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的博客

信手寫寫的一家之言。
正文

左派右派之爭,某種意義上講已經形成一種民主意識的雛形

(2008-12-17 03:28:05) 下一個
左派右派之爭,某種意義上講已經形成一種民主意識的雛形


從來沒有左派一定正確,或右派一定正確的道理,於國家而言,隻有哪一個階段,哪一種做法比較適合.

76年11屆三中全會以來,定下改革開放的路線,國家的政策是比較偏右的,其帶來的成果也是有目共睹.
2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國家GDP和人均收入的大幅提高,火箭上天,奧運會的成功舉辦,中國的國際影響力提升,讓全世界都為之震驚.
不僅全世界,我相信當初決定改革開放政策的鄧公,也未必預料到今天會有如此巨大的成就.

相對而言,左派的治國政績就相對較少,76年以前左派治國中國基本上就沒有什麽偉大成就.
左派不要說什麽兩彈一星的成就,兩彈一星的10大科學家中有9人是歐美蘇留學回國人士,也就是說基本上都是右派出身或者資本主義國家培養的科學家.

具體個人簡曆可以參見百度資料,連接如下: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2726418.html

左派現階段的做法,就是強調代表廣大人民的利益.
雖然將來是否能夠兌現承諾,能否切實擔好保障人民利益的責任,還要看具體怎麽去做.
但是至少這種體製格局就已經形成了.

中國將來的政治體製,如果左右共存互相製約,互相監督,也不失一種好的方法.
而且這種體製和歐美的左右黨派輪流執政,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附錄:

轉自百度的兩彈一星功臣簡介.

1.錢三強 (1913-1992) 浙江省湖州市人,1913年生,男,中共黨員,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1936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係,後赴法國巴黎大學居裏實驗室和法蘭西學院原子核化學實驗室從事原子核物理研究工作,獲博士學位,1946年獲法國科學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學獎金。1948年回國,曆任清華大學物理係教授,北平研究院原子能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所(後改為原子能所)所長、計劃局局長、副秘書長,二機部副部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物理學會理事長、中國核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科學院特邀顧問。1992年逝世。 中國原子能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50年代領導建成中國第一個重水型原子反應堆和第一台回旋加速器,以及一批重要儀器設備。使我國的堆物理、堆工程技術、釺化學放射生物學、放射性同位素製備、高能加速器技術、受控熱核聚變等科研工作,都先後開展起來。在蘇聯政府停止對中國的技術援助後,一方麵迅速選調一批優秀核科技專家去二機部,直接負責原子彈研製中各個環節的攻堅任務,一方麵會同中國科學院有關領導人,組織聯合攻關。使許多關鍵技術得到及時解決,為第一顆原子彈和氫彈的研製成功作出重要貢獻。早在1960年,即在原子能所組織中子物理理論與實驗兩個研究組開展氫彈的預研工作,為氫彈研製作了理論準備,促成了中國在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後僅兩年零八個月,就研製成了氫彈。

