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底望天

談天說地 古往今來 曆史人文 天下大勢
個人資料
正文

四麵楚歌之東亞篇 東亞模式之大結局之五

(2009-09-05 11:01:17) 下一個

 

其實日本一開始的主要戰略,就是如何從英美殖民帝國手中,搶奪中國市場。

在甲午戰爭中,日本打敗了清朝後,通過《馬關條約》占據了朝鮮和台灣。然後在東北日俄戰爭中,打敗俄國,並於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扶持了偽滿州國。之後在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發起全麵侵華戰爭,並在中國漢奸們的幫助下,成功倡導了華北自治,在中國北方的河北、山西、察哈爾、綏遠、山東、北京和天津,納入日本勢力圈。但日本人在爭奪中國市場的時候,因為軍隊殺入了美國和英國的勢力範圍的長江南部,導致了和美國翻臉的太平洋戰爭。

當然隨著日本人在廣島和長崎挨了2顆原子彈而向同盟國投降之後,這個名不符實的“大東亞共榮圈”,就成了黃粱一夢而煙消雲散了。

那麽今天俺們會過頭來假設一下,如果當年日本不是由軍國主義分子把持,而是真誠的相信,亞洲尤其是東亞,應該是“亞洲人的亞洲”,從而真正的把西方殖民勢力打出局,那麽這個東亞共榮是不是有可能做到?

就是說如果大東亞共榮圈,不是大日本帝國的馬甲,而是用經濟整合的方式,不是通過日本皇軍的刺刀,而是通過投資、貿易、共同市場或者共同貨幣,就是現在歐盟玩的那一把,是不是可以試一下?

現在日本有些政治勢力,一方麵忙著參拜供奉著這11個軍國主義戰犯的靖國神社,非常明顯的表明了,你那些死亡的亡靈,本來就是為你日本大和民族的自身利益,出去殺人放火,與人家東亞其他國家人民的“共榮”毫無關聯,又要轉身來信誓旦旦,說你現在可以在東亞共同體裏擔任領導角色,為其他東亞人民的再次“共榮”謀福利?太笑話了吧!

而且當年好歹日本還可以在東南亞國家,幫人家當地人推翻一下西方殖民政權,可是今天日本的整個國家外交政策,是建立在美國軍事保護的美日安保協定下麵,就是說你整個日本的政治外交經濟政策都沒有獨立的本錢,必須跟著美國的指揮棒轉,你還有什麽資格領導東亞人民的獨立自主?

圖一 日本軍國主義刺刀下的“大東亞共榮圈”

其實整個世界大勢非常清楚,東亞確實需要發展起來自己的更緊密的東亞共同體,通過經濟區域的整合,而確立東亞經濟在世界上的核心地位,並通過這個發展,一方麵為東亞人民爭取更好的生活環境,另一方麵為東亞國家圈獲得國際事務的更多話事權。

而中國因為其獨立自主的外交和政治政策,最大的代表了東亞地區的利益,又因為在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分量,和強大的軍事實力和核大國的身份,可以有實力保護這個區域的國家圈利益。

更重要的是,中國作為中華文化圈,這個受到大部分東亞國家圈認可的東亞文明的主要載體,可以整合本來就是傳統儒家文化圈的中國、日本、韓國、新加坡、越南等國家,而且由於儒家文化主體中本身具有的包容性,對其他文化如伊斯蘭文化、小乘佛教文化等等,可以做到和而不同的平等相處,對東南亞的文化整合也可以做得到。

 

圖二 包括印度、澳洲和新西蘭的東亞共同體

 

當然日本已經明白,在東亞共同體中,中國的領導地位,是不可否認。日本所希望的就是,是否可以考慮向歐盟中的德法關係,出現一個由中日共同領導的並肩王的現象。

如果看一下德國和法國的關係,有一點不同,就是德國經濟和人口規模都要大於法國,但是法國的聯合國安理會位置和核武器,正好和德國的經濟和工業能力相輔相成。

而在2000年,日本雖然人口和土地大大小於中國,但在經濟規模上是中國的4倍,因此要求一個並肩王的身份,還是合理的。可是今天中國經濟和日本經濟的發展,完全是背道而馳,中國經濟可以不需要日本的配合而繼續快速發展,而日本經濟離開了中國的配合就是死路一條。在這種情況下,還要要求並肩王待遇,真是不知天高地厚,充其量要求封個萬戶侯,才比較合理一些。

考慮到中國2008年的經濟總量大概是30萬億人民幣,而環渤海區(京津遼魯冀晉)大概是占20-25%,其他地方比如說長三角區(滬蘇浙皖),還有東南區(珠三角的粵港澳、海峽區的閩台)也會占這個比例。那麽在中國在2020-2030年期間,趕上美國經濟總量的話,大概也會是美國這樣,經濟總量比日本大3-4倍吧。

就是說將來的日本區,占整個大中華經濟區的總量,估計就是比環渤海、長三角、和東南區大一點點吧。做個排名第一的諸侯也許可以,可是要做楊秀清,就是比較難了。

這裏俺就提出一個新的名詞,給大家炒作一下。當年哈佛大學的英國佬佛格森提出了“中美國”Chimerica的概念,來描述中國和美國的內在經濟依存關係(好像佛老兄最近發表文章,還是終結這個概念)。

那麽俺就提出一個“中日國”概念,Chinippon來描述一下中日共同市場的合作,會帶來什麽樣的情況。

這個概念,就是利用日本現在仍然具有的技術優勢,和中國具有的完整產業鏈的成本優勢,在世界上搞出來一個“日本質量”和“中國價格”的完美結合,來解決目前因為日本製造的性能和質量在世界上的無可匹敵,但是卻受到價格過於高昂的製肘,而中國製造的價格和產能在世界上的橫掃千軍,但是卻受到質量問題和技術水平含量過低的困擾。

這個雙劍合璧,估計真的是可以打遍天下無敵手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