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風美雨

離開生活學習多年的北京, 在海外已經幾年。 輾轉法國馬賽, 美國加州洛杉磯,學習, 工作, 對海外的生活有了自己的經濟與人生有了自己的看法。現在生活在巴黎近郊的楓丹白露, 專心於學術研究之餘, 也偶爾關心天下大事。這裏的文章,是自己對與社會,政治和經濟的一
正文

飲食與文化漫談

(2008-05-07 00:48:20) 下一個

以前在美國讀書的時候, 對於美食有不少心得,這次在歐洲的遊曆,又有了些新的看法。
 
我走遍了德語區的三個主要國家, 德國, 瑞士和奧地利。 而且所到之處, 都去找尋當地最好的, 最傳統也最有特色的餐廳。  比如, 慕尼黑的白香腸配上白啤酒, 斯圖加特的麵餅湯, 奧地利的鹿肉和蘇黎世的特色菜市長寶劍 市長寶劍,其實是一種特製的香腸, 在爐上小火烤熟, 長度為一米左右, 彎曲成劍柄形狀,所以叫寶劍。這個香腸, 要兩個人大吃, 才吃得完。

 
在荷蘭阿姆斯特丹, 我也品嚐了具有印度尼西亞特色的套餐和阿根廷烤肉,以及用大西洋小蝦拌成的沙拉。  總的感覺, 餐飲和文化確實有很大關係。  德語區的餐飲講究實惠, 吃得飽,肉多, 熱量高。 在慕尼黑著名的皇家大酒館,你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德國人的熱情奔放。身材粗壯的女招待一聲大嗓門, 會給你端來大杯的啤酒;身邊一位白發蒼蒼的老嫗,不知不覺間,已經將一個讓我也望而怯步的烤豬腳送入腹中。那種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的爽快,倒是與梁山泊裏的英雄有幾分相似。 

我還發現,德語區的人們吃飯很早, 往往天一擦黑,人們已經開始進食, 非常符合早睡早起的科學起居。德語區的餐廳,一般都是大桌吃飯, 人們團團而坐,經常是人聲鼎沸,好不熱鬧。  這個跟崇尚慢餐,以雅致,精細著稱的法國餐有非常大的差別。
 
相比之下,法餐更講究情趣,講究味道的細微變化, 講究色彩搭配, 講究層次和氣氛的營造, 這點和法國人的含蓄,陰柔, 內斂倒是有很多相通之處。

 
總的感覺, 如果要請朋友大宴,我想能夠拿出手,上的席麵的還是法國菜和中國的廣東,淮揚菜,精致而典雅,不僅讓人頤情,更多了幾分浪漫。  如果要吃得飽,吃的實惠,我看倒是可以嚐試德國菜,中國的東北菜,物美價廉而且味道可口。 記得讀大學的時候曾經在寒冬時節邀請幾位清華學友到家鄉看冰燈。在飯店點菜, 大家每人按照北京習俗,按照一人一菜下單,但第一道菜端上來, 大家就已然改變了主意, 決定按照兩人一菜下單才更合適。 

如果在吃飽之餘還有有些特別的風味, 我推薦日本菜, 中國的川菜、湘菜和泰國菜。這些菜或清淡, 或濃烈,或白描點染,或濃墨重彩, 在滿足人們的饕餮之餘,讓人回想連篇。 相比之下, 亞洲的印尼菜和越南菜無論從原料還是從做工上,還是顯得簡單了一些。 而所謂韓國菜,其實從味道和烹飪技法上是中國菜和 日本菜之間的一個過渡,深受兩者影響, 中國人吃起來比較容易接受,但特色也不鮮明。惟有冷麵是我的最愛。 在炎炎烈日, 光滑而有筋道的高麗麵條, 就著酸酸甜甜的汁水下肚,一股清涼沁入心脾,不是人間至樂,也可以稱是人生的一大享受了。 北美的墨西哥菜大量使用玉米為食材,從調料到原料本身,都有濃厚的地方特色。 但玉米從調味的角度其實非常難於中和。 加糖則過甜,加鹽則過鹹。最好是保持原味。 而我一般偏偏不喜歡太過原味的食物,所以對墨西哥人的樸素一直懷有保留。
 
走了這些國家, 對各地美食也有了一點粗淺的看法。其實是菜如其人,人如其菜。烹飪的技藝,手法與原料, 在很大程度上也折射了一個民族的性格與精神風貌。 個性張揚的如中國川菜,輕靈灑脫的如日本料理, 高雅含蓄的如法國大餐, 樸實凝重的如德國香腸。這是否就是所謂的烹飪文化呢?  我的下一站美食之旅會是意大利。 意大利菜是在歐洲唯一個可以與法國菜並稱得菜係。 我雖然在美國吃過不少的意大利餐,但是不到意大利最好的本土餐廳試一試,恐怕還是沒有心得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