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底望天

談天說地 古往今來 曆史人文 天下大勢
個人資料
正文

說文論武之六十甲子(四)

(2009-10-17 10:24:50) 下一個

 

黃河流域的文明史,就是一個受黃河水哺育,又被黃河水泛濫的族人奮鬥史。黃河水泛濫的原因,除了上遊水量根據氣候變化而造成的不同,還有一大原因,就是黃河的下遊是由西南向東北流,因此北方的河道會因為天氣原因,而比南方的河道提前冰封,從而導致河水奪路而走。

當然在大禹治水的年代,當時的各部族就被洪水淹沒得厲害。部落聯盟堯主席,請了大禹的老爸鯀部長來治水,結果是9年不成,人民仍舊為魚鱉。後來舜主席上台了,就把老爺子給哢嚓了,讓大禹出任水利部長。在各部族的齊心協力下,河道給開通了,各條黃河支流疏通了,農田灌溉渠道挖深了,各種作為調節手段的沼澤地也被派上了用場。

因為大禹治水之功,而因為治水而形成的超大規模組織和管理模式,就孕育出中華文明獨一無二講求集體主義、同心協力,可以有效地應付惡劣的自然條件的政治管理模式。因此在中文中,政治是離不開水利,沒有水的治理,就沒有中國政治。

不過在那個時代,黃河流域的環境遠遠好於今天。從大禹以降的夏王朝,到商王朝,到西周王朝,黃河流域仍然是如《孟子》中描述的那樣,“草木暢茂,禽獸繁殖”,黃河中下遊地區到處都是湖泊和沼澤之地。比如說在山東境內的菏澤,有雷夏澤,在巨野縣和梁山縣之間,有大野澤。後來在五代後,屢次遭到黃河決口衝擊,大野澤不斷幹涸,隻剩下北邊的梁山泊。雷夏澤則是在宋代,同樣因為黃河決堤的泥沙堆積而消失。

在黃河流域的平原附近,還有中華文明的兩個著名盆地。一個就是在今天陝西,在北部黃土高原和南部秦嶺形成的關中盆地,一個就是在今天山西,在西部的呂梁山到東部的太行山,以及恒山和五台山等形成的的山西盆地。

山西盆地,更準確地講,就是從北部的大同盆地,向南的定盆地、太原盆地、臨汾盆地,到最後黃河邊的運城盆地,這一係列的盆地,是中原農耕文明防禦北方遊牧文明入侵的主要前沿地區。這個盆地群的好處在於易守難攻,隻要守住了兩邊,出入蒙古高原,靠的是位於大同西邊右玉縣的殺虎口(就是著名的西口)。處於黃河邊偏關縣的偏關、寧武縣的寧武關、代縣的雁門關所形成的三關,基本上就可以保住中原的安全。

向南邊的關口,則是在山西的平陸縣,在黃河北岸和河南三門峽市隔河相望。當然在古代的時候,俺們是沒有三門峽這個城市,而是在其西邊的黃河岸邊,有一個陝縣。在周王朝的時候,平陸是一個小國,叫做虞,對麵的陝縣是一個小國,叫做虢。

後來在春秋時代就出了這樣一個故事,說的是春秋五霸的晉文公的老爸晉獻公,其都城是在臨汾盆地南部的翼城,在吞並了附近的一批小諸侯國之後,決定出中原爭霸當聯合國盟主,於是借道虞國去滅了虢國,並回頭滅了虞國,造就了“唇亡齒寒”的典故。一旦建基在山西盆地,掌握了這兩個要點,就可以出中原如履平地,但是又可以控製中原諸侯國的進攻。

所以當周武王伐商紂後,根據這些原始城邦的分布,進行第一輪分封的時候,他的主要考量,自然包括如何防守住中原地區邊境,和如何壓製住原來出自於東夷的殷商的勢力。而在周武王過世,周成王即位後,管叔和蔡叔,聯絡商紂王之子武庚,和東方的淮夷,以及其他的東夷邦國,起兵叛亂,被周公平定之後,又分封了第二輪。

首先分封的公爵是6個,兩個是武王的同父異母兄弟,一個是虢叔,封在東虢(現河南滎陽市汜水鎮);一個是虢仲,封在西虢(陝西寶雞市東)。在西虢,自然是鎮守住周王朝的西部,防住在甘肅和青海一帶遊牧的西戎,侵犯邊境。這個算是周文王的直係親屬。

當年周族之所以可以成事,是依賴於周太王古公亶父,類似於猶太人摩西那樣,帶領全族人躲過各北方遊牧民族的侵襲,在岐山以南的周原(現陝西扶風和岐山一帶)安居。然後周太王改全族戎狄習俗,接受殷商文化。但在選擇接班人的時候,他屬意三兒子季曆,於是大兒子泰伯和仲雍離家出走。因此在季曆的兒子,就是周文王即位後,西周崛起,在周武王建立王朝之後,找到了泰伯和仲雍之後周章,但人家已經在句吳為王,就順便封了一個子爵的吳國。但是他的弟弟虞仲,就不知何故授予公爵(大概是正式繼承吳泰伯的封號,因為到底吳國是自己開國的),分封在虞國。

另外三個公爵,就更是象征性意味濃厚,一個是商紂王的哥哥微子啟,算是繼承了商朝傳承,武庚在殷造反,他也沒有參與,所以被封在了宋(現河南商丘一帶)。一個是大禹之後,算是繼承了夏朝傳承,封在杞(現河南杞縣)。最後一個是舜的後人滿,也是周武王的大女婿,封在了陳(現河南淮陽)。

而其他的分封就比較有實際意義,周公被封在魯(現山東曲阜),薑太公被封在齊(現山東昌樂,後搬到臨淄),武王七弟叔武被封在成(現山東泰安),六弟叔振鐸被封在曹(現山東定陶),武王異母弟,文王十四子叔繡被封在滕(現山東滕州)等等,都是在東夷地界,彈壓殷商不服的地方勢力。

在殷都城,為了看住武庚,則封了武王三弟叔鮮於管(現河南鄭州管城一帶),和五弟叔度於蔡(現河南上蔡縣一帶),但兩位居住在鄘(現河南新鄉)和衛(現河南淇縣),可是這兩位監督,居然後來帶頭造反。

在重要的山西盆地,則封了武王的最小兒子叔虞於晉(現山西翼城),封了武王八弟叔處於霍(現山西霍縣),但霍叔駐紮在邶(現河南湯陰),監督武庚,後來參與了造反。

圖一 西周分封諸侯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