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宋瓷的五大名窯

(2008-05-02 08:07:57) 下一個


宋瓷
——當時中國的國家標誌。

    宋時的五大名窯是:汝、官、鈞、哥、定。可以說人類世界上第一個商業化的工業是宋朝的瓷器工業。宋瓷是最精美藝術與精確工藝完美的結合。宋瓷神韻文明與大眾文化巧妙的融合與統一。各地名窯瓷器大量地生產,不僅供皇家貴族使用,還為官員學者們、及市民階級所珍愛、使用。宋瓷的各種窯類造法製造出來的瓷器品種層出不窮。讓所有見著的人都讚歎不已。宋瓷許多的工藝都已失傳。宋瓷許多的工藝水平即使現代都難達到。宋朝的瓷器是如此的精美,可以說宋朝遺留下的名窯瓷器幾乎都價值連城。
--------------------------------------------------------------------------------

 汝窯

 在汝州境內(今河南臨汝),故名。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有兩部分,其一於北宋後期被官府選為宮廷燒禦用瓷器。釉滋潤,天青色,薄胎,底有細小支釘痕。宋人評青瓷以汝窯為首位,明清兩代品評宋代五大名窯時,也列汝窯為第一。此窯燒瓷時間較短,南宋時已有"近尤難得"記載,明代前期景德鎮禦窯廠曾一度仿燒,清代雍正、乾隆時更有年希堯、唐英等督窯大量仿製,但鮮有亂真者。臨汝嚴和店、軋花溝、下任村三處遺址燒製民用青釉瓷器,現稱"臨汝窯",係汝窯另一部分。燒瓷時間長,主要燒青釉,有印花、刻花裝飾,以印花為主,造型紋飾與耀州窯有不少共同點,質量比耀州遜色,燒瓷曆史比耀州晚,明顯受該窯影響,屬耀州窯係。

 --------------------------------------------------------------------------------

官窯

 官窯是我國古代由朝廷直接控製的官辦瓷窯,專燒宮廷、官府用瓷。官窯始於宋代,有北宋官窯和南宋官窯之分。 

 北宋官窯也稱汴京官窯。相傳北宋大觀、政和年間,在汴京附近設立窯場,專燒宮廷用瓷器,即北宋官窯。南宋顧文薦《負 雜錄》記載:"宋宣政間(宣和、政和即公元11111125年)京師自置窯燒造,名曰'官窯'",南宋葉在其《垣齋筆衡》中對北京官窯亦有記載:"政和京師自置窯燒造,名曰'官窯'"。當時的京師即汴京(今開封),因宋代汴京遺址已沉入地底,至今日為止,尚未發掘出北宋官窯遺址,對於北宋官窯遺址缺乏考古發掘地資料和充足的文獻資料的支撐,因此,時至今日,關於北宋官窯遺址在何處,仍有不同說法,一般有三種說法:一說北宋官窯即為汝窯;二說否認北宋官窯的存在;三說為北宋官窯即為汴京官窯,它與南宋時的修內司官窯先後存在。 

北宋大觀政和年間,徽宗在汴京(即今河南開封)建窯燒製禦用瓷器,命名為官窯。汴京官窯瓷器胎質細膩,胎釉都纖薄如紙,釉色有粉紅、月白、大綠、灰油等。器形有鼎爐、蔥管、空足、衝耳、乳爐、貫耳、壺環、耳壺、尊等及一些仿古銅器。不久,由於金兵入侵,汴京被破,官窯也隨之終結。 

 南宋時在今杭州市鳳凰山南麓烏龜山郊壇另設新窯,稱"郊壇下官窯"。此官窯瓷器胎為黑、深灰、淺灰、米黃色等,有厚薄之分,胎質細膩。釉麵乳濁,多開片,稱為"蟹爪紋",釉色有粉青、淡青、灰青、月白、米黃等。因器口中施釉稀薄,微露紫色,足上卻偏赤鐵色,故有"紫口鐵足"之稱。 

 器型除碗、盤、碟、洗等日用器皿外,還有仿商周青銅器的尊、鼎、爐、觚等陳設瓷和祭祀禮器。 

 北宋官窯傳世品很少,其器物主要有碗、瓶、洗等。胎體顯厚,且呈黑色,釉為淡青色,瑩潤溫雅,尤以釉麵開大裂紋片著稱,不同於南宋官窯和汝窯及龍泉窯瓷器,它也有"紫口鐵足"的特征。

