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D:前浪後浪】
周炳琳的作為意外提醒了看客們,沈崇案另有一重隱秘的戲劇性與悲劇性:與沈崇案相關的胡適、傅斯年、何思源都是五四排行榜上數得著的人物。
1918年,27歲的胡適發表《建設的文學革命論》,成為新文化運動的旗手。26歲得蔡元培先生聘請任北大教授,一時“胡博士”風頭無倆。
傅斯年是胡適的學生,他僅比胡適小5歲,說是師生,更近朋友。1918年和羅家倫組織新潮社(胡適頗有助力),仿《新青年》創辦《新潮》月刊,與國粹派論戰,影響甚廣。胡適如是評價傅斯年:“他的感情是最有熱力,往往帶有爆炸性的;同時他又是最溫柔,最富於理智,最有條理的一個可愛可親的人”、“他能做最細密的繡花針功夫,他又有最大膽的大刀闊斧本領。他是最能做學問的學人,同時又是最能辦事,最有組織才幹的天生領袖人物。”——1919年5月4日那天他是學生遊行的總指揮,風雲一時。
1946年北平市長何思源,曾是五四運動的幹將之一。衝進曹汝霖住宅的,他就是其中一員,曆史書上赫赫有名的“火燒趙家樓”事件,他可是近在咫尺的親曆者:“隊伍折向外交部,又轉往趙家樓曹汝霖住宅。到達曹宅時,大門緊閉。一位高個子同學在學生人梯支撐下爬過牆,跳進院內,打開了大門,群眾一擁進入。我衝進院裏時,抬頭看到大廳前沿掛著“大總統頒”字樣的橫匾一方,匾上題的什麽字,我沒顧得看。進入廳堂,看到鋪陳非常豪奢,更增添了心中的憤怒。群眾在極度憤怒下,衝破軍警防衛,痛打了正在曹宅的章宗祥,放火燒了曹宅。起火時我就跟多數學生一道,跑出曹宅,回到學校。”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2218144
我們不妨再就當日北平官場略作勾描:
氣焰囂張的警察局長湯永鹹,原是憲兵團長,出自蔣介石侍從室。北平警備司令部司令陳繼承是蔣介石的嫡係,黃埔出身,代表了中央在華北的意誌。
北平行轅主任李宗仁,桂係頭腦,功高蓋主,蔣介石一向頗為忌憚。北平行轅主任,看似掌控華北五省三市(5個省,3個特別市),實為無實權的最高長官。李宗仁對此心知肚明,“我深知蔣先生絕不會信任我而授我以實權。他要把我捧得高高在上,負責華北全局安危之責,而無絲毫調兵遣將,控馭下屬之權”。
北平市長何思源(任期1946.11-1948.5),他的根基實在山東。1928年起任山東省教育廳廳長,抗戰後留在山東堅持敵後抗戰,抗戰勝利後,任山東省主席。文職官員何思源並無大樹靠山,也就和教育部長朱家驊交好;在山東還和CC係有過衝突。1946年,他被排擠出山東,轉赴北平。有史料說,這項任命也“隻不過是蔣介石給何思源下野的一個台階,實際上不打算讓何思源上任,因為北平前市長熊斌本來是一個過渡性人物,當時陳誠保薦張伯謹,就是準備接替熊斌任市長的。”張伯謹是三青團中央委員,和陳誠關係甚密。http://www.ccthere.com/article/2218144
體製內鬱鬱緊張的何思源,在沈崇案中亦體現了複雜的兩麵性。
25-28日,官方尚試圖控製輿論減壓。何思源“據官方檢驗,處女膜尚未十分破裂” 與市府秘書長 “市府對該女生是否為大學生及該女與二美兵是否相識二事,正詳細調查”的說法均屬於官僚機器遵循慣例的圓熟運作產物:弦外之音,餘音嫋嫋;同時預留了種種空間,找錯頗難。
然而,媒體曝光,紙裏包不住火,卻使這路手法顯得無比拙劣。同有幾千年的曆史經驗,中國民眾向來是最難欺哄的;隻不過耐力亦驚人,很多時候忍著不跳將出來和你計較而已。一旦中國人民動真格的,不僅吃不了,也難兜著走。http://www.ccthere.com/article/2218144
北大壁報就有一條專門針對何思源的:
何思源說:處女膜未十分破裂
怒罵北大敗類何思源,身為市長,不能愛民,反為外人辯護,北大顏麵被你丟盡,何不思其源,何不及早引咎辭職。我們要求北大同學會將其開除。
年輕人的好處即是非清晰且明快,他們不理會你有多少辯解、借口,堅持世界不應該是灰色甚至黑色的。體製內人士,呆久了冷暖自知,往往欲說還休。自己做學長的,當年也勇過的,如今得學弟學妹們如此評價,何市長若知曉必然五味雜陳。其實也不用學弟學妹們提醒,27年前的自己在心裏不對自己今日作為說道說道嗎?http://www.ccthere.com/article/2218144
28日,何思源代表北平市政府致函美國海軍陸戰隊司令部,提出嚴重抗議,並附備忘錄一項,要求“對兩名肇事美兵迅予實施軍事審判,依法從重懲處,並從優賠償被害人之損失”等,美軍當局口頭答複,“照會各節俟審判完竣罪案成立後,當可全部接受,並深致歉忱。”29日,北平市政府將上述“抗議書”、“備忘錄”及美方之答複轉發各高校。這無非是順乎民心、調頭極快也更成熟的運作。
