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人瑞、今年將屆110歲高齡的成都市政府終身參事、市政協委員和著名大學教授張振華博士日前接受筆者采訪,暢談她的養生長壽之道。其道理平實,方法簡易,不僅對老年人有頤養天年的參考價值,而且對年輕人也有值得學習之處。現在簡略地敘述於下:訪成都市政府參事張振華博士心裏不擱事,精神自清爽
張老是四川隆昌縣人,生於1893年(舊曆冬月30日)。她早年赴法國勤工儉學,曾獲裏昂大學理科博士學位。在跨越三個世紀的人生經曆中,目睹滿清王朝、中華民國及共產黨新中國,因而人們都尊稱她為“三朝元老”。因她的特殊身份,又讚譽為“三高老人”——年歲達到110歲高齡,學曆達到博士學位,政曆達到市政府終身參事職位。在這漫長的歲月中,可以想象她曾經受過多少曲折與坎坷生活。比如留法時的半工半讀,以一位孱弱女子之身,既當苦力辛勞謀生,又當學生勤奮讀書,其處境之困難可想而知。畢業後回國工作,恰逢八年抗日戰爭時期,常在奔波動蕩中生活。特別是解放戰爭後期,她丈夫移居台灣,一別就是三十八年。丈夫晚年回國定居,未滿一年就因病逝去。再如她惟一的養子現在定居美國,使她晚年生活深感孤寂。尤其在“文革”動亂的十年內,她多次被打、抄家,還被趕出家門、屈居陋室……這一係列的坎坷,辛酸往事,張老談起都作為過眼煙雲,毫不掛懷。她語氣極平和地說:“我這一生中受過磨難不少,能活到現在的高壽,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心裏不擱事,也就是遇事不苦惱。試想人生一輩子哪能不碰上許多麻煩事,憂心事,甚至悲傷事。如果事事都往心上擱,自己不能設法化解,肯定要大傷身體。我好就好在遇上這些問題、矛盾,能解決就解決,實在解決不了,就把它放下,最後拋到九霄雲外。再說心裏不擱事,心靈就會平靜,精神自然清爽,肢體才會正常運轉,才能少生病或不生病。”張老這些金玉良言同我國古代的長壽詩說的“惜氣存精更養神,少思寡欲少勞心”,可謂完全合拍。這正是她能享如此高壽的主要秘訣之一。
起居有定時,飲食少而精
張老的起居飲食,可用下麵的話來作簡單概括:每日起居有定時,飲食營養有定量,勞逸結合很適當。作為市政府終生參事,因張老早已末上班,每月近兩千元工資由專人按時送來,家中請一保姆服侍。每日早晨6時左右起床,先在床上做按摩健身操半小時,接著盥洗、梳妝美容,然後服蜂蜜水一小杯。早餐簡單,一碗米粥加一個熟雞蛋,或是兩個小籠包子和一碗豆漿,或吃一小碗麻油麵條。餐後再喝半斤牛奶。休息片刻她就同親友擺談家常,或接待來訪客人。大約11 點多,她上床打個小盹。至12時起床進午餐,先喝大半杯紅葡萄酒,然後吃一小碗米飯。菜肴平時僅有一葷二素一個湯,多以蔬菜為主,很少肥