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聊聊上海人

(2008-05-11 17:29:38) 下一個

愛聽相聲嗎?侯寶林兒有個相聲兒,叫"戲劇與方言",我特愛聽。說這上海人講話好聽,"特別是女同誌"。兩女的一見麵,那通兒寒喧,連比劃帶身段,滿臉的表情,語調又好聽,給人一種"自然加現代人為美"。不像北方人說話,和磚頭是的,一塊一塊往外蹦。
    
    
我跟上海人挺有緣。
    
    
我土生在河北農村,土長在北京。一直在北京圈兒裏轉悠,哪兒都沒去過。高中畢業學校要保送我到哈軍工,一打聽,在哈爾濱,三千多裏地,就含乎了,還是考清華吧。我上大學那會兒,起碼有三分之一的學生從上海和江蘇來。在校園裏你就走吧,到哪兒你都看的見上海人。你怎麽知道那是上海人?頭一條,穿的時髦,第二條,表情自然,第三條,動作瀟灑。這三條加一塊兒,八成兒就是從上海來的。我就不一樣,穿土點兒的吧,邋裏邋遢,整個一個土耗子。穿的洋氣點兒吧,自個兒就覺得別扭,表情不對,走路邁步都不順溜。還有這說話,到哪兒一聽見"阿拉""阿拉"的,一準兒是上海人(你看人家,中文就會兩種)。我這北京土老帽兒,也就能聽懂"阿拉"二字,除此之外,隻有在那兒假裝聽懂,點頭兒傻笑的份兒。好在我覺得人家也沒罵我什麽。良心話,上海人就是比北京人洋氣點兒。有一主兒,北京土造兒,可有個上海表妹。他到他表妹家去,他表妹說他"港都"。他梗著脖子問,"什麽叫港都?"他表妹說,就是"傻裏傻氣""土裏土氣"。當時這主兒差點兒沒背過氣去,說,"我港都?X,我港都?。。。。"連說了好幾遍,也沒找著別的詞兒。
    
    
自打上了大學後,就老是遇上上海人。
    
    
在大學,一宿舍擠六個人,就有兩個是上海人。提起上海人,咱這可是說實話,一開頭兒,這印像還真不怎麽樣。我們屋兒有個姓陸的,剛到北京那會兒,背個大書包,手執一支長笛,鼻子上架著一付眼鏡 — 一見就覺得雅,不俗。大概是琴棋書畫無一不能。沒過兩天,這主兒過來跟我拉近乎,說來說去,要拿他的窩頭票換我的大米票。(那時候,50%的窩頭票,20%的大米票。)當時我就覺得一口氣憋在那兒,不怎麽順。這主兒還解釋呢,說,"你們北方人愛吃窩頭"。過了好半天,我才緩過勁來,隻說了一句,"你們上海人怎麽這樣啊?"其實,上海人不都這樣。時候長了,慢慢就悟出來了,上海和別的地方一樣,也是有好人有壞人,而且也是好人多壞人少。就說這陸同學吧,後來我才知道,他那笛兒吹的還不如我,語文也是中等,還偏點兒下。可他也是個好人,後來我們成了好朋友,一起和一個別的地方的人進行過"鬥爭"。而且,他想換我的大米票也真是覺得我餓的時候啃窩頭的樣子挺認真。另一上海同學,也是我的好朋友。這位家裏挺窮。認識他以前,我一直以為上海人都是大腹便便,腰纏萬貫。沒想到,還有比我窮的。他母親早亡,他幫他父親帶他弟弟,特能吃苦。(我小時候,為了能自己玩兒,不帶我弟弟,老是說鬼故事,嚇他,好讓他別跟著我。)他是係中長跑隊隊員,他告訴我,隻要一想起他母親,就到操場去跑步,後來就練成了中長跑。說的我鼻子直酸。大學裏我一直特敬重他。
    
    
大學裏,哪兒來的人都有。人一多,有意思的事就多。別的地方的人咱就不說了,今兒就單聊上海人。
    
    
在大學裏,認識一個上海小胖子。深度近視。那眼鏡,和瓶子底兒似的,好多圈兒。更絕的是從來就沒戴正過,總往一邊兒歪。這位博覽全書,知識豐富,天文地理,無所不知。號稱天上的知道一半兒,地下的全知道。可就是一樣,從小到大,體育不及格。平時走路沒什麽毛病,一到體育課上齊步走,他真給你左手左腳一塊兒往外甩。剛到北京時,脖子上掛一條項練兒,栓一把鎖。他說是他媽給他的,從小戴到大,是"護身符",連洗澡也不摘。有次他媽從上海郵來一件棉毛衫,這位打開試了又試,最後又包好,寄了回去。事後大夥兒問他怎麽回事,他說,腰太肥,褲腿兒太細,伸不進去。而且褲襠那兒一個大窟窿,沒法兒穿出去。
    
