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底望天

談天說地 古往今來 曆史人文 天下大勢
個人資料
正文

花開花落(之十九)

(2008-08-27 12:19:14) 下一個

三十七

20063-4月期的美國“外交事務”雜誌,出版了一篇標題為“美國核力量獨霸的崛起”的文章,向全世界發出了這樣的警告:核子武器互相毀滅的時代已經接近結束,今天在幾乎50年裏頭一次,美國差不多接近獲得核子獨霸的地位。非常有可能在不久的將來,美國具備了在第一打擊下,就可以徹底摧毀俄羅斯或者中國的遠程核子武庫。俄羅斯和中國,和其餘的世界所有國家,將在未來的許多年裏,苟且偷生在美國核子獨霸的陰影下。

在蘇聯垮台後,俄羅斯的戰略核武器也像其經濟一樣,受到了致命的打擊,其遠距離轟炸機下降了40%,遠程彈道導彈下降了60%,最要命的是可以在第一次核打擊下生存的核反擊力量發射遠程導彈的核潛艇,則下降了80%。而同時,美國的核武器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美國開發出了新一代的射程為3500公裏的戰斧飛彈,這些飛彈高速而精確,幾乎是不可攔截。僅是2003-2006短短三年間,美國已經在各類軍艦上安裝了6000個發射裝置。以美國當前的實力,基本上可以在第一波的攻擊中,徹底打擊所有的俄羅斯戰略目標。

在這種強大攻擊力為背景的前提下,美國決心在波蘭和捷克安裝的全球反導彈係統,可以幫助美國在對付俄羅斯上,補償原來對俄羅斯導彈早期預警的缺陷。在沒有這個基地之前,美國需要幾分鍾的時間,才可以計算出俄羅斯發射的彈道導彈的各種數據。在捷克的監視雷達安裝後,這個過程縮短到了幾秒。因此,一個對俄羅斯可能的攻擊計劃是,首先由巡弋在波羅的海和北令海的美軍艦艇,發射巡航導彈摧毀俄羅斯的遠程核子武器的井底發射架,移動發射車,核潛艇和戰略空軍。而且還可以摧毀指揮中心,導彈防禦係統,軍事機場,海軍基地和通信中心。第二波的攻擊,則由航空母艦戰鬥機群和遠程轟炸機群,打擊地麵軍事力量,如陸軍的坦克和裝甲力量,以及軍事工業。在某種程度上,美國已經在對付阿富汗,伊拉克和南斯拉夫的戰爭中,進行了小規模的預演。

俄羅斯當然十分明白這個道理,並將建立在波蘭和捷克的反導彈係統,看成這個戰略的核心組成部分,因此當美國聲稱這些係統是為了防備伊朗的導彈時,普京反唇相譏,提議將係統放到俄羅斯在阿塞拜疆的基地。不過美國當然不會吃他這一套。

那麽俄羅斯的反製方法是什麽呢?俄羅斯的白楊-M型洲際導彈是世界上僅有的彈道導彈,可以加速到超音速的同時,每一分鍾之內兩次變換方向以逃避雷達探測。這個導彈也可以用於短程發射,令美國的導彈防禦係統無計可施,利用其多彈頭再入分離器係統,可以同時攜帶10個針對不同攻擊目標的核彈頭。所以俄羅斯的反製手段是,當美國開始對俄羅斯進行打擊,在巡航導彈發射後的15-10分鍾,俄羅斯將用攜帶核子彈頭的短程導彈,攻擊美國的反導彈係統和其他歐洲各國。美國的巡航導彈需要2個半到3個小時的時間,擊中所有的俄羅斯目標,而俄羅斯的核彈頭,隻需要10-15分鍾,就可以摧毀捷克。

三十八

而在捷克的雷達摧毀後,俄羅斯在北海待命的核潛艇,就會在20分鍾時,攻擊波蘭。俄羅斯相信,因為核子戰略平衡已經被美國在核科技的領先而打破,俄羅斯唯一的選擇是對攻擊方產生不可接受的損失,而逼美國坐下來談判。

當然從美國現在的態度來看,其對俄羅斯的對策不以為然。而且除了在軍事上對俄羅斯加大壓力之外,美國還通過重金支持俄羅斯內部的反普京勢力,企圖以支持人權和民主的名義,在俄羅斯導致內訌。美國國務院也把針對俄羅斯列為其2007-2012年的主要任務之一。

當然,對中國,美國也有同樣的戰略考量,但是其反導係統的部署國家,一個是日本,一個是澳洲,都與中國經濟關係過於密切,而使其計劃存在難度。尤其是澳洲在陸克文上台後的一個主要任務,就是不要栽進和中國對抗的陷阱。而日本在中國成為其最大的出口市場之後,任何挑起中日關係衝突的行為,必然受到企業界的全力抗拒。

美國在波蘭和捷克的作為,和其在烏克蘭和格魯吉亞的舉動,都把歐盟,尤其是德法聯盟擺上了台。在俄羅斯不甘被人宰割的情況下,以俄羅斯人的簡單粗暴的性格,一定是大力反彈。而這種反彈就發生在了格魯吉亞身上,而迫使所有的歐洲國家不得不表態。當然除了美國進軍格魯吉亞去人道援助,北約在黑海顯示軍力等等,所有親美的新歐洲國家和英國,都會大聲鼓噪,想重新在烏克蘭和格魯吉亞入北約一事上翻案。當然還會在象征性的國際事務上,比如說趕俄羅斯出G-8,和不允許其加入WTO(已經要破產了,而且除了能源這個命根子,俄羅斯沒有太多東西可賣)給俄羅斯難看。但有些招數就比較務實,比如說要求歐盟所有的國家不能單獨和俄羅斯簽署雙邊能源協議。

之前筆者談過俄羅斯對歐洲的石油輸送,其總數大致在2007年為476萬桶一日,其中包括其他中亞國家,如哈薩克斯坦等國的產量。俄羅斯自己的產量大概是394萬桶,其中賣到德國的隻有42萬桶。本來德國的總石油消耗量是一天265萬桶,不是太多,因此就算是俄羅斯能夠完全從哈薩克斯坦把油源壟斷,其歐洲市場並不大。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西歐的經濟已經比較成熟,汽車是一種奢侈品,而不是相對於美國的生活必用品,所以其對石油的需要量基本上已經穩定,沒有太多成長的空間。其他的歐洲國家,如法國日用197萬桶,意大利日用188萬桶,和英國日用183萬桶,都比較低。雖然世界油價的大漲,會是一些工業用戶比如說出租車司機和漁民受到衝擊,但對其真正的經濟損害有限。現在整個石油的炒作,主要是用中國的經濟發展為借口,如果中國可以走歐洲的發展道路,在2010-2011年後,以天然氣和其他非石油能源為主要能源支柱,估計其他發展中國家如印度會立即跟進。這樣可能會導致世界石油需求預期降低,使國際石油價格降低到40-60美元一桶。這可能會對主要靠依賴石油出口的國家,包括俄羅斯帶來一定程度的影響。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