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分封的公爵是6個,兩個是武王的同父異母兄弟,一個是虢叔,封在東虢(現河南滎陽市汜水鎮);一個是虢仲,封在西虢(陝西寶雞市東)。在西虢,自然是鎮守住周王朝的西部,防住在甘肅和青海一帶遊牧的西戎,侵犯邊境。這個算是周文王的直係親屬。
當年周族之所以可以成事,是依賴於周太王古公亶父,類似於猶太人摩西那樣,帶領全族人躲過各北方遊牧民族的侵襲,在岐山以南的周原(現陝西扶風和岐山一帶)安居。然後周太王改全族戎狄習俗,接受殷商文化。但在選擇接班人的時候,他屬意三兒子季曆,於是大兒子泰伯和仲雍離家出走。因此在季曆的兒子,就是周文王即位後,西周崛起,在周武王建立王朝之後,找到了泰伯和仲雍之後周章,但人家已經在句吳為王,就順便封了一個子爵的吳國。但是他的弟弟虞仲,就不知何故授予公爵(大概是正式繼承吳泰伯的封號,因為到底吳國是自己開國的),分封在虞國。
另外三個公爵,就更是象征性意味濃厚,一個是商紂王的哥哥微子啟,算是繼承了商朝傳承,武庚在殷造反,他也沒有參與,所以被封在了宋(現河南商丘一帶)。一個是大禹之後,算是繼承了夏朝傳承,封在杞(現河南杞縣)。最後一個是舜的後人媯滿,也是周武王的大女婿,封在了陳(現河南淮陽)。
而其他的分封就比較有實際意義,周公被封在魯(現山東曲阜),薑太公被封在齊(現山東昌樂,後搬到臨淄),武王七弟叔武被封在成(現山東泰安),六弟叔振鐸被封在曹(現山東定陶),武王異母弟,文王十四子叔繡被封在滕(現山東滕州)等等,都是在東夷地界,彈壓殷商不服的地方勢力。
在殷都城,為了看住武庚,則封了武王三弟叔鮮於管(現河南鄭州管城一帶),和五弟叔度於蔡(現河南上蔡縣一帶),但兩位居住在鄘(現河南新鄉)和衛(現河南淇縣),可是這兩位監督,居然後來帶頭造反。
在重要的山西盆地,則封了武王的最小兒子叔虞於晉(現山西翼城),封了武王八弟叔處於霍(現山西霍縣),但霍叔駐紮在邶(現河南湯陰),監督武庚,後來參與了造反。
圖一 西周分封諸侯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