2.錢驥 (1917-1983) 江蘇省金壇縣人,1917年生,男,中共黨員,空間技術和空間物理專家。 1943年畢業於中央大學師範學院。1949年後,曆任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室副主任、主任,二部衛星設計院業務負責人。1968年以後,曆任七機部第五研究院衛星總體設計部主任,第五研究院副院長、科技委副主任。中國宇航學會理事,中國空間科學學會副理事長。1983年逝世。 我國空間技術的開拓者之一。領導衛星總體、結構、天線、環境模擬理論研究。負責與組織小型熱真空環境模擬試驗設備、中小型離心機、振動台設備的研製。負責領導探空火箭頭部空間物理探測儀器、跟蹤定位和數據處理設備的研製,獲得豐富的試驗資料。參與製定星際航行發展規劃,提出多項有關開展人造衛星研製的新技術預研課題,為我國空間技術早期的發展做了很多開拓性工作。1965年提出《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方案設想》的報告。組織編寫《我國衛星係列發展規劃綱要設想》,組織並提出預研課題,為人造衛星研製打下了初步的技術基礎。負責組建衛星總體設計機構,是我國第一顆衛星東方紅一號方案的總體負責人。同時為回收型衛星的研製做了大量技術和組織領導工作。1964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3.姚桐斌 (1922-1968) 江蘇省無錫市人,1922年生,男,中共黨員,冶金學和航天材料專家。 1945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1947年赴英國伯明翰大學工業冶金係留學,1951年獲博士學位,1954年赴聯邦德國亞亨工業大學冶金係鑄造研究室任研究員兼教授助理。1957年回國後,曆任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材料研究室研究員、主任,材料研究所所長。1968年逝世。 作為我國第一代航天材料工藝專家和技術領路人,對現代冶金學有關金屬和合金粘性、流動性的研究卓有成績。1962年組織製定了國防部五院材料工藝的研究方向,並按“材料要先行”的要求,安排組織材料工藝的預先研究。在此前後的4年中,他除向國內各兄弟單位提出大量研究課題外,在所內開展的研究課題500多項。領導和指導錳基釺料合金的研製和釺焊工藝研究課題,研製成國產一號及二號錳基釺料,並以釺焊結構取代了我國液體火箭發動機的老式焊接結構。主持了液體火箭發動機材料的振動疲勞破壞問題和液體火箭焊接結構的振動疲勞破壞問題的研究,並應用到型號的研製工作上,對火箭部件的設計、選材和製造起了指導性的作用。他治學嚴謹,以身作則,為科研人員培養和作風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4.趙九章 (1907-1968) 浙江省吳興縣人,1907年生,男,地球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1933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係。1935年赴德國攻讀氣象學專業,1938年獲博士學位,同年回國。曆任西南聯合大學教授,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所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所所長、衛星設計院院長,中國氣象學會理事長和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理事長。1968年逝世。 中國人造衛星事業的倡導者和奠基人之一。從1957年起,他積極倡議發展中國自己的人造衛星。1958年8月,中國科學院成立人造地球衛星研製組,他是主要負責人。同年10月,提出“中國發展人造衛星要走自力更生的道路,要由小到大,由低級到高級”的重要建議。在他領導下,開創了利用氣象火箭和探空火箭進行高空探測的研究,探索了衛星發展方向,籌建了環境模擬實驗室和開展遙測、跟蹤技術研究,組建了空間科學技術隊伍。1964年,根據國內運載工具的發展,他提出了開展人造地球衛星研製工作的建議。他對中國衛星係列發展規劃和具體探測方案的製定,對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返回式衛星等總體方案的確定和關鍵技術的研製,起了重要作用。在他的領導下還完成了核爆炸試驗的地震觀測和衝擊波傳播規律以及有關彈頭再入大氣層時的物理現象等研究課題。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5.鄧稼先 (1924-1986) 安徽省懷寧縣人,1924年生,男,中共黨員,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1945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物理係,後在北京大學任教。1948年10月縛美國普渡大學物理係留學,1950年獲物理學博士學位,同年回國。曆任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助研、副研究員,二機部第九研究所理論部主任、第九研究院副院長、院長,國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核工業部科技委副主任等職。中共第12屆中央委員。1986年逝世。 在原子彈、氫彈研究中,領導開展了爆轟物理、流體力學,狀態方程、中子輸運等基礎理論研究,對原子彈的物理過程進行了大量模擬計算和分析,邁出了中國獨立研究核武器的第一步。領導完成原子彈的理論方案,並參與指導核試驗的爆轟模擬試驗。原子彈試驗成功後,立即組織力量,探索氫彈設計原理,選定技術途徑。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85年獲兩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86年獲全國勞動模範稱號,1987年和1989年各獲一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6.王淦昌 (1907-1998) 江蘇省常熟縣人, 1907年生,男,中共黨員,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1929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係。1930年赴德國柏林大學留學,1934年獲哲學博士學位,同年回國。曾任山東大學、浙江大學教授。