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九
那個時代有一點和今天相像,就是能源和原材料價格比較合理。在當前西方銀行體係貨幣再生係統暫時失靈的情況下,盡管各國政府在大力注資,由於對經濟前景的黯淡,和實體經濟的資金缺位,都會是通貨緊縮成為這兩年的主要問題。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由於外匯儲備的龐大,在國際市場上一枝獨秀,而其他國家又沒有資格跟進,就會導致原材料和能源的買方市場。中國如果抓住機會,用長期合同的方法為那些資源國家提供救命稻草,就會為自己的積極財政政策創造條件。
而且中國近年來的通脹壓力,和上遊產品的大幅漲價很有關係。在這樣一個低價的有利環境裏,中國的積極財政政策才可以施行。不然的話,等到西方的銀行係統恢複機能,各國央行采取的貨幣政策如此寬鬆,下一輪的惡性通貨膨脹,會不會爆發,都令人難以預料(因為最終還是在於消費者肯不肯貸款消費)。
以美國曆史作為一個借鑒,總共發生過5次高通脹,分別發生在獨立戰爭後,1812戰爭後,美國內戰後,二戰後的1947年,和1965年。前幾次容易理解,戰爭支持,除了林肯直接印5億白條之外,其他都是發國債解決。因為戰爭大家過得很苦,而且前幾次的獨立戰爭,對英國作戰,和南北戰爭,都把美國打得稀巴爛,所以一和平,重建當然不能再加稅,自然短期內會有通脹。1947年那次,美國沒有受到太大損害,但軍工轉民用需要一定時間,所以轉軌時通脹了一下。
另一個情況就是通脹後基本上會有一個蕭條。所以二戰後,大家因為1929年的大蕭條嚇怕了,政府不敢不實行積極政策。加上和蘇聯軍備競賽,所以是戰爭準備機器並沒有慢下來,大炮黃油一起上。雖然政府每年投入的財政刺激總額在不斷增加,但是由於美國生產潛力可以消化的原因,GDP的增長很快,從1945年的2萬億美元,漲到1960的5萬億美元。雖然在1945年,國債是119%,但當經濟發展比國債發展快了之後,1960年回到了58%,1969年到了40%, 1974年是35%。這之後是裏根經濟學的國債無所謂論,在1984年,回升到了45%,然後就是今天這個接近100%的局麵(沒有救市大概是65%左右)。
從這個角度講,用財政的政策去刺激經濟增長,就像你把政府看作是一個大對衝基金,不管你是用國債去支持戰爭去搶(比如說英國帝國在全球擴張時,和現在小布什在伊拉克動武),刺激經濟發展,你最後的結果還是要從你的GDP增長裏,拿回來。如果你的GDP跑得比你的國債發行增長率要快,你的總額在增加,但是占GDP的百分比卻降低了,說明你的積極財政政策是成功的,做到了以小杆大。反之,你的GDP百分比越來越高,說明你的國債效應越低,說明你的積極財政政策是失敗的,是在以大杆小。當然如果用國債去打仗,搶不到更有價值的戰爭財回來,就像小布什的所為,這個買賣當然是賠錢的。而如果你發了國債,不光是GDP增長不夠,你平衡帳目都不夠,就是通過各種稅收吸回來的收入,不夠你支付國債的利息,你就是玩負增長了。
很多經濟學家對這個關係不是想的很清楚,而是一聽到財政赤字和債務,就開始擔憂通貨膨脹了。尤其是那些徹底崇拜金本位的金龜子們(Goldbugs),認為隻有具有一定的黃金作為後盾,才可以進行相應的財政政策。
這種看法是很荒謬的。比如說,突然俺們在中南海的後花園裏找到了一張藏寶圖,結果就是到藏有寶藏的鹿鼎山,把大清王朝祖宗留下的幾千萬兩黃金給搬回來了。是不是按照金本位的說法,俺們就可以立馬發行和這些黃金市價等值的幾萬億貨幣呢?