    
還有一哥們兒,無線電係高才生。大腦袋,真聰明,記性好,腦子快。無線電理論奔兒通不說,什麽莎氏比亞,什麽柴可夫斯基,世界名人到他那兒都能從小時候說起。那會兒我們學俄文。俄文單詞又長又蹩腳。有幾個哥們兒心裏對這小子有點兒不服,說試試這主兒是不是真的那麽份兒。從字典上找了五十個犄角旮旯的單詞,又找來幾個挺靈的同學,讓每個人看五分鍾,然後測驗。結果,記住十個的是好樣兒的。這小子就真記住了四十九個。大夥兒服了不是,他爸爸不服,說你個無線電係的學生,給我焊個收音機出來。一把電烙鐵,一套四管機的元件往桌子上一拍,說,"給我焊!"這主兒是滿頭大汗,電烙鐵一通兒亂杵。他爸在旁邊兒虎著臉叉著腰。好幾個鍾頭過去了,一堆腸子肚子的四管機,它說什麽也不響。
    
    
大學畢業,下放到了東北。同一個連隊裏又是好多上海人。有個一塊兒發到黑龍江的上海同學老繆,會拉手風琴,和我同在宣傳隊。老繆人老實,按北京人的說法,有點兒窩囊,實際上是難得的大好人。老繆年齡稍大,沒女朋友。在宣傳隊裏看上了一個外號叫"耗子"的北京人。求我幫個忙。我找了幾個北京哥們兒,打上女生的門,跟"耗子"談判。老繆的優點,好處說了幾大筐,對"耗子"是一句沒誇。那意思是說,您也"看看自己的長相",老遠別的沒注意,先看見倆大牙。不想"耗子""狗坐轎子,不識抬舉",眼兒還挺高,不開麵兒,看不上老繆。死說活說就是不答應。這事把"耗子"身價抬高不少,鬧的她挺出名。氣的我們一群""們都暗地裏商量好,誰也不找"耗子",曬她一曬,也替老繆出口氣。直到臨離開農場,"耗子"才著了急,可我們誰也沒可憐"耗子"(自我感覺都不錯。)老繆呢,很晚了,直到調到北京輕工部後好多年才成了家。後來大家分析,為什麽“耗子”不跟老繆?大概是老繆這“繆”的發音讓人聯想到 — 貓。
    
    
從東北調工作調到了北京東煉,到廠第一天接待我的是我們本家。人長的帥,行動坐臥那個穩當,有條不紊。他領我參觀廠房,領我到宿舍,安排鋪位。原來我們住一宿舍。一聊,是上海人,可普通話說的是真的道。再一打聽,嘿,是我們北京人的女婿。那以後,我們同吃同住同勞動,慢慢成了好朋友。這位在學校是個挺有名氣的高才生。而且不是那種呆頭呆腦的書呆子。頭一樣,炒的一手好菜,讓他丈母娘喜歡他勝過自己的閨女,我也沒少上他那兒蹭飯蹭啤酒;二一樣,打的一手好家具。做出的東西,丁是丁,卯是卯兒,真像樣兒,評個四級五級不成問題。考研究生他比我早一年,出國他比我早六年,而且聽說才兩年的工夫他就說的一口的道的當地土話,字正腔圓。跟他一比,我不是"王奶奶碰上玉奶奶,差一點兒"了,那是"王奶奶碰上汪太太,差了好幾點兒"了。
    
    
到了美國,你看咱這周圍,你就數去吧,北京人講話兒,上海人就海了去了。周圍的朋友隨便一撥拉手指頭,您就能數出十幾,二十個上海人,而且,大家都有目共睹,個個兒出類拔萃。現在我是不敢高攀了,什麽時候,等您在別的地方高就了,我再提起您,您就是我的好朋友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9)
評論
翎翅 回複 悄悄話 好文章,什麽時候也誇誇北京人。
群思 回複 悄悄話 回複揚子江酒店的評論:我在芝加哥,冬天要穿棉毛褲。上海人比我們北京人經凍,我在東北兵團時就領教了,零下30 多度,他們穿的比我們薄。
無言無語 回複 悄悄話 這幾天因著四川地震的消息,老也笑不起來。看了你的聊聊上海人 ,我才露出了笑容。因為我也是一個上海人。

