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底望天

談天說地 古往今來 曆史人文 天下大勢
個人資料
正文

夢幻泡影之十 中國經濟變局

(2008-10-16 18:00:26) 下一個

 

十九

 

 

企業管理的數字化,和互聯網在銷售上的廣泛應用,也打破了傳統的地理和信息上的阻礙,使整個流通領域的成本大幅降低。比如說一個美國阿拉巴馬州的消費者,在家裏向戴爾電腦買一個筆記電腦,幾分鍾後,信用卡已經完成了轉賬,訂單已經在中國蘇州的一家電腦生產商的生產線上裝配,而且運輸公司,已經知道第二天會來拿貨。

那麽銀行在這個過程中的作用在那裏呢?就是銀行通過吸納了客戶的存款,然後在扣除了準備金後,把剩下的錢,貸款給實體經濟中的生產商和銷售商,就是現代社會裏的進行生產的工業,農業,建築業等,和進行銷售的商業,服務業等。

人們對銀行的運作不是特別的清楚。一個最大的誤解就是鈔票是“印”出來的,尤其是中央銀行印出來的。其實廣義的貨幣包括現金(即鈔票),和各種存款,而最大的製造貨幣的部門,不是中央銀行,而是各貸款出來的商業銀行和非商業銀行。而貨幣的創造不是印出來的,而是貸出來的。

比如一個簡單的例子,銀行現在有1萬元存款,那麽根據準備金5%來算的話,銀行可以貸款95百元出去。銀行看到生產電腦的A公司不錯,貸款下去了,就在A公司的賬戶裏,一敲電腦鍵盤,就多出來95百元。那麽A公司當然可以在其他銀行開帳戶,把錢存進去,或者拿一部分錢去買原料。但如果你把所有不同的銀行都看成一個整體的話,最後增加在銀行的存款額還是一樣。

這麽一貸款,銀行的帳麵就變了。現在是存款額195百元,貸款額95百元。就是說,通過貸款銀行就自己創造出來了95百元新的貨幣。那麽這新的95百元,又可以扣除那5%,再繼續貸下去(即“印”出新的錢出來),直到貸款額用光。

那麽這最初的1萬元,通過銀行貸款,創造出來多少貨幣呢?一個數學公式就是,如果你的準備金率是5%,那麽用1除去這個準備金率,就是20。用20乘以1萬元,就是20萬元。

當銀行把這些自己創造出來的錢貸出去,自然要收利息回來,因此其傾向就是盡量貸得越多越好。但是如果銀行過於冒險,就會出現過多的貸款壞賬,因為收不回來的貸款本金,無法用賺了的利息來消賬,而導致銀行虧損倒閉,從而造成存款擠提,和存款人損失的局麵。這就導致了中央銀行的出現,利用銀行業的共識,對存款戶口進行一定金額的保護,防止個別銀行遭受擠提,和利用儲蓄準備金製度,對銀行的放貸總額,即貨幣的創造總額進行封頂。

當單個銀行沒有將其份額下“創造”貨幣額用完,就可以將這個用額借給其他超標的銀行,讓同業完成創造。而這個行業之間的拆借,通常是直接與中央銀行試圖定下的目標利率相聯係(當然中央銀行可以通過在市場上的直接幹預來達到這個目標利率),但在特殊時候,比如美國現在麵臨的信用危機和杠杆撤杠(De-leveraging)的情況下,即使聯儲局不斷降息,並提供銀行間貸款安全保障,這個行業拆借利率仍然太高,就導致了銀行放貸創造貨幣這個機製受損,導致可能出現的貨幣通縮現象,而影響實際的經濟運轉。

明白了這個道理後,你就知道按照新古典主義的供需理論是無法解釋,當前世界麵臨的經濟問題。而以自由放任和市場調節為神聖教條,希望中國金融體係向西方看齊的接軌派,是完全不明白國際貿易和全球化,對國內貨幣投放量的影響,而盲目向美國體係看齊,其結果就會是非常悲慘的下場。比如說現在韓國經濟頻臨破產,就是在亞洲金融危機之後,韓國國際接軌派大獲全勝的結果。