六十
這個不是同樣會引起通貨膨脹嗎?就如當年西班牙殖民者在南美洲,搶了大量黃金回來,因為沒有製造業可以消化,同樣造成通貨膨脹。當然如果俺們隻是一點一點的發行多些貨幣,來保證發展的生產能力可以和其匹配,自然就不會造成這樣的惡果。那麽隻要一個政府可以負責任的保證不要破壞這個適可而止的規矩,後麵有沒有黃金支撐或者限製並不重要。而筆者認為最主要的指標,就是你的國債占GDP的比率是不是過高,而且其趨勢是不是在降低。隻有做到了這兩點,積極財政政策就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政策。
當然以這個標準來判別美國和日本的財政政策,都是屬於失敗的例子。美國是國債占GDP比重不斷增高,而且絕對比例太高。而日本不光是絕對比例太高,其經濟幾乎就是零增長,想降低比例,簡直就是門都沒有。
那麽是不是中國也要采取高比例的財政赤字政策呢?不是,筆者是一個比較保守的人,相信到了35%的水平,就應該自我收斂了,而到了40%就應該碰到警戒線了。如果中國政府可以把這個作為一個財政擴張的指南,那麽中國政府就可以在經濟環境差的時候,靠積極財政政策,在經濟條件好的時候,回到收支平衡而且略有盈餘,中國就可以做到進可攻,退可守的不敗之地了。
而且中國現在的經濟發展階段中,不光是中部和西部的基礎設施差強人意,而且各地農村的民生建設,比如天然氣供氣,熱水,電力,醫療設施,圖書館等等,可以改善人民生活實際水平的設施,都還是比較落後和缺乏。效法美國1950-1960年的政策,開展一個中西部大開發和農村大建設,不光是中國政府擺脫經濟困境的手段,還應該成為建立均富社會的施政目標。
中國的13億人口,可以說是負擔,也可以說是財富,更可以說是一個世界潛力最大的市場。這13億的智力,發明創造力,在解決了教育問題之後,都是可以帶來巨大經濟增長動力的資源。而當中國人如何考慮應付自己的生存挑戰時,正是這個資源為世界文明帶來了4大發明。
最近俺看到了一則消息,是關於浙江紹興農民在房頂上種糧食的故事。而筆者增加在這方麵有過探討,即在如何解決現在的土地和人口的不均衡問題,可以考慮用現代的大型停車場的方式,開展多層種植的專業化農業問題。這些方麵的技術革新,正如袁隆平的雜交水稻一樣,是俺們最需要花錢研究的。
如果這次的內需刺激計劃,可以帶來在新材料應用,循環再生材料利用,可再生能源上,有所作為,中國經濟發展就一帆風順了。
除了俺一直鼓吹的新能源(再生清潔能源),新交通(高速鐵路連接所有中國50萬人口以上城市),新土改(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取消城鄉二元化),和經濟轉型外(外貿導向,到內需和外貿平衡),建立一個全民醫療係統(放棄美國式的私人健保係統,吸收學習英國和加拿大式的政府主導係統),發展中國特有的中醫藥優勢,形成一個中西醫結合的醫療體係。爭取能做到以防治為主的方法,以中醫治慢性病,西醫治急性病的方法,合理分配資源,以降低醫療保健成本,而導致一個可以負擔的全民醫保計劃。在醫療係統和醫院的分布上,以俺倡導的3小時城市中心為主軸,建立起地區性分工的專業醫院分布體係,讓任何邊遠鄉村的農民,都可以做到1.5小時的問診距離。而交通更遠的地方,則爭取做到互聯網支持的遠距離診斷,是特別邊遠地區的人民,可以享受一流大城市的醫療服務。當看病難和治病貴的後顧之憂解決了,中國普通人民才可以放心花錢,增加消費。
或許是畫鬼容易畫人難。說起一般人所從未聽過見過的大國過招,比較容易讓人心潮澎湃。說起這些柴米油鹽,換了誰都很難寫的吸引人。
譬如說:中醫治病以及遠程診斷,在我看來比把美軍趕出中東還遙不可及。但這或許僅僅是因為我不知道把美軍趕出中東到底有多難。
不管怎麽樣,還是鼓掌讚一下樓主的才華。
謝謝望天兄的係列好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