不甘落伍 回複 悄悄話 再補充一點.
哪兒都是好人多壞人少.這裏指的好壞人是大家公認的.其實平時大家討厭,大家煩的人也不一定是壞人,隻是毛病多點兒的人.在我們周圍確實有不少有各種各樣毛病的人.隻要能容忍的,就還能在一起共事,在一起娛樂.不能容忍的,隻好各自為政了,他走他的羊腸路(不是陽關道),你走你的獨木橋.
平心而論,誰都有毛病,都不是聖人.得饒人處且饒人.
以前總是不看好中國人的團結問題,特別是海外的中國人.到處都是窩兒裏鬥.可最近迎奧運,傳聖火,以至剛發生的地震救災,大家都看到了,中國留學生,中國人民表現出相當高水平的素質.以前還老是批評80後的孩子們,現在都已經心中釋然了.苦難之中見真情,危急之中見真情啊.
xuer29 回複 悄悄話 哪裏的人都有好有壞。人們的斷言都很局限,又很主觀。接觸好的上海人多,自然會稱讚上海人。反之,就會說上海人的不是。也許是在國外住久了的原因,我不喜歡這種區分人的觀點。包括日本人,美國人也都一樣,有好有壞。我倒覺得如果想遇到更多的好人,首先自己做得好,要自尊自愛。俗話說:「物以類聚」吧。
carincity 回複 悄悄話 嘿嘿嘿嘿,一寫上海銀,點擊率就這麽高,說明了什麽問題?
Nicole_Jin 回複 悄悄話 作為上海人,謝謝你。 我們很多地方可能真的有點不討人喜歡,但是相處久了,特別是遇到項這次大災大難的時候,你會發現上海人真的是古道熱腸的。
littlebirds 回複 悄悄話 回複不甘落伍的評論:
說的是,老是說某某地方人如何如何的也太不和諧了。看看這次賑災同胞們的表現,不分海外國內,港台大陸啊,都是很有愛的中國人啊^__^。
crismum 回複 悄悄話 哎,上海人,北京人,中國人,外國人不都是人,是人就有優點和劣根性。你說爭遺產哪兒沒有?美國,香港大打官司的不都是為了錢嘛;心靈手巧的我就看到過鄰居小白男孩自己組裝汽車的;若幹年前,我去北京玩,一老阿姨當麵對我說:我最討厭上海人!難道我就認為北京人都不是好人啦。別老用一些專有名詞命名一個地域的人,其實很沒勁。博主的豁達和中肯才是每個有道德心的人該學學的。
上次在回美途中,一位白人老爺爺說:中國人正在丟失他們最nice的東西。我想那就是我們幾千年的禮儀道德。事實後把它捧回每個人的心裏了。
不甘落伍 回複 悄悄話 在我寫了"聊聊上海人"以後,好幾個朋友就接著寫了幾篇聊各地方人的文章.包括"上海人聊上海人","話說東北人",等等.寫出來之後的效果是加深了各地方同胞的了解,增進了團結.我想過幾天貼出來.這兩天以抗震救災為中心.
謝謝各位的評論.大家都是各地來的好人.
yanlan 回複 悄悄話 在我們這裏東北人不大收歡迎。
武勝 回複 悄悄話 回複littlebirds的評論:
沒有見到統計數據,隻是故事聽多了,希望是個偏見。試著探索誘導性的深層理由:人倫親情隨著現代化發展有淡化的趨向。中國文化中的傳統倫理受到現代西方觀念的衝擊,這一點上海首當其衝。要說發展程度,廣東不亞於上海。但是粵語文化圈內家族觀念比上海重得多。這是因為上海人來自四麵八方,“闖蕩上海灘”,居住曆史短,家族依賴小,所以實用主義盛行。從正麵說,社會富裕和保障從經濟層麵減少了人們對家族的依賴,這是合理和必然的趨勢。但人是精神動物,追求物質之外還需要精神慰藉。宗教在中國行不通,文化是這個民族的核心價值。希望上海人、中國人乃至地球人多點文化追求。
ilovenz 回複 悄悄話 一個勇於說真話的中國人。
ericxu88 回複 悄悄話 我在上海工作學習過,寫得很中肯。
能夠去掉“人雲亦雲”和“酸葡萄”,是為人豁達的表現。
smallvoice 回複 悄悄話 太開心了,這麽誇上海人 :)

