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底望天

談天說地 古往今來 曆史人文 天下大勢
個人資料
正文

說文論武之文明複興(二)

(2010-02-18 00:56:52) 下一個

 

可是在今天,當中國國力在世界上的大國地位確定,民族複興和國家富強已經在不遠的未來可以實現的時候,倒是有不少知識界的人士想把中國給賣了。不知九泉下的汪精衛老兄會不會苦笑,會不會起來再當一次刺客,刺殺一下這幫不知好歹的人士?

要知道今天的這些所謂精英,不光以賣國為恥,還要創造出“愛國賊”這樣的名詞。這種事情,倒是連汪精衛們也不大看得起了。

在明朝末年的時候,名妓女李香君和董小宛,和號稱四君子中的兩位侯方域和冒辟疆,上演了亂世佳人的愛情故事。其實還有一位名妓女,叫做柳如是,嫁了複社的60歲的老翁錢謙益。錢謙益是當時明末的文壇領袖,出任了南明的禮部尚書。當清軍破城的時候,柳如是提議說:“國破家亡,俺們跳河死了算了!”

結果錢謙益這位本來最有責任,以一死而報君王的重臣,沉思半響,說道:“這水太凍了,實在跳不下去。”於是煙花女子柳如是說,俺自己跳了。但是跳水自盡的她被一把給拖了回來。然後錢謙益就帶領著滿朝文武,冒著傾盆大雨,不怕凍地出城向清軍主帥多鐸投降了。

當時清朝的規矩,就是朝廷的正職必須由八旗的滿族、蒙古族、和漢軍旗人的官員擔任,投降的南明官員隻能擔任副職,因此明朝的禮部尚書,就成了清朝的禮部侍郎。這個行為,被當時人譏笑為兩朝領袖,算是“國破從新朝北闕,官高依舊老東林”。

不過後來在柳如是的勸說下,他辭了清朝的官以後,偷偷的和自己的學生們,比如說顧炎武和鄭成功聯絡,並傾盡家財暗暗資助反清義軍,還策劃了南北明軍會師長江的戰略計劃。這個計劃,後來在鄭成功成功沿著長江打到南京,得不到當地鄉紳的支持而失敗。

當然在錢謙益的這些行動中,柳如是起的作用非常大。根據曆史學家陳寅恪的考證,其實當時柳如是和複社的另外一位才子,後來抗清而死的陳子龍是情侶,但由於陳子龍的原配夫人,不接受這位重情義的妓女而作罷。大概隻有這位風塵女子算是繼承了梁紅玉的衣缽,是值得後人欽佩的人物。

複社後來在順治年間,因為部分成員堅持抗清,而在9年(公元1652年)被迫解散。在複社中間,出現了對後來中國思想界影響非常大的兩位先驅人物,一個是顧炎武,一個是黃宗羲。

這兩位大思想家,加上王夫之,應該算是當時的知識界對理學和心學泛濫的一次深刻的文化反思。首先是在政治思想上,他們繼承和發揚了孟子的民本思想。黃宗羲提出了政府官員,就是儒家知識分子的道德責任,應該“為天下,非為君也,為萬民,非為一姓也”這樣的現代意識的民主思想,要遠遠超越了法國的大思想家盧梭。

而這種“天下為主,君為客”的提法,算是打破了孔子政治學說中,對君臣這個社會等級製度的基本肯定,是中國近代政治思想的一大突破。

在對理學和心學的批判上,顧炎武反對一心向佛的心學的玄虛,提倡用實學代替理學。不拘於讀史學經,而在於客觀的調查研究,倒是和英國的大思想家培根有共通之處。

顧炎武的思想,算是繼承了南宋的浙東學派。當時和主流的朱熹的程朱理學,以及次主流的陸象山的心學(後來在明朝的王陽明集大成)競爭的這個學派當中,比較著名的是永嘉學派的思想。當時永嘉,就是現在浙江東部的溫州一帶,資本主義工商業已經相當發達,對外貿易異常活躍。因為這種經濟情況而產生的儒家學者們,他們要求的是儒家學者鑽研經世致用,改變儒家傳統的重農輕商,而采取工商並重,並要求厲治強兵,抗擊外敵。