 

 

二十

 

 

在國際貿易中,有四種形態的貿易交換存在:一是統一的單一貨幣,一是雙向貨幣,一是單向貨幣, 一是第三方貨幣。

統一的單一貨幣,一個例子就是歐元區,各個國家之間的貿易交換。如果撇開政治意義上的國家分界,而從經濟和市場意義上來看,歐元區的國家之間的貿易,和中國各省市之間的貿易沒什麽區別。當然一個先決條件就是所有歐元區的商業銀行,行使同樣的規則,在資金流通和放貸市場上沒有障礙。這其實比政治上同一個國家的香港,澳門和內地,就更要象一個單一經濟主體。

這種交易並不增加銀行體係的總貨幣量,隻是貨幣在不同的交易企業的賬戶之間,互相流動而已。

另一種形式,就是雖然不是統一貨幣,但當一種貨幣過於強勢,其貿易的對象國,不光完全接受對方的強勢貨幣作為國際貿易結算單位,而且還允許這個強勢貨幣在本國流通。這在許多小國家,比如說中東的國家,可以允許賣石油得來的美元在市場上流通。在這種情況下,隻要這些國家的商業銀行,不具有美元貸款的功能,就不會產生銀行信貸的創造貨幣作用。而流進來的流通外幣,當一個國家的生產能力無法消化,就會帶動物價的上升,逼得你不得不將這個外幣“花”到外國去(通過進口或者投資的方式)。

雙向貨幣的例子,就是在歐洲和美國之間的貿易。就是歐洲人進口美國貨付美元,和美國人進口歐洲貨付歐元。當一個美國公司進口歐洲貨,就會付給歐洲公司歐元,而出口美國貨,就會收到歐洲公司付的美元。歐洲的出口商和進口商也是同樣。如果雙方的貿易平衡,就是說出入相抵,那麽兩邊的銀行貨幣額應該沒有變化。

那麽貿易順差的一方,比如說歐洲,多賣了東西到美國,那麽就應該有結餘,而這個結餘,因為是美國人用歐元買歐洲貨,就是歐元。可是美國公司的歐元哪裏來的呢?是美國公司用自己賬戶裏的美元,從市場上,或者是其他銀行,或者是中央銀行兌換來的。這裏為了簡便,假定美國的中央銀行在歐洲有個賬戶,結果就是美國公司的這部分相應的美元,進了中央銀行的錢袋,然後中央銀行從它在歐洲銀行的賬戶裏,把錢轉進了歐洲公司。

那麽這個結果,對美國和歐洲的貨幣增長有什麽樣的影響呢?首先是美國的貨幣供應量,因為錢從商業銀行的賬戶進了中央銀行。如果中央銀行不把它投放出來,自然會影響貨幣供應量。但是如果中央銀行馬上將這些錢,用來在市場上回購國庫券,那麽這個同樣的貨幣量,就會回到市場。這就是為什麽你可以不斷的向外國買產品,保持貿易逆差,但你的貨幣量沒有減少,好像錢永遠都花不完似的。

當然這裏就有一個問題,就是美國的中央銀行並沒有什麽外匯儲備。在1973年布雷頓協定完結之後實行的自由匯率政策,隻是由美國財政部的外匯穩定基金通過聯儲局紐約分行操作。而這個基金隻有區區的500億美元,裏麵的歐元大概是140億,日元是80億。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就需要歐洲的中央銀行,或者是歐洲商業銀行,可以代替這個功能。那麽當歐洲的商業銀行,從其歐洲分行裏拿來這部分歐元,換成了美元,放在其美國的銀行體係之中,而美國公司把這個歐元支付回去,給歐洲公司,然後進入歐洲銀行,那麽歐洲銀行的總貨幣量也沒有變化。隻是錢的分配進了不同的私人賬戶而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