然而,中央未必中意地方政府這等因地因時製宜的靈活手段。湯永鹹、陳繼承、陳雪屏,這些蔣介石嫡係或看重之人,對民眾均持凶悍激烈的主張,放低身段,便視同於投降。於是,何思源處境難免尷尬,他進退維穀,兩邊背光。http://www.ccthere.com/article/2218144
不僅何思源如此,放在火上烤的李宗仁何嚐不是如此?前麵《文匯報》所載新聞,敘述北大清華燕京各校負責人會議時,還有一意味深長的餘筆:“同時聽說行轅和美方軍事當局也協商過,這一天禁止美兵外出。(連軍調部美方人員都沒有回家吃午飯,都在辦公室啃麵包。”
30日學生代表們謁見,李宗仁“因公未出,由政務處處長王捷三代表出見。學生代表首稱:對此次抗議遊行事,行轅未加阻止,且派員保護,謹代表全體同學致謝。”(見1946年12月31日《世界日報》)
中統的情報亦可旁證,“行轅李主任恐事態擴大,曾令各方注意維持秩序。”(見《解放戰爭時期北平學生運動》第82頁,1946年12月31日《中統關於北平學運的情報》。)http://www.ccthere.com/article/2218144
結合一起看,李宗仁的微妙態度便呼之欲出。一邊是學生,一邊是中央,自己又被猜忌,唯有如此小心協調。他和何思源理念一致,偏重“疏導”,他們想必和各高校領導人亦有過溝通共識,遂有12月30日“和平遊行”的場景。
何思源後來甚至表示“政府要提出抗議,向他們進行嚴重交涉,學生要為政府作後盾”。行政院很快致電敲打了他政治上的不正確,強調美軍個別人違紀是法律問題,應以法律解決,決不容許奸人借機汙蔑“親密盟邦”,破壞政府外交。(見1947年1月10日《北平市政府致北京大學函》)
何、李結下交情,亦和這段北平處境不無關係。均非嫡係,同是天涯淪落人,理念相似,難免惺惺相惜。1948年4月,何思源積極幫助李宗仁競選“副總統”,並獲得成功。蔣介石本屬意孫科,計劃落空,頗有忌恨,6月,下令免去何思源北平市長一職。何思源與之徹底決裂,1949年初,從南京飛赴北平呼籲和平解放北平,——1月17日,蔣介石命令軍統暗殺何思源,沈醉亦被毛人鳳叫來參謀。“爾後,由葉翔之率四名特務乘專機飛往北平,令特務飛賊段雲鵬在何宅安置了定時炸彈,造成了何家六口人一死(何思源的小女兒何魯美)五傷的慘劇。”(見何思源:走向民主和進步)http://www.ccthere.com/article/2218144
1949年土共解放南京。10月國民政府遷至重慶,李宗仁這位和談期間被拋出來的“代總統”托言就醫,由香港轉赴美國。1965年李宗仁和夫人葉落歸根,回到大陸,1969年病逝。諸人命運選擇,沈崇案已頗見端倪。
我很理解謝泳先生的解密文為何隻能拉著魔都市長吳國楨的話指摘這個,論證那個——北平市長何思源、行轅主任李宗仁無論是沈崇案中作為,還是前世今生,都很難被納入謝先生的軌道中,他惟有略過。
即使這樣,《重說沈崇案》亦露出了馬腳——http://www.ccthere.com/article/2218144
【平市長何思源對南京中央日報記者稱,他自己年事已長,若在青年,也將參加。】(“我當學生時曾參加過三次大遊行示威運動,遊行示威是青年人的事,我現在年紀大了,遊不動了,但是不要怕學生遊行。學生們的熱情發揮出來了,回家吃飯,自然就解決了。”)
何思源此時,與蔣政府抵牾之深,我們宛如親見。何思源深知自己政治不正確,難入法眼;但也不打算改了,終於漸行漸遠。
由此,我們轉回來細看被謝泳先生不由分說捧上神壇並頌之為“真正顯示出了知識分子智慧和人格”的胡、傅二人,不免有新的發現。http://www.ccthere.com/article/2218144
熟人網友均知我敬慕陳寅恪先生的學問思想,當陳寅恪被樹立為“自由之精神獨立之思想”的旗幟,並被“獨立自由的知識分子們”大肆發揮時,在下惟有一歎。陳先生是獨立自由的知識分子不假,可他活著也絕非在乎虛名之人,去了法國、德國、瑞士、美國,學了8門語言,廣為吸納精研史學,甚至沒混一個“博士”文憑。有人拚命將陳先生送上神壇,實在是為了送一群人上神壇,這些人資格不夠,唯有陪綁上陳先生了。這和試圖借王實味一人將土共送上永恒的絞架實乃異曲同工,可王實味為何棄絕了國統區,奔向延安,就要諱若莫深了。王實味若活在今日,這位自動放棄外企高薪願意考研、還是學文學哲學的主兒;對買辦之路毫無興趣、願意參與左派研討實踐的主兒,怎麽都和張口閉口拿他當招牌的人不是一路的。當然,死人被用作武器,那真是順手極了。
以胡適為例。1929年寫《人權與約法》的胡適可稱為“獨立自由的知識分子”,而1946年沈崇案發時的胡適,實是非同一般的體製內人士,何來獨立,又何來自由?http://www.ccthere.com/article/2218144
難怪胡、傅都去了台灣。沈崇案中,他們可比何思源政治上“正確”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