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12. 20
我爸爸慢慢好了起來,上肢基本恢複了正常,兩腿還是疲軟無力,但也已經可以扶著下地,依靠助步器被人攙扶著在屋裏顫顫巍巍地走兩步了。我們每天都讓他下來鍛煉兩次,下午天氣好的時候就用輪椅推著他在院子裏散步,看剛下課的醫學生們打籃球。也許下周他就可以出院了。
住院的這段日子,他的心理也得到了巨大的滿足。我千裏迢迢地從美國趕回來照顧他,滿病房的人都誇他好福氣。看得出來,他很高興。各路親戚,以前合得來合不來的,都提著東西過來看他,想著辦法幫忙,連我嫂子的父母都雞湯鴨湯的燉了來給他喝。很久沒有聯係的老同學老朋友老鄰居老同事老學生也都一一出現,寬慰他,陪他聊天,有時也一起發發對這個社會的牢騷。自退休以來他身邊恐怕都沒這麽熱鬧過。
今年我們家可以說是流年不順。我自己的婚姻出現問題暫且不說,幾個月前截瘓在床5年的老外婆去世了,長年貧血一直被誤診為再生障礙性貧血的舅舅被確診為多發性骨髓瘤,也在同一家醫院住院,開始了化療;再加上我爸爸的這次大病,事情一樁接著一樁。
我出國已經有十二年,以前在國內最好的醫院工作過,現在又在美國做醫生,這次因為我爸住院,再一次近距離地接觸了國內的醫療係統,不瞞說,和美國相比,確實還有不小的差距。
中國人口眾多,大城市的綜合性教學醫院的病人來自全國各地,各種疑難雜症、稀奇病例都見得到,醫生們見多識廣,臨床經驗、醫療水平一點不比美國的醫生差,甚至更好更豐富。
但醫療條件就沒法比了。我爸爸住在省城三甲醫院裏,普通病房6人一間,病人之間也沒有簾子分隔,一點隱私也沒有。房間狹小擁擠,加上各床的陪護,連站的地方幾乎都快沒了。沒事的時候家屬們就聚在一起聊天嗑瓜子打牌,瓜子殼吐了一地。
衛幹病房兩人一間,也大不了多少,而且居然也沒有單獨的衛生間洗澡間。半層樓的病人、家屬共用一個大水房和衛生間,水房的頭頂上掛滿了家屬們洗晾的衣服,滴滴答答地滴著水。樓道裏永遠是黑乎乎潮濕濕。我似乎又回到了八十年代,甚至連那個時候的大學生宿舍都不如。
除開醫療條件,醫療的輔助服務也遠沒有跟上,有些甚至根本還沒有這個概念,比如住院病人的康複治療、營養治療、心理治療,又比如對臨終病人及其家屬的心理關懷、人文關懷、宗教關懷。有時候,簡單如手術室外讓焦急等待的親人們休息的椅子、飲水機,又或者是進門時的一聲“你好”和微笑,都能讓人感受到人性化服務所帶來的不同。
醫院的管理也令人驚訝地鬆散。病人的一日三餐醫院不管,於是賣盒飯的賣雜誌的職業做陪護尋覓下一個顧客的,都自由在病房中穿梭,院子裏永遠是人來人往熙熙攘攘,象個菜市場。
最讓我跌眼鏡的是,住院病人居然可以私自回家!經常有病人白天來輸個液,晚上就回家去睡,或者是出去理個發下個飯館洗個澡再回來。這還叫住院?!出去的時間病人如果發生意外,這個責任誰來負?這在美國簡直是不可思議。這是法律責任不清帶來的管理混亂,也是潛在的醫患糾紛爆發之處。
另一方麵,這也說明,其實這些病人根本就不需要住院,他們的醫療要求完全可以在門診解決。這也是國內大醫院床位緊張的一個重要原因。在國內,病人在醫院裏一住幾天就為了等著做一個核磁或者CT的事司空見慣,為什麽不可以門診預約好時間到時候再來做?許多術前檢查也一樣,門診抽血化驗心電圖胸片都做好了,住進來直接手術就行。這一點,國內和國外在觀念上和操作上有著巨大差別,這也是為什麽國內一個小手術都得住院一周,而國外隻需一天。
中國沒有家庭醫生製度,大家看病都沒有固定的醫生,許多可以由家庭醫生門診定期隨診處理的病,也變成了要住院來解決,結果就是有些住院病人病情太輕,可以三天兩頭往家跑,而真正需要住院的重病人卻因為沒有床位住不進來。
國內的同胞們好象隻相信人滿為患的大醫院,一有病就往大醫院跑,哪怕隻是個感冒。我在協和的時候曾有一天和同事幾個人一共看了三百個急診號,全是感冒。一天下來頭暈眼花卻又頗感無奈。大醫院的醫療資源,難道不應該更好地去利用,而不是糟蹋在感冒上?
