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底望天

談天說地 古往今來 曆史人文 天下大勢
個人資料
正文

四麵楚歌之東亞篇 東亞經濟之作繭自縛之六

(2009-03-02 14:14:03) 下一個

 

如果你把俺的美國經濟大蕭條曆史回顧,和這一篇對中國經濟問題一起來讀,那麽俺的基本思路應該是比較清楚:

1.  不可以對中國經濟的現狀和未來盲目樂觀,前一陣子的政府和經濟界讓人覺得看到了一個好統計數字,馬上就是開始唱山歌,什麽河水清晰已見底。這種行為,基本上就是和去年看不到全球經濟危機爆發是同樣的心態。

 

2.  期望於4萬億度過難關,然後等著美國經濟在2009年底,或者是2010年中,恢複從而帶動起來中國的外貿出口,這種思潮在中國的主流經濟學界,似乎也比較盛行。前幾年俺們聽到太多的保爾森的天下太平的交響樂,現在也不要把蓋特勒和伯南克的樂觀預測太當一回事。還是用俺的建議,把困難準備的足一些,考慮到美國可能在5-7年之內沒有恢複的可能。即使美國在那之後,經濟恢複了,可能對中國的出口帶動不會太大。

 

3.  而且對政府財政刺激的基建計劃,不能寄於過高的不切實際的期望。短期的經濟拉動效應,和中長期的平台作用,自然是不可忽視,但如何深化市場發展,打破行業,地區,城鄉因為軟硬件兩方麵的阻礙,而缺乏一個統一和流暢的市場的弊病。從中央政府的法規和管製,到各級政府部門的土政策和潛規則,行業之間的整合,都需要加大力度。如何在農村和城市之間,內地和沿海之間,東部和西部之間,發展出一個順暢的資金流,貨物流,人才流,和信息流,是一個主要的用力方向。

 

4.  在這個經濟轉型的過程中,如何建立一個可操作的信用係統,解決中小企業和農村企業融資難,成本高的問題,應該是政策的關鍵。可以通過國有銀行,民間融資,港澳台金融機構,甚至外資銀行的介入,建立起一個良好的中小企融資市場,為中國經濟的活力提供有源之水。

 

5.  那麽對中國的農民工因為外貿加工企業,受到的打擊而帶來的失業問題,也要把困難準備的充分點。俺的看法是,做一個50%,即是6千萬人可能失業的準備。希望局麵不會變得這麽差,但是寧肯準備充分,不要準備不足。

 

6.  中國實體經濟的產能過度,很大原因是靠債務消費的美國帶動的。要解決有效需求的不足,依靠內需消費,千萬不能重蹈美國式的飲鳩止渴的老路。人民的消費增長必須來源於收入增加,不能靠消費信用的增長,也不能靠房地產價格的攀升。

 

7.  要解決消費能力不足,就要解決現在的分配不公的局麵。中國的理想經濟模式,應該建築在市場經濟上的政府積極調控。用市場活力來保證效率,避免走入歐洲模式的經濟低效率。用稅收遞進來調節分配,保證全體人民可以均分經濟發展的成果。用社會福利來關懷弱勢,讓最貧窮的底層人群可以做到豐衣足食,有瓦遮頭。

 

8.  沒有社會公平和利益均享,任何經濟發展都沒有實質的意義。把中國引向拉丁美洲之路,不光是不道德,而且是不可行。中國特殊的文化,決定了中國必須走發展均富的道路,尋求一個和諧和大同的社會理想。如果做不到這一點的話,中國不可能擺脫曆史上一次又一次重複的由繁榮到衰敗,由安定到動亂的周期性震蕩。

 

9.  要解決社會公平,一定要解決政府廉潔問題。嚴吏治,提高人民對政策決策的參與度,政策拍板的影響力,政策實施的監督權,和政策回顧的權威性,都可以防止現在的底層政府管理質量的惡質化。

 

10.最後就是要推翻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建立起可以負擔的低廉房屋,醫療保險和高等教育。

 

那麽看一下這些觀點,有哪些獲得了中國政府的讚同呢?

前幾天,溫家寶總理上了網絡,和網民們進行了熱烈的討論。似乎溫大爺的想法倒是和俺有些地方比較一致。

溫大爺認為,“因為百年罕見的金融危機,現在還在蔓延,沒有見到底。”說得非常好,雖然說去年中央對經濟危機的判斷,因為所謂主流經濟學家,和中央銀行的腦袋們的錯誤導向,沒有看清楚情況,反映有點遲緩(比如說重慶的薄熙來老兄,就接受了非主流經濟學家們的意見,從而主動在他的轄區進行了應對經濟危機的調整,使重慶2008年獲得了14%增長的驕人成績),但中央於11月份出台的政策,確實落到了實處,算是全世界反應最快和措施最得力的政府。

如果俺們的總理可以撥開這些“烏雲”,不要相信中央銀行報上來的全國金融形勢一片大好的數據,切實和定期的和各類企業溝通,了解他們在經濟運行中的實際情況,中國的經濟是不會出大問題的。

溫大爺關於“應對這場金融危機應該推動民間資本和民營企業的發展”,當是他“信心比黃金還要重要”同樣精彩的至理名言。抓住中小企業這個產生就業和經濟活力的關鍵,支持更多的民營企業,改變對外資企業和國有大企業的過度政策傾斜,不關是走出這場世紀罕見的經濟危機的關鍵,也是中國經濟未來健康高速發展的中心。

 

[ 打印 ]
閱讀 ()評論 (8)
評論
井底望天 回複 悄悄話 回複chinomango的評論:
主要就是薄熙來接受了西方經濟危機要來這個判斷,做出了幫助企業過關的政策。而當時中央還在忙著抽緊銀根,要搞斷大家的資金鏈呢。嗬嗬。
chinomango 回複 悄悄話 重慶: http://economy.enorth.com.cn/system/2009/01/22/003874544.shtml
井兄可否再評論一下?
chinomango 回複 悄悄話 "均富"要有正確的理解.要企業家和工人一線是不可能的.要的是經濟增長,擴大再生產的量要能被全社會消化,這是關鍵.GDP的指標要根據消費情況來調整,要有一定的計劃.
如果全靠市場來調節就有延遲,一是企業家想搶在別人之前把市場占了把東西賣了,二是企業對全局的把握有限.資本家可以無所謂,大不了減產裁員,可對於國家就是經濟危機.市場是可以調節,但就可能太晚造成經濟危機.
進一步對浪費要有控製.比如說手機的問題.我換的三次手機中,第一次的現在還可以用比第二次的好.控製浪費就是增長經濟.比如開兩年的車就報廢肯定對國民經濟弊大於利.當然換代產品還是需要的.
eastandwest 回複 悄悄話 平等(均富和扶貧)和自由(競爭和創造性)其實一直是人類社會兩個互相對立的矛盾體。任何一方太多太少都會出問題。

美國西方的金融危機,顯然是華爾街創意爆棚的結果。但它是否會如同扼殺自由和創意的蘇聯製度代給美國和西方係統的崩潰?現在還看不出。估計不會。因為美國想辦法的人畢竟很多,不是直靠克裏姆林宮幾個人。但是這次危機究竟會造成多大的破壞,現在恐怕還不容易估計得到。就象一九二九年爆發的危機,到四五年才比較清楚破壞性有多大。
丁九 回複 悄悄話 等拉好幾天。

均富是指對參與創造財富的群體的合理和公平分配,以及社會保障體係對老弱病的關照。(殘是病和弱)

美國汽車工人的收入比照其勞動效率,隻是公平合理的分配。

毛的社會是掠奪,不是均富。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