不好沒打贏而已,否則曆史會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