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麻食

(2008-12-20 20:49:34) 下一個
明天就是冬至了,在我們那兒有“冬至吃餃子不凍耳朵”的說法。所以呢,明天的菜就簡單了,漫漫長夜,咱包餃子好過節。。。

今兒做的這樣吃食是“麻食”,是一種類似於“貓耳朵”的麵食,也是一種耳朵呦。國內南北好多地方都有。但好像隻有陝西人給它起了一個怪怪的名字---麻食。

在陝西關中,吃麻食很普遍,但知道麻食來曆的人就不多了。元代忽思慧撰《飲膳正要》裏就記載有麻食。他寫道:“禿禿麻失,一作手撇麵。以麵作之。羊肉炒後,用好肉湯 下,炒蔥,調和勻,下蒜醋香菜末。”這可能是一句蒙古話,後人嫌麻煩,於是就隻剩下“麻失(食)”這兩個字了。又明朝人所輯著的《居家必用事類大全》裏也說:“禿禿麻食,又名禿禿麽思,如回族食品,用水和麵,劑冷水浸,手搓成薄 片,下鍋煮熟,撈出過汁,煎炒、酸水,任意食之。”

一碗麻食,鮮湯、菜蔬、麵食齊備,小火煨燉後,香味襲人。尤其那麻食,而“醒”到了,搓時勁用足了,煮出來狀如貓耳,色澤晶亮,入口一咬,筋頑筋頑的,很 有嚼頭。若值秋風蕭瑟或窗外大雪紛飛,於屋中捧一老碗熱氣騰騰的麻食,撒一撮碧綠的香菜,再挑一筷子頭紅辣子油,也真夠愜意,難怪,此物一直是民間老幼婦 孺都喜歡吃的東西,你若仔細聽,那叫法都不一般,呼為“麻食子”,好像叫自家的孩子一樣。

傳統的麻食製作起來頗有講究,先是把什麽肉丁、豆腐丁、蘿卜條、青菜、水發黃豆、水發木耳 煸炒到七八成熟時,加入肉湯或開水,燒開後下入搓好的一個個小麻食,慢火煨煮而成。那搓麻食也很有些講究,不是把一個個小麵丁搓卷即成,而是要給它印帶上 花紋。農村人是巧妙地利用了草帽邊上的花紋,搓出的麻食有一種很純樸的農家氣息。


先和好麵,麵要軟一些(但又不能太軟,否則搓不出型)。蓋保鮮膜餳20分鍾,把麵團揉成長條狀,揪小片兒在案板上搓成卷





就是這個樣子





另一麵的樣子





先做一大盤





煮就簡單了,先下蔥花爆香,加熱水,水沸後下麻食,在加調味料和自己喜歡的配菜,一碗熱騰騰,香噴噴的“麻食”就出鍋了




走近看看,會不會很有食欲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6)
評論
秋水篇 回複 悄悄話 回複心靈之約的評論:

嗬嗬,又來了位鄉黨MM,新年快樂哈^&^
心靈之約 回複 悄悄話 好誘人,想起小時候的美味了。。。可惜做起來麻煩了點哈。。。
秋水篇 回複 悄悄話 回複mm走西口的評論: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實難留。。。”看名字就是鄉黨,鄉黨過節好哈~~~
mm走西口 回複 悄悄話 麻食還有一個別名叫“刺耳子“(取諧音),小時經常吃,我怎麽就沒想起給我的孩子做家鄉飯呢,謝謝老鄉的提醒。
秋水篇 回複 悄悄話 回複閑人Filiz的評論:

是啊,無論走得多遠,思鄉的夢總是做不完!!!
閑人Filiz 回複 悄悄話 思念魂牽夢繞的麻食啊!夢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