 --------------------------------------------------------------------------------

 鈞窯

 鈞窯瓷器是北宋時期出現的一種最特殊的青瓷,它的前身,顯然是唐魯山窯花釉瓷器,鈞窯窯變的特殊性,除了在於強還原焰下呈現的銅從2價還原到0價而出現的姹紫嫣紅外,特殊的釉麵結構也影響到它的顯色,一般來說,鈞窯的釉區別於其他窯口青瓷的最大之處,是它的釉結晶結構,呈現一定的纖維狀,如果你用放大鏡觀察鈞窯瓷器的釉麵,不難發現,這種纖維狀結構主要是顯色部分,而纖維狀結晶和玻璃狀均質結晶(就是不顯色部分)之間,有很大的氣泡,這些氣泡有不少突破釉麵,造成鈞窯瓷器釉麵呈現橘皮棕眼狀,這顯然有助於光在釉麵的散射,使得鈞窯窯變顏色的層次感更加豐富,這一般是加入石灰堿的緣故,所以說,鈞窯窯變的呈色,銅的還原反應是直接原因,而石灰堿入釉則是間接原因。

 鈞窯瓷器曆來被人們稱之為國之瑰寶,在宋代五大名窯中以釉俱五色、豔麗絕倫而獨樹一幟,它創造性地使用銅的氧化物作為著色劑,在還原條件下燒製出窯變銅紅釉,並由此繁衍出茄皮紫、海棠紅、丁香紫、朱砂紅、玫瑰紫等多種窯變色彩,紅裏有紫,紫中有藍,藍裏泛青,青中透紅,青藍錯雜,紅紫相映,宛如蔚藍的天空中出現的一片彩霞,五彩滲化,交相輝映。 

 --------------------------------------------------------------------------------

 哥窯

 宋代哥窯窯址至今未被發現,成為一個有趣的曆史之謎。哥窯主要是陳設瓷,多仿古銅器形製,如貫耳瓶、菊瓣盤、獸耳爐、弦紋瓶、長頸瓶、立耳三足爐、鼎式爐、五足洗、葵口洗、葵口碗等。哥瓷胎子非常堅密,呈深紫灰色、灰色或土黃色;釉色較多,有粉青、翠青、灰青、米黃等;施釉較薄,溫潤似玉,器表有一層不很亮的酥油光,並有較大的黑色及較小的黃色開片,俗稱金絲鐵線。哥窯瓷器既有支燒的,也有墊圈燒的。傳世哥瓷胎厚釉薄,胎色種類較多,有沉香色、淡白色、杏黃色、深灰色、黑色等,釉子不明亮,潤如玉,有一層酥油光,紫口鐵足現象很少。哥窯的瓷胎敲擊起來,沒有悅耳的金石聲,而是近似破碎的"噗噗"聲。

 --------------------------------------------------------------------------------

 定窯

 定窯是宋代名窯之一,穴人筆記屢有稱述。定窯始燒於唐,它燒白瓷是受臨近的刑窯影響,當時刑窯盛名滿天下,定窯及其他瓷窯相繼仿燒是很自然的事,但後來定盛而刑衰,至宋時人們吸知有定而不知有刑了。而定窯係諸窯也確實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製瓷工藝與製瓷風格,工整雅素的印花定窯呂器確是陶瓷藝述中的珍品。

 可列入定窯係的諸窯除曲陽澗磁村的窯外,多在今山西境內,如平定窯、陽城定窯、介休窯。此外還有四川的彭縣窯也燒定窯風格的白瓷器。

定窯燒瓷地點在今河北省曲陽縣漳磁村及東西燕山村。曲聯縣宋屬定州,定州唐未、五代以來是義武節度使的駐地,是這一地區的政治中心,也是曲陽瓷器的集散地。定窯白瓷對後代瓷器有很大影響。宋以來留下了不少有關它的記載。本世紀20年代未葉麟趾先生第一次對其進行調查,指出定窯在曲陽漳磁村。50年代以來,故宮博物院、河北省文物工作隊等單位對它進行了多次地麵調查與小規模發掘,基本上了解了定窯的燒瓷曆史以及與鄰近地區瓷窯之間的相互關係。同時,各地宋墓也出土了不少定窯器,定縣兩座宋塔塔基出土了一百多件既完整又精美的定窯白瓷,尋於進一步研究定窯的分期斷代有極大幫助,江南地區南宋墓與北方地區金墓都出土有定窯白瓷,從而也使定窯廢於北宋未年金人南侵之說,得以修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