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底望天

談天說地 古往今來 曆史人文 天下大勢
個人資料
正文

說文論武之六十甲子(十)

(2009-10-23 10:45:32) 下一個

 

這個策略給漢景帝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看一下形勢,比較迫在眉睫的是趙王從邯鄲南下的危險。而齊國的四個王國攻打齊王,最好就是兩敗俱傷,打得越是慘烈,對削藩大業越有大利。而梁王劉武,雖然是漢景帝親弟弟,也要防備將來實力坐大,影響中央政權,因此不妨坐山觀虎鬥,讓交戰雙方互相損耗之後,王師才出手,坐收漁人之利。

從這裏看出,本來齊地的叛王們,其實是可以遊說齊王保持中立,和對梁王監視而不進攻,是可以集中優勢兵力,拿下滎陽的。但這幫笨蛋的做法,讓周亞夫從容由武關出關中,然後繞道入洛陽。從這裏,他派出部分兵力,回函穀關一帶清掃吳王的特種部隊。然後,由大將軍竇嬰,漢景帝的堂舅父,堅守滎陽,派驪寄一隻軍隊迎戰趙王,欒布一隻軍隊馳援齊王,而直接帶的大部隊則不援救梁國,卻繞道到北部的昌邑(今山東巨野),從這裏派出遊騎兵,南下泗水和淮河相交的洪澤,切斷了來自廣陵(今江蘇揚州)的後勤補給線。

結果梁王不斷向皇帝老哥打911求救,皇帝故作姿態,十萬火急催周亞夫出兵解圍,而周亞夫裝聾作啞,玩“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遊戲。最後三個月,吳楚聯軍糧草斷絕,求周亞夫主力決戰而不得,北上下邑(今安徽碭山)去攻堅又大敗,結果隻得落荒而逃。

本來七王可以依賴的最強大外援匈奴,在漢景帝剛上台那一年才和了親,這時還是采取觀望姿態,如果看到七王占優勢,或者戰場成僵持狀態,自然會立即出兵,來個火中取栗。可是吳楚聯軍這麽不濟,當然匈奴也不願意踩這趟渾水。

而在西北方向,來自於胡人部落,就是過去義渠的渾邪氏被拉攏做了隴西太守,控製做今天甘肅天水這個戰略要地。在漢景帝平定七王之亂後的景帝6年,還提拔成了平曲候,其兒子公孫賀後來成為漢武帝抗擊匈奴的一位大將。可以想象,如果漢景帝削藩失敗,這些地方被匈奴反水的可能會相當大。

而吳王兵敗後,漢景帝馬上策動東甌國反叛,結果就把逃過來的吳王劉濞殺了請功。而齊地的四個叛王更是沒用,很快就給滅了,然後欒布軍合擊邯鄲,殺了趙王。

這場戰爭對中國曆史的發展非常關鍵。如果漢景帝打敗了,中央權威衰落,那麽中國非常可能會重新陷入春秋戰國時期幾百年的分裂狀態。而當時外部威脅頗大,來自匈奴的北方遊牧民族自然會南下逐鹿。通過秦始皇統一中國而建立的郡縣製,非常可能會徹底被複辟。

那麽有人問,這場戰事當然對漢朝影響極大,可是如果沒有成功,不就是早點重複東漢衰落後,黃巾四起,軍閥混戰,三國對抗,南北分裂的曆史?而遊牧民族占據中原,不就是早點重複八王之亂,五胡亂華,衣冠南渡這個四百年的分裂?

其實不然。如果沒有這次戰爭的勝利,以郡縣製、幣同製、書同文和車同軌而形成的中央集權的文官管理體係,就沒有機會,可以通過兩百多年的時間在中國生根、發芽和成長。全國各地的人民就沒有機會,發展和融合,慢慢形成了今天俺們所說的中華文明,也沒有今天俺們自稱的漢族。

正是因為漢朝可以延續兩百多年,中國在春秋時代開放出來的百家爭鳴的思想火花,才可以在這時候融合成一個輝煌的文明。人們對理想生活追求的夢想,不再停留在孔子等聖人們希望回到的西周禮法時代,而變為漢朝的強盛時代。在這個時間段裏,中華文明基本成熟,形成了一個強大的文明模式,即使在漢朝滅亡後,後來的人們,不管是不是漢朝的傳承,就是連外族的匈奴劉淵,也要建立一個漢朝那樣的國家。而在五胡入中原,來自北方各地方的蠻族部落,不管是黑眼睛和黃皮膚,還是藍眼睛和白皮膚,都有一個榜樣在他們的心中,那就是如何按照漢朝的方式建立一個國家的模式,和以漢朝人民的生活方式作為最終的生活方式。

正是因為漢朝的持續,才會出現漢人這個強烈的文化認同。這個身份認同,導致了中國人,在之後任何的艱難困苦情況下,都沒有磨滅對自己的文化和民族的信心。人可死,國可破,可是中華文化和漢民族則永遠不會消失。

在秦始皇消滅了六國的時候,很多人心裏充滿了怨恨,因為這個統一是通過滅人國家,斷人宗法來實現的。所以當秦始皇一死,自然天下群雄競起。而在漢朝統一後,采取了不麻煩你的無為而治政策,又實行了郡國雙軌製,實行了低稅收的經濟政策,因此人民其實是享受到了統一的好處,比如說道路交通被秦始皇時代給基建了,統一的貨幣和文字,減少了通商的成本,不用在前方打仗,可以少出徭役,都讓大家逐漸接受了新製度的好處。

而當時北方匈奴的騷擾,靠的是中央政府的進貢和和親來解決,反正是你劉氏家族的公主們嫁給野蠻人,又關俺們地方上的權貴和小民們啥事呢!在邊境屯邊的人民也許會付出生命的代價,可是秦始皇帝的強行遷徙政策被放棄了,小民們是可以遷移回內地的。而被放逐到這些地方的罪犯,也是可以偷偷地逃回去的。國家邊防這樣的大事,還是和小民無關,沒有現代國家的公民意識和愛國主義,還必須靠強勢的皇帝們,才可以解決問題。

在文景之治下的漢朝,統一已經開始逐漸被大家接受,新製度也就成了一種習慣。封國的造反,自然就不再受到大多數人民的相應。於是在建國後的60年,先是在30年中間,第一代領導人時期通過政治傾軋而消滅了大部分強勢利益集團,防止了建國功臣這些強人們的豪門興起,然後在60年左右,中央政權成功削藩,解決了地方坐大而對國家權威的挑戰。

但是前麵的前景仍然不是很明朗,對新製度的容忍,還沒有發展成一個具有全國人民共識的意識形態,外部國家安全形勢仍然嚴峻,強敵匈奴還需要用低聲下氣的消氣外交來維持和平,中央政府缺乏強大的財力來動員全國的力量,第四代皇帝接班人還不知可不可以應付這個挑戰,而要麽成功地將王朝帶入強盛和繁榮,要麽失敗地導致國家崩潰。

這就是漢朝60年,必須要交出的功課。而那一代領導人的膽略、知識、智慧和眼光,就決定了這個新興的製度,可不可以繼續下去。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flyingfish26 回複 悄悄話 曆史在不斷的重複中。學習曆史,展望未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