謝謝,謝謝!
littlebirds 回複 悄悄話 回複武勝的評論:
第一,上海房產也是這兩年漲起來的,第二,上海人確實很寵溺小孩,但一般都是獨生子女。我想並沒有結構性上的理由使得上海人中兄弟鬩牆特別嚴重,是你有偏見吧。
summer_rose 回複 悄悄話 東北人裏最可愛的人就是郎朗了。
武勝 回複 悄悄話 以前老聽到貶損上海人的,覺得上海人沒那麽糟,有些可能屬於“酸葡萄”之論。這會兒有誇上海人的,反倒覺得是否講得太好,來潑點兒涼水。和人聊,發現現在上海人大家庭矛盾挺激烈,老人過世,兄弟姐妹為繼承房子遺產炒得不可開交,甚至從醫院裏就開始了爭奪戰。誰把著“代管權”硬是為自己圖利,分毫沒有同胞情誼。奇怪的是很少人打官司,用上海話說裏子都沒有了還要這層麵子。我說的是現在中年這一代,到了年輕點的一胎化後,便沒有這種兄弟鬩牆(獨生子女政策還真不錯)。有人會說哪裏沒有這個問題,我卻說上海人比較突出。原因是上海家長寵孩子,打小沒規矩,老人說話不頂用。還有就是上海房產價格太高,利益牽扯太大,法製也太弱。
姓汪的 回複 悄悄話 嘿,您這"老土冒兒"可真識貨! 俺這廂就替那出類拔萃的先謝了您呐!

:))
sinead4273 回複 悄悄話
順著你的 題目,就進來了。

寫的挺得逗!
不甘落伍 回複 悄悄話 Quarx, 為上海人"翻案"又告了東北人一狀,不怕東北人罵你呀?我在東北(黑龍江)小縣城生活了五年,交了一些朋友,都是聰明又真誠的人.還是那句話,哪兒都有好人也有壞人,還是好人多.

揚子江酒店小老板,我在的地方和北京的緯度一樣,四季挺分明的,冬天要穿羽絨服,穿棉毛褲是很平常的.不過年輕人好象都不穿.再說一般都是從屋裏到車裏,倒也凍不著.
告訴澳洲朋友,別把棉毛衫當棉毛褲穿啊.
揚子江酒店 回複 悄悄話 嘿嘿,能聊點近代的上海人嗎?你說的是我老爸那一代吧。。。

對了說到棉毛褲,北方沒有的嗎?反正我們澳洲是沒有的,我告訴鬼佬小時候上海沒有暖氣要穿棉毛褲,他們很吃驚,澳洲人好像不穿兩條褲子。

你們在美國穿不穿棉毛褲啊?現在上海有暖氣了但是棉毛褲冬天還是要穿的。
Quarx 回複 悄悄話 回複summer_rose的評論:
同意! 偷,蒙,拐,騙-從上大學那會見到的就是東北人幹的多, 上海人到還是講道理的.(雖然算計了一點,嗬嗬).
summer_rose 回複 悄悄話 其實我接觸的上海人比傳聞中的好多了。也不知道江湖中的那些壞話是從哪來的。
高英姬 回複 悄悄話 不甘落伍,我問個silly問題:窩頭是什麽做的?為什麽你說'我餓的時候啃窩頭的樣子挺認真' ?飽的時候不想吃嗎?是不好吃嗎?
高英姬 回複 悄悄話 哎呀,昨晚看完沒留言,首發被搶了。

個個被你寫得活靈活現的。

‘眼鏡從來就沒戴正過,總往一邊兒歪’,你知道為什麽嗎?因為兩邊鏡片度數不一,所以厚薄不一,導致重量不一。本人就一直這樣,直到有了現在的塑脂鏡片才戴正了點。

王奶奶碰上汪太太,差了好幾點兒--哈哈。

sweetie遐思 回複 悄悄話 說的中肯,有理.

"上海和別的地方一樣,也是有好人有壞人,而且也是好人多壞人少。" 我也一直是這麽認為的. 坦率地說,我作為一位上海人,非常不喜歡那些片麵地折損上海人的文字,往往顯現出作者內心的狹隘與不足.其實全世界各地區的人都有他們的長處與短處,這和他們的生活環境和家庭及社會背景有關......你能很客觀實在地寫下這樣的見解,令我欣賞. :)))

揮一揮手 回複 悄悄話 建議貼到文化走廊,哪兒經常討論有關上海人問題。我是半個上海人呢。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