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病從口入”係列10:膽固醇功過談

(2008-06-05 14:47:19) 下一個

百草園    膽固醇功過談    園丁

 

  在美國及很多國家,心髒病已取代癌症,成為第一號殺手。膽固醇過高會發生心髒病,幾乎家喻戶曉。大家都盡量避免高膽固醇食物,雞蛋、海鮮少碰為妙,動物油脂更棄之如敝屣。

  很多人都聽說過:膽固醇有好有壞,壞膽固醇才是心髒病的元凶。――是怎麽一回事?

  原來,血液中的膽固醇不溶於水,它和脂肪一樣,被一類叫脂蛋白Lipoprotein的球形微粒包裹在裏麵,才能隨血液循環輸送。脂蛋白有很多種,其中一種叫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 (LDL),由它包裹的膽固醇微粒,容易沉積在動脈管壁上,形成粥腫Atheroma――像稀粥的斑塊,造成動脈粥樣硬化Atherosclerosis。最常受影響的動脈有供應心髒血液的冠狀動脈,供應腦和腎的動脈,從而引起冠心病或心肌梗塞,腦血管意外,或腎功能損害。因此由低密度脂蛋白LDL包裹的膽固醇,叫做“壞膽固醇”。

  反之,由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HDL)包裹的膽固醇微粒,不僅不會沉積於動脈壁,還能阻止粥腫的形成,甚至將粥腫逐漸移除,因此被稱為“好膽固醇”。

  空腹測定的膽固醇低於200毫克/升算正常,200239為邊界,高於240為過高。其後人們考慮到“好”、“壞”膽固醇,提出LDL應小於100毫克/升,而HDL應高於40,或總膽固醇比HDL應小於51

  由於餐後血脂在血液中可維持達12小時,所以在測定前1214小時應避免油脂食物。

  測膽固醇時往往同時測定三酸甘油酯,即中性脂肪。脂肪在血液中也由脂蛋白(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及乳糜微粒Chylomicron)包裹運輸,它會促成粥腫斑的形成,因此是動脈硬化的幫凶。理想的三酸甘油酯濃度應小於150毫克/升。

  人體內的膽固醇大部分由肝、腸以及性腺、腎上腺皮質合成,約1/5來自飲食。於正常人,血液膽固醇水平有某種自我調節:外源吃進多,內源就生成少;反之亦然(M.S. Brown & J.L. Goldstein.因此,高血脂症反映了某種代謝方麵的障礙,並導致自我調節失靈。這時外源性膽固醇的影響就大了,飲食需要特別注意。

  飲食、運動可影響膽固醇濃度,藥物Statins類(在美國,常用的如Lipitor, Zocor)可有效地抑製膽固醇的生成和運輸,從而降低心血管病的發病率。

  植物基本上不含膽固醇,可是有些植物的種子如亞麻仁、花生等可以降低血膽固醇的水平。有認為是含有植物膽固醇Phytosterols的緣故,但也可能是因富含不飽和的Omega-3脂肪酸所致。

 

  上麵談了很多膽固醇對造成人類心血管疾病的危害,順便也談到三酸甘油酯,似乎它們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東西。假如這樣認為,那就錯了。

  首先,膽固醇是動物機體的必要組成成份。動物的細胞膜――一種很有特性和功能的所謂脂質雙層,便主要由膽固醇等組成,它調節進出細胞的水分、離子、養分和代謝產物,以及攝取微粒過程(Endocytosis.膽固醇又是腦和神經、心、肝、腎、腎上腺、性腺,還有蛋黃的重要成份(因此這些也是含膽固醇高的食物)。重要的內分泌如腎上腺醣皮質激素Cortisol,鹽皮質激素醛固酮,以及兩性激素,其前身都是膽固醇。它也是維生素D的前身物質,並與脂溶性維生素ADEK的代謝有關。膽汁的主要成份甘氨膽酸和牛磺膽酸,也自膽固醇合成,而膽汁對消化脂肪起重要作用。

  奶、旦類含膽固醇高,而這些都是動物哺育後代的天然營養品。由此可見膽固醇的重要性,也顯示了天然安排的巧妙。

  中國民間的傳統補品,如動物腦、心、肝等內髒,旦類特別是鵪鶉旦,奶類,海產如淡菜、魷魚、墨魚,都是含膽固醇很高的食物。在營養缺乏的情況下,補充身體組織所急需的膽固醇,可能就是“很滋補”的原因。

  三酸甘油酯即脂肪是動物機體的三大營養素之一,它提供的能量按重量單位計算是醣或蛋白質的二倍:9仟卡/克,更是能量儲存的重要方式――儲存於皮下,腹腔、髒器周圍備用。它又與脂溶性維生素的代謝和儲存有關。

  奇怪的是:人們盡管對血脂過高引起心血管疾病了解很多,卻對膽固醇偏低的情況研究很少。有研究指出:低膽固醇血症Hypocholesterolemia會表現抑鬱及其他精神症狀,並與肝病、癌症或腦出血有關。三藩市加州大學的一項調查研究顯示:血液膽固醇低於160毫克/升的人,平均壽命較短――往往因其他疾病而過早死亡。這也許意味著:膽固醇過低,可能是某些疾病的一個指標,值得警惕。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