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評價黎元洪:德有餘而才不足 zt

(2010-06-02 18:05:54) 下一個

還是在上中學的時候,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那是曆史課上,講到武昌起義,革命黨人經過浴血奮戰,犧牲無數,終於攻占了湖廣總督府。我不明白,為什麽革命勝利了,勝利後的革命黨人自己不出任湖北軍政府都督,而非要拉一個晚清的官僚--第二十一混成協協統黎元洪來出任都督呢?課本上的解釋好像是黎元洪善於偽裝,才混進了革命隊伍。那時我雖然懵懂無知,但對這個解釋還是不太信服:你們趕跑了晚清的大員,你們當家作主就是,幹嗎讓黎元洪混進來;再者,人家黎元洪根本就不稀罕這個位置,是你們硬逼的,人家怎麽是混進來的!

革命黨人把已經到手的都督職位拱手讓給黎元洪,這隻是一個結果。我後來才知道,那個在教科書中小醜式的人物--黎元洪,不但才智過人、思想開明,而且宅心仁厚,在武漢乃至湖北有著崇高的威信,能夠被各方接受,這才是他被推為都督的原因。

黎元洪品德之馨,早在天津北洋水師學堂就有口皆碑。在學業方麵,他刻苦用功,學習成績遙遙領先。最難得的是,他時常為同學承擔過錯,有些朋友對此不解,他坦然回答:“大丈夫當有任天下事的氣度,區區小事,何須避匿呢?”他的老師嚴複對他是這樣評價的:“黎黃陂是德有餘而才不足。” 黎元洪是否有才暫且不論,但黎元洪的品格之高潔,是民國以來玩政治的人所罕見的。

與其說黎元洪“才不足”,倒不如說他不善於玩弄陰謀詭計,不懂得看風使舵。不懂得黑箱操作的人,在中國的官場上往往是失敗者。黎元洪當年官運亨通,一是因為卓越的才幹,二是碰到了對他欣賞有加的張之洞,所以他才能在短短的十年內,從一個下級軍官擢升到第二十一混成協協統,官居二品。他的卓越才能在監修南京幕府山炮台、去日本三次考察,特別是在朝廷的兩次秋操中得到充分展現。在彰德和太湖兩次秋操對壘賽中,“南軍”總指揮黎元洪每次都大敗“北軍”總指揮段祺瑞,黎元洪也因此在朝廷聲譽鵲起。應該說,張之洞待黎元洪不薄,沒有張之洞,就沒有後來的黎元洪。但公允如張之洞者,也免不了常人的私心。1903年,全國統一軍製後,湖北額定一鎮(師)一協(旅),從德才的角度來考慮,張之洞當然想讓黎元洪出任第八鎮統製,但總因張彪是張之洞家丫鬟的丈夫而作罷。1907年,趙爾巽接任湖廣總督,湖北官場掀起了一場向新總督獻禮的高潮,黎的上司張彪籌集十幾萬兩銀子,向上司表忠心,其他人等也不甘落後,惟獨他僅僅湊上數元“意思意思”。但是轉過身來,他卻為武漢的災民捐出了三千兩銀圓的善款,這是他整整半年的俸祿啊!

黎元洪對上級不會拍馬逢迎,對士兵卻關愛有加。他的一位士兵,因母親在家砍柴時墜入山穀而亡,這名士兵悲痛之中想追隨母親而去。黎元洪知道這一消息後,親自去慰問這名士兵,並拿出八十銀圓讓他回家葬母,後來還讓這名士兵進入軍校學習。

如果僅僅是這些,黎元洪恐怕還不足以讓革命黨人推舉為都督。黎元洪從小就是一個愛讀書的人,再加上三次赴日本考察,使他對世界大勢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甲午戰爭的失敗,他差一點成了日軍的俘虜,九死一生。這些經曆,使他對腐敗的清王朝有了深刻的認識。他雖然沒有勇氣參加革命,但對革命黨人非常同情,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總是盡力保全他們。對於軍中出現的新思想,他從來不反對,甚至還鼓勵士兵接受新思想。1904年,日知會總幹事劉靜庵與革命黨領袖黃興來往的聯絡書被截獲,報與黎元洪。他便示意劉靜庵托病離開,從而保護了劉靜庵。1907年,日知會的季雨霖秘密響應萍瀏澧起義而身陷囹圄,又是黎元洪出麵將其保釋。就在武昌起義爆發的前夜,孫武試製炸彈時,炸彈不慎爆炸,官兵聞風而至,把革命黨的名單搜去,湖廣總督等人要按照名單抓捕黨人,黎元洪兩次激烈反對,認為名單牽涉麵太廣,不能操之過激,以免生變。這兩次建議雖然被拒絕,但也可以看出,黎元洪對革命黨人的感情。這類事情,黎元洪不知做了多少;這一切,外人不明,但革命黨人心中有數。人的境界之高低,不是看他如何說的,而是看他如何做的。從古至今,有多少人是踏著別人的屍體走向高位的,他們的雙手沾滿了人民尤其是仁人誌士的鮮血。仁人誌士的鮮血就是他們通向官場的鋪路石,因而他們殺起仁人誌士來是毫不手軟的。黎元洪人性中可貴的一麵不在於他能夠分清是非,而在於他能夠冒著危險來保護革命黨人。那些殺人如麻的惡魔,不論他們打著什麽旗號,也不管取得他們多麽大的“事功”,與黎元洪相比,在我看來,都算不了什麽。因為與他們相比,黎元洪是人,而他們是披著人皮的狼。

武昌起義的成功有其偶然的因素。由於參加起義的革命黨人分屬不同的團體,成功後到底應該誰坐第一把交椅,他們的意見無法達成一致,為此吵得不可開交。起義前,孫武試製炸彈不慎爆炸,起義暴露,很多同誌犧牲,起義總指揮蔣翊武遠逃避禍。一個逃命的總指揮自然不配坐頭把交椅。另外幾個革命黨領袖如孫武、張振武、吳兆麟等又分屬不同革命團體,都不足以懾服對方。有能力、有威信的革命黨領袖孫中山、黃興、宋教仁等人,不是在海外,就是在外地,遠水解不了近渴。再加上起義的革命軍人,基本上都是下級軍官,連一個中層的軍官都沒有,難以服眾。在這種情況下,參加武昌起義的幾個主要革命黨如文學社、共進會、日知會等都不約而同地想到了黎元洪。可見,黎元洪出任都督是眾望所歸。

以黎元洪的名義發布的安民告示,使武漢三鎮動蕩不安的局勢迅速的穩定下來,從另一個方麵也證明了黎元洪在武漢人民心目中享有的威望。這一切,都緣於黎元洪親民、愛民的菩薩心腸。黎元洪的相貌雍容富貴、麵目慈善,時人稱他為“黎菩薩”。在湖北口音中“黎”和“泥”恰是一個音,因而黎元洪是名副其實的“泥菩薩”。但令人遺憾的,在以後的歲月中,像黎元洪這樣菩薩心腸的政治家越來越少,這是社會的進步,還是社會的悲哀?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