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底望天

談天說地 古往今來 曆史人文 天下大勢
個人資料
正文

四麵楚歌之美國篇 美國社會十字路之六

(2009-02-04 14:17:43) 下一個

 

除了這些分析之外,另外有兩個方向,也是值得注意。

一個就是俺在“美國經濟堰塞湖”一篇裏,提到了由美國經濟學家費雪(Irving Fisher)在1933年提出的“債務通縮(Debt Deflation)”概念。這個概念的主要看法是,原先是由於貨幣政策太鬆,導致借款太容易,就形成了一個泡沫。而當債務壓力太高時,人們就會自然開始減縮債務,導致對動產和不動產的價格壓力,而導致拋售。然後拋售帶來的資產和財富縮水,引發企業收縮,停止投資,開始裁員。同時當消費者開始減少債務,又因為減少消費導致企業萎縮,而又由於企業裁員而減少消費。

這個收縮的力度,主要看你 泡沫有多大。相比於1920年代的消費者信用貸款,估計俺們今天的金融創新和計算機科技進步,差不多可以把泡沫吹得比天還要大。各種盛行的金融衍生品,估計是把銀行係統創造貨幣總量的線性乘數,變成了多維的銀行係統和影子銀行係統的放大器。而計算機技術在交易上的大量運用,自動交易方法的流行,都導致這個縮減過程形同海嘯。

在這種情況下,西方社會通常用的退稅方法,是基本上沒有太大幫助的。每個家庭幾百塊錢,對美國家庭的幾萬塊負債,是杯水車薪,但對美國急速下滑的消費,卻沒有任何幫助。

另一個就是貿易保護主義。在美國就是19306月通過的貿易主義保護法案“史默特哈利關稅法案(Smoot-Hawley Tariff Act)”。這個法案從提出,到爭論,最後通過,被一些經濟學家視為導致大蕭條的禍首之一。


圖一   共和黨俄勒岡州眾議員哈利和共和黨猶他州參議員史沫特,是貿易保護主義者的領軍人物

 

為啥這個法案在當時盛行?主要是國內和國際的兩個因素。先看美國國內因素,就是美國生產從1920年開始就過剩,要靠消費信用來平衡,而同時由於歐洲逐漸從一次世界大戰的廢墟上恢複,開始對美國入口的產品進行自我生產替代。因此這個關稅法案是為了保護美國自己的產業。在1929年後,經濟開始蕭條,更需要保護自己的產業,自然保護主義更加盛行。

在國際上,則是因為一次世界大戰,把歐洲打得稀巴爛。為了壓製戰爭導致的物資短缺和惡性通脹,當時大家一致想的是貨幣緊縮政策。所以第一件事情就是恢複金本位製到戰前水平,來壓製通脹。大家那時都不知道通縮比通脹更可怕,會摧毀很多產業,而且對德國魏瑪時期的高通脹個個心驚膽顫。當時的凱恩斯看不過眼,拿著他的方案來見英國首腦,結果被大家一陣痛罵出去。因此當時回到金本位的國家不同程度上,受到了蕭條的打擊,而當時搞銀本位的中國,反而在大蕭條中受損不大。

這個金本位貨幣政策,帶來的結果就是通縮,導致工資和原材料的價格下跌,而且對經濟的恢複非常差,導致很多產業沒有擴張,消費水平同樣下降。當初因為大家欠美國的錢很多,而在經濟通縮下,債務負擔更為嚴重。各國全部懇請美國豁免其債務,被美國政府拒絕。但是美國的銀行界,就趁機向歐洲各國融資,幫他們緩解了一下困難。

因為有過這個痛苦的經驗,再加上後來接受了凱恩斯主義,當歐洲國家一碰到經濟危機的時候,采取積極財政政策和寬鬆貨幣政策,就變成了自然的選擇。比如說,1992年,瑞典麵臨了同樣的危機,立即采取了今天所有國家的應對方法,而走出了困境。但在1997年的亞洲經濟危機,國際貨幣基金會,馬上變臉開了一個完全相反的,類似於一戰後的經濟藥方,把那些國家,給一鍋煮了。

而在國際金融方麵,打了敗仗的德國和奧匈帝國,就要向盟國如英國和法國,支付戰爭賠款。而打了勝仗的英國和法國,就要向美國這個盟國支付戰爭借款。大家都要靠向別的國家出口來還債,就導致了互相降低匯率,來出口換黃金的惡性競爭。這個也是當時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原因。

對英國和法國來講,如果靠出口賺錢不夠的話,自然就是要催促德國給錢,然後拿到轉手還美國。而德國有沒有足夠的投資來支持產出,最後就隻有靠華爾街的銀行界來出手,幫助德國工業化,然後就用產品出口,賺來的錢來還債。這個錢然後從法國和英國,就回到了美國。

這個貿易保護主義法案,當時有1028個經濟學家簽名反對。汽車大亨福特甚至到白宮呆了一晚,試圖說服美國總統胡佛否決這個法案。而摩根銀行總裁拉蒙特,差不多是要跪下來求了。

這個法案的後果,就是其他國家對美國采取了同樣的貿易保護政策,最後導致1929-1934年間,世界貿易減少了66%。當然不能把所有的減少都算到關稅的變動上來,因為大多數國家的經濟在蕭條中萎縮。但不可否認,這個法案在當時的情況下,對大蕭條的嚴重程度,從廣度到深度,都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從美國的自己的數字來看,1929年美國進口13.34億美元,出口23.41億美元,到了1932年,進口降到了3.9億,出口降到了7.84億。進出口兩頭都沒了三分之二,自然對工作機會有打擊。而國家貿易的急劇減少,自然就會打擊大家的出口業。

而今天的美國似乎有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傾向。在奧巴馬的經濟刺激計劃中,關於隻買美國貨的條款,加上國會議員要求微軟等大企業優先裁員外國身份者,都預示了這一個變化。這條道路,對美國,可能是一條無法選擇的不歸路。原因很簡單,以美國工人現在的收入水準,在世界上相比較,是沒有競爭力。采取貿易保護主義的方法,來保證這些就業機會,自然需要有高價的產品來維持,而這個高價就會同樣的造成美國人生活水平的降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chinomango 回複 悄悄話 生產過剩的問題,值得進一步討論.很多行業都可能會導致過剩,長壽產品尤其如此,比如汽車.如果產量增長超過折舊量和新增加的用戶(由於人口淨增)就導致過剩,積貨到一定量就會減產導致失業.在這點上GDP幫不了忙.倒是計劃經濟可以用上一點.
這方麵美國是最糟糕的,日本在控製產品價格上好的多.
"債務通縮"似乎與此次危機無關?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