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底望天

談天說地 古往今來 曆史人文 天下大勢
個人資料
正文

說文論武之國進民進(四)

(2009-10-27 10:29:32) 下一個

最後宦官勢力的坐大,和官僚體係的清流化,導致了明朝政治的分裂,成為閹黨和東林黨的對抗。這個內鬥也是導致明朝滅亡的一大主要原因,兩派官員在李自成攻破北京,在清軍入關之後,仍然忙於在南明小朝廷繼續鬥爭,一直到大家都投降滿清之後,仍然在朝廷上對壘。

當然這些都是後話,可是在明惠帝的時候,他沒有明白如何建立自己穩定的官僚體係,來禦不靖的諸王,這個應該是他受到手下那幫靠嘴皮子執政的少壯文官的拖累。

當時在明朝建立的時候,如何清掃元朝殘餘勢力,防止流蕩在大漠的北元勢力複辟,是政務的著重點。元順帝北逃之後,經曆幾代,蒙古各部族內部分裂,大致形成了3大勢力,就是韃靼、瓦刺和兀良哈三部。

這三個蒙古部落聯盟,兀良哈在東部,大概就是在老哈河和遼河流域之間。瓦刺部在西部,大概就是從新疆的準葛爾盆地到蒙古國的西部一帶。韃靼部在中部,就是蒙古國大部分地區到現在俄羅斯的貝加爾湖一帶。

為了防止蒙元複辟,朱元璋在北方防線上,布置了9個邊防重鎮,從東到西,分別為遼東(現遼寧遼陽)、宣府(現河北宣化,在張家口之南)、大同(現山西大同)、延綏(現陝西綏德,後來北移到榆林)這四個,加上後來增加的薊州(現天津薊縣)、太原(現山西太原)、固原(現寧夏固原)、寧夏(現寧夏銀川)和甘肅(現甘肅張掖),算是銜製住了蒙古各部落。

在長城以北地區,朱元璋還建造了三個衛城,就是大寧衛(現內蒙古的寧城)、開平衛(現內蒙古的多倫)和東勝衛(現內蒙古的呼和浩特東南),和九個邊境重鎮形成互為犄角,保證了九邊的整體防禦。

當然這個防線比起以前的秦朝、漢朝和唐朝,就要差一些了。比如說,在西北的防線,本來都是要在黃河以北,烏加河以南,建立五原衛(現內蒙古的五原),以保證控製鄂爾多斯這個養馬草場,來保證軍馬的供應。明朝在銀川和榆林的防線,已經在河套草原之南。

另外就是漢朝和唐朝在西北走得很遠,至少是把河西走廊,從嘉峪關那裏,控製得穩穩的。然後在新疆建立了各個都護府,以保證西北方向的安全。

可是這樣的防線,又因為削藩之戰而削弱了。燕王朱棣因為得到了兀良哈部的朵顏三衛的蒙古騎兵的助戰,得到皇位後,就把大寧衛送給了兀良哈部。因為沒有了這個衛城,開平衛和東勝衛沒有的聲援,隻好放棄而內遷入長城。而最要命的是,遼東和宣化、大同之間的聯係,因為沒有了大寧,就被隔斷了。

因此明朝的削藩,和漢朝的不同,雖然失敗了,隻是換了一個皇帝而已。原因就是中央集權製度已經深入民心,不會像漢朝那樣,削藩失敗就導致新製度的失敗。不過因為削藩而導致的北方防線的虛弱,就為後來蒙古勢力開始重新坐大,提供了機會。

這也是導致永樂之後,明朝的邊防形式從此變得比洪武時期薄弱。後來朱棣利用分而治之,互相牽製,挑動蒙古三部之間的互鬥,誰勢力強大就幹掉誰的做法。在永樂8年(公元1410年),朱棣親自領軍征伐韃靼,在斡難河(現俄羅斯鄂嫩河)之戰,打得韃靼可汗本雅失裏隻剩下7騎而逃。在永樂12年(公元1414年)親自領軍征伐瓦刺,又打得瓦刺潰不成軍。

但後來在明英宗年間,蒙古瓦刺部開始崛起,在也先可汗對蒙古各部進行部分整合之後,不斷衝擊明朝北方防線。明朝掌權的宦官王振處理失當,明英宗兒戲一般親征大同,最後在撤軍時,釀成土木堡之變,不光是全軍崩潰,連皇帝自己都成了戰俘。雖然在於謙的主持下,北京保衛戰打退了瓦刺,明朝從此在北方防線上一直處於被動防守的狀態。

土木堡事變之後,瓦刺部又開始陷入內亂,但韃靼部卻開始興起,在占領河套草原之後,開始以這裏為基地,攻擊明朝西北的陝甘寧地區。在弘治年間,韃靼部的達延汗統一各部,以十萬騎兵不斷騷擾西部。後來其孫俺答汗在嘉靖29年(公元1550年)從古北口入侵,在北京郊外大肆搶掠,而明朝北京城的守軍不敢出戰,作壁上觀。

當年俺答可汗在軍事實力上,其實已經可以號令蒙古。但在法理繼承上,卻因為雖然是成吉思汗後人,但不是忽必烈一係,因此無法名正言順的號召蒙古各部。當時的忽必烈後裔,是林登可汗,雖然名正言順,卻缺乏軍事實力。結果就是在西藏的新興起的黃教首領索南嘉措,和俺答汗形成政治聯盟,索南嘉措確信俺答可汗為忽必烈大汗的轉世,因此應該可以合法的統領蒙古各部。

作為報答,俺答汗封索南嘉措為達賴喇嘛,開啟了達賴喇嘛的轉世製度,並答應以蒙古各部的軍力,幫助黃教對付西藏的其他教派。當然這個轉世忽必烈的忽悠,沒有搞定蒙古其他的汗王們,因此迫使俺答無法對明朝形成更大的威脅,不得不妥協,而接受了明朝順義王的封號。倒是俺答的孫子,雲丹嘉措成了達賴四世,在蒙古軍隊的扶持下,殺回西藏。不過這個非藏族的黃教領袖受到藏地其他教派和藩王們的打擊,到了下任達賴五世,才靠著蒙古和碩部的力量,在西藏建立了黃教法統。

明朝在國防上的困境,也表現在東南沿海一帶,興盛起來以日本武士、福建海盜和當地官員利益共同體,希望打破明朝政府禁止海外貿易的倭寇之亂。這個南部和北部收受到的挑戰,和政府應對的乏力,體現了中央權威衰弱,地方勢力各自為政的情況。這個情況,一直到明朝滅亡,都沒有得到改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東西北南 回複 悄悄話 事實上,這是涉及到中國的社會的基本權力結構改造(個人,集體,鄉鎮, 公司,城市…的基本權力, 國家和個人的基本權力…在當今高科技的世界,這些是不能忽視的問題---任何爆炸性新聞 , 都可能產生不穩定, 看看今天的網民的趨勢,它是冰山一角)
東西北南 回複 悄悄話 我們可以借鑒曆史的教訓,但中國需要形成了中央和地方的法律關係, 用憲法的結構框架限製中央和地方權力(包括省,自治區和地方城市權力結構), 這是長期思考的目標, 否則,中國將永遠不會成為一個穩定的現代化強國.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