1950年5月以後,曆任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蘇聯杜布納聯合核子研究所副所長,二機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長、第九研究院副院長,二機部副部長兼原子能研究所所長,核工業部科技委副主任,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2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物理學會副理事長,中國核學會第一屆理事長,第3、4、5、6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1998年逝世。 核武器研製的主要科學技術領導人之一,核武器研究實驗工作的開拓者。在從事核武器研製期間,指導並參加了中國原子彈、氫彈研製工作。他是原子彈冷試驗技術委員會主任委員,指導了中國第一次地下核試驗,領導並具體組織了中國第二、三次地下核試驗。主持指導的爆轟物理試驗、炸藥工藝、近區核爆炸探測、抗電磁幹擾、抗核加固技術和激光模擬核爆炸試驗等方麵都取得重要成果。1964年他與蘇聯著名科學家巴索夫同時獨立地提出激光慣性約束核聚變的新概念。他是中國慣性約束核聚變研究的奠基者。積極促成建立了高功率激光物理聯合實驗室並一直指導慣性約束核聚變的研究。積極指導原子能研究所開展電子束泵浦氟化氫激光器等的研究。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85年獲兩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7.彭桓武 (1915- ) 湖北省麻城市人,1915年生,男,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1935年清華大學物理係畢業。1938年赴英國愛丁堡大學留學,從事固體物理、量子場論等理論研究,獲哲學博士和科學博士學位。1945年與N•玻恩共同獲得英國愛丁堡皇家學會的麥克杜加耳——布列茲班獎。1948年被選為皇家愛爾蘭科學院院士。1947年回國,曆任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二機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長、第九研究院副院長等職。 領導並參加原子彈、氫彈的原理突破和戰略核武器的理論研究、設計工作.在中子物理、輻射流體力學、凝聚態物理、爆轟物理等多種學科領域取得了對實踐有重要指導意義的一係列理論成果,並為中國核事業培養了一批優秀人才。1972年調任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長,1978—1983年任理論物理所所長。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85年獲兩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8.程開甲 (1918- ) 江蘇省吳江市人, 1918年生,男,中共黨員,核武器技術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1941年畢業於浙江大學物理係,1946年赴英國愛丁堡大學留學、工作,1948年獲博士學位後任英國皇家化學工業研究所研究員。1950年回國,曆任浙江大學、南京大學副教授、教授,二機部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長、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長,國防科工委核試驗基地研究所副所長、所長、基地副司令員、科技委常任委員、顧問。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科技委顧問。 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研製的開拓者之一,我國核武器試驗事業的創始人之一。在國內第一個計算出原子彈爆炸的彈心溫度和壓力,其內爆機理研究解決了原子彈的關鍵問題,為原子彈爆炸威力、彈體結構設計提供了重要依據。他創建了核試驗研究所,成功地設計和主持了首次原子彈、氫彈、導彈核武器和增強型原子彈等不同方式的幾十次核試驗,推動了核武器設計、改進和試驗技術協調發展。他是核試驗總體技術的設計者,及時提出了向地下核試驗方式轉變的建議並在較短的時間裏組織實現了大氣層試驗向平洞與豎井試驗的轉變。創立我國自己的係統核爆炸及其效應理論,為我軍的核武器應用奠定了基礎。開創了核爆炸的測試研究,對武器的研製及改進、效應及其防護研究起到重要作用。開創了抗核加固技術新領域並完成首次抗加試驗。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9.黃緯祿 (1916- ) 安徽省蕪湖市人,1916年生,男,中共黨員,火箭技術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1947年畢業於英國倫敦大學帝國學院,獲碩士學位。回國後,曆任“東風一號”副總設計師兼控製係統總設計師、“東風二號”副總設計師、“東風三號”副總設計師、潛地固體戰略導彈及陸基機動固體戰略導彈總設計師,航天部總工程師、航天工業總公司高級技術顧問。 我國固體戰略導彈的奠基人,在導彈武器係統總體及控製技術的理論和工程實踐方麵具有很深的造詣,對重大關鍵技術問題的解決、大型工程方案的決策、指揮及組織實施發揮了重要作用。50年代末,在我國涉及火箭技術相當多的學科和技術領域都處於空白狀態下,他主持突破了我國液體戰略導彈控製係統的仿製和改型設計難關,進而通過自行設計相繼解決了遠程、多級火箭的液體晃動、彈性彈體穩定、級間分離及各種製導、穩定方案的理論和工程技術問題,使我國液體戰略導彈控製技術達到了新的水平。70到80年代,在沒有任何外國實物和資料可借鑒的情況下,以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主持研製我國第一個潛地和地地固體機動戰略導彈並獲得成功,突破了水下發射、三軸穩定平台在運動基座上的調平及瞄準、導彈射擊諸元的適時計算和裝訂、陸上機動車的研製及冷發射、高海情下導彈出水大姿態控製等一係列關鍵技術。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10.屠守鍔 (1917- ) 浙江省湖州市人, 1917年生,男,中共黨員,火箭技術和結構強度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1940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1941年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航空工程係留學,獲碩士學位。1945年回國後,先後在西南聯合大學和清華大學任副教授、教授,1957年後,曆任國防部五院研究室主任、總體設計部主任,七機部第一研究院副院長、總工程師、科技委副主任,航天部科技委副主任,航空航天工業部一院技術總顧問和航空航天部高級技術顧問。 從50年代後期起,作為開創人之一,投身於我國導彈與航天事業。作為總體設計部主任和地空導彈型號的副總設計師,領導和參加我國地空導彈初期的仿製與研製。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