醫療資源的緊張、醫療費用的不斷上漲,各國都是個問題,台灣甚至有人都提出了醫療保險不要保這個自己買點藥多喝水多休息就可以好的感冒,省下的錢可以用來保證每一個人在生大病的時候都得到應有的治療,而我們的國民卻還停留在感冒也得去大醫院、感冒必得上抗生素必得輸液的愚蠢概念上。
國內的逐級醫療係統和各級醫院的建立也相當欠缺。舟車勞頓不遠萬裏去大醫院看病的事比比皆是,甚至還被認為這樣才是盡了力,這實在不應該成為一個社會的常態。正常的應該是各個鄉鎮、社區大中小各級醫院都有,小病去小醫院,中病去中醫院,隻是真正大病難病才去省級大醫院。就近治療的原則,省錢省時省力,也能很好地替大醫院分流,緩解大醫院看病難的問題。
國內的醫學教育,強調重病大病的診治,卻鮮有涉及疾病的預防。這也是我自認為在國內已經受到了最好的醫學教育,來美國後卻發現最為欠缺的地方。
我知道怎麽救治心梗、呼吸困難、消化道出血的病人,卻不知道應該怎樣預防宮頸癌結腸癌的發生,成年婦女應多久做一次宮頸塗片,有乳腺癌家族史的人該做些什麽篩查來防患於未然,成年人常規應該接種哪些疫苗,等等等等。
也許,我們活得還沒有那麽精致,還隻是“有病才治”的階段,遠沒有達到預防疾病發生的高度,但對整個社會和醫療係統醫療資源而言,重視預防才能事半功倍。這一點,我的美國博士導師溫斯坦教授當年做為第一批訪華的美國醫學專家,七十幾代初訪華的時候就提了出來,也得到了周總理的認同。可惜四十年過去,中國的醫療技術已經有了飛躍,可公共衛生事業、疾病預防、全民基本醫療的保障,卻好像不進隻退。
這次陪我爸住院,還有一個發現:在國內做住院醫真是太舒服了!你看他們八點來醫院,上午跟在主治後麵查查房,中午居然還有兩個小時的午休時間!下午兩三點鍾再來上班,寫寫病曆,四五點鍾就下班了。象我們這類被美帝剝削壓榨的人,對於按理說應當相當辛苦卻居然還能有午睡時間的國內醫生童鞋們,真是羨慕嫉妒恨啊!
國內醫院每日病人的周轉量也比美國小很多。一天一個病房也就收兩三個新病人,而不象在美國,一個team一天出入五六個都是常有的事。在國內,周末醫院基本就停滯了,也不安排做檢查也不安排出入院,基本大家都休養兩天。而在美國,醫院是24/7,也就是一天24小時、一周7天營業,病人若周六好了可以出院了,拖到周一,多住的這兩天保險公司就不會出錢;而在急診如果有符合住院條件的病人,無論多少,該收就得收。所以周末上班的人少了,可該幹嗎還得幹嗎,更辛苦。換過來,如果國內醫院也能這樣,豈不是能縮短住院日期,加快周轉,緩解床位一等半年的問題?
最重要的一條,在美國,先看病後收錢,一切依賴於醫療保險係統和個人信用製度;而在我所知道的所有第三世界國家,都是先交錢後看病。這一點,決定了急診救治病人時的天壤之別。有人說,中國要照那麽搞,說不定所有醫院都得破產關門!嚴重同意!在中國,根本還沒有個人信用製度,大家隻相信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服務,醫院也不例外。
同病房的病友們家屬們也經常問我中國美國孰優孰劣的問題。鑒於照顧同胞們的大國心理及避免被當場砸磚,俺一般都各說些好話,然後說都還“美中不足”,翻成英文就是,“American and China are not enough”!
有一些來美探親不幸享用了一把美帝醫療福利的老人說:中國和美國醫療的差距,恐怕五十年都趕不上!哪有!頂多也就一二十年吧!但鑒於中國最好的協和醫院廁所裏也不免費提供衛生紙,還有俺出國十餘年來,國內醫療矛盾的表現形式已經由當年的即興揮拳發展到越來越多地拿刀子蓄意砍殺,說五十年也不為過!
我喜歡忙理偷閑來讀讀你的文章,它們讓我思考更多的問題。
中國醫療製度和服務讓人不敢恭維, 希望有一天同胞們生病了也可以享受象在美國一樣的待遇。這裏人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