這個統稱為浙東學派的思潮中,還包括和永嘉學派相近的永康學派,其中的主要代表人物,例如南宋的愛國詩人陳亮,是這一個思潮的領袖。在這個學派的思潮中,一個主要觀點,就是反對理學的“存天理,滅人欲”這種不近人情的高道德標準,提出了“以利和義,不以義抑利”的觀點。

其實反過頭去看朱熹的理學,可以發現有一個大問題。就是理學中的義和利之辯,雖然繼承了漢朝大思想家董仲舒的“正其意不謀其利,但是在現實社會中,確並沒有實踐的可能。當年在董仲舒時代,儒生還是一個人數非常小的精英團體,是完全可以被政府行政部門完全吸收。而由於這個時候的儒生,其大量的比重是來源於豪門精英,因此在經濟生活上無需要對“利”太過著重。

但是在宋朝以後,一方麵是科舉製的程序化,另一方麵是活字印刷術的普及,導致的教育成本大幅度降低。這個新的局麵,就是俺們今天看到的,大學畢業生多了,找工作難了。而在宋朝的時候,就是儒生多了,要考過科舉的機會小了。就算是通過考試,能夠找到政府工作這個公務員職務的人也不多。

因此有不少儒生,包括有功名在身的人士,不少最後是去經商了。尤其是南宋時期,大概活躍在整個東南沿海地區的商人們,不少都是有功名身份的。對這些經商的人士們,你要求人家不要講究利潤,要在簽每個商業合同的時候,義字當頭,君子趨於義,小人趨於利,未免太不現實了。

而在南宋發生的這一個變化,就是這些有功名在身的士人,又成了成功的商人,產生了地方上的士紳階層。這個階層的人們,文化上受到人們的尊敬,經濟上因為銀子多,就更受到人們的崇拜,自然就成為了地方上的主導力量。

這種因為基層民眾的教育水平提高,客觀上就增加了地方上自我管製的能力,而同時就降低了政府,尤其是地方一級政府,在行政管理上的重要性。這樣的結果,就是政府部門在地方上,其實已經基本不參與當地事務,隻要朝廷的稅收拿得上來,地方治安又沒有太多問題,那麽大部分的地方事務,都由這些亦儒亦商的地方士紳們給包辦了。

這時候的中國,出現的情況就是,上麵一層是貌似中央集權的政府,負擔著國家政治統一上的任務,而保持了對社會其他領域的強勢主導地位。但是又由於知識人士的大規模出現,地方自我管製能力提高,地方政府對當地的經濟和文化發展,倒是沒有太多的幹預。因此中國出現了政治統一、經濟區域和文化多元的現象。

另外兩個中國社會的重大變化,一個就是從北魏太和九年(公元485年),由孝文帝頒布的均田製,經曆了300年,從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朝和唐朝,終於在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在兩稅法的實行下,給廢止了。

其實當初均田製的出台,主要是為中央政府提供足夠的自耕農人數,一方麵保證國家稅收的來源,和軍隊人丁來源的需要,另一方麵,則是為了防止地方豪門望族,在土地兼並下,同時拉起可以和中央政府對抗的豪強地方武裝。

而在唐朝,由於科舉製的製定,和唐太宗李世民的重新修訂氏族誌,從漢朝以來就不斷坐大的貴族豪門望族,逐漸式微。而實際上的土地逐漸集中和兼並,在缺乏大族影響力的情況下,對朝廷的威脅大大降低,使得均田製的被放棄成為可行。

而伴隨著土地兼並的出現,在唐末黃巢大亂之後的割據局麵到宋朝的開始,並沒有造成以往那樣大規模的人口衰減。這就形成了宋朝時代的一個社會特征,就是大規模城市化的到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懶風 回複 悄悄話 好文。不過“為天下,非為君也,為萬民,非為一姓也”這樣的觀點,黃宗羲並不是第一個。

早在孟子就已經提到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了。隻是這句金言被帝王所極力倡導的忠君思想洪流所淹沒而已。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