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正月十五吃元宵

(2008-02-27 22:08:55) 下一個

元宵節的起源

據史籍記載,元宵節開始於二千多年前的西漢時期。相傳漢惠帝劉盈死後,呂後一族控製了政權。呂後死後,周勃陳平等元老奮起勘平“諸呂之亂”,擁劉恒為主,是為漢文帝。文帝博采眾臣建議,精心治國,使漢帝國又處強盛。因掃除諸呂正是在正月十五,所以每年這一天的晚上,文帝就微服出宮遊玩,與民同樂,以示紀念。漢文帝因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

元霄節的習俗
元宵節,亦稱為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時間是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五,這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錢塘瞿佑《雙頭牡丹燈記》:“每歲元夕,於明州張燈五夜。傾城士女,皆得縱觀”。在這一天,人們要吃元宵,鬧燈會猜燈謎,提燈籠,許多地方還有放天燈的習俗。是華人社會的盛大節日之一,也被認為是中國人除了七夕以外的情人節

道教中,上元節視為天官大帝()誕辰,正月十五為上元,七月十五為中元,十月十五為下元,分別屬這三官主管。上元節天官喜樂,故燃燈以慶。終一代,朝廷皆正式祭拜。

廣東佛山,有元宵節的傳統習俗“行通濟,無閉翳”。寓意走過通濟橋,就會健健康康,無閉翳.

元宵的名稱和製作:
元宵(
中國北方),或稱湯圓或湯團(中國南方),是一種中國人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必吃的食品。曾有多種名稱,如麵繭、粉果、元寶、湯餅、圓不落角等,永樂年間正式定名為元宵。據傳說袁世凱當政期間,覺得“元宵”有削袁之意,故將元宵改名為湯圓。

民間過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元宵由糯米製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各類果料等,食用時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們把這種食物叫“浮圓子”,後來又叫“湯團”或“湯圓”,這些名稱“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征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寄托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 根據劉若愚的《酌中誌》,元宵是“用糯米細麵,內用核桃仁,白糖,玫瑰為餡灑水滾成,如核桃大小,即江南所稱湯圓也。”

湯圓和元宵的製作方法略有不同:

  • 湯圓一般將糯米麵和好,像包餃子一樣將餡包入再團圓,餡料有素有葷;
  • 元宵一般隻用素的固體甜餡料,將餡料切成小塊,蘸上水,在盛滿糯米麵的笸籮內滾,一邊滾一邊灑水(也有滾了一圈糯米粉後蘸水,再繼續在糯米麵中滾),使其自然沾滿糯米麵滾成圓球。現在可以用機器滾大規模地生產。

吃時一般都是用水煮,元宵煮後湯比較清,湯圓煮後湯比較濃,因此喝湯如同喝糯米麵粥。

也可以有油炸、拔絲、穿衣、蒸、烤等多種食用方法。

煮湯圓小竅門

湯圓煮得好,才能既好吃又美觀。煮湯圓要掌握幾個要點:

1.輕輕捏。下鍋前,用手輕捏湯圓,使其略有裂痕,這樣煮出來的湯圓,裏外易熟,軟滑可口。

2.開水下。要用旺火將水燒開,然後將湯圓下鍋,用勺背輕輕推開,讓湯圓旋轉幾下,就不粘鍋底。

3.文火煮。湯圓入鍋煮至浮起後,要迅速改用文火,此時若還用旺火煮,湯圓不斷翻滾就會破裂。若湯圓不斷翻動,受熱不均勻,也易外熟內硬不好吃。

4.點冷水。湯圓入鍋後,每開一次應點入適量的冷水,使之保持似滾非滾的狀態,開兩三次後,再煮一會兒,即可撈出食用。這樣煮出的湯圓質軟不硬,香甜可口。

5.勤換湯。湯圓煮過兩三鍋後,湯變稠,大大束縛了水分子的活動,應換水再煮。不然的話,就會熟得慢,易夾生。

2008的元宵節我做了4種湯圓:
綠茶紅豆陷,因為沒做好,沒留下照片.
心裏不禁在想:這是不是老天對我的懲罰呢?暗示著全家不能團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瓢潑的日子幾時是頭啊!
下麵是山楂陷,第一次做,也是第一次吃,聽室友說起它的開胃不油膩,所以試試,真是不錯啊!


芋泥陷: 我最喜歡的口味之一.裏麵油放少了,但還是很好吃的

再來個寧波式黑芝麻小湯圓,比其他的都小哦,這樣感覺能多吃幾個,我喜歡

最後,希望大家合家團圓!湯圓湯圓,勾起了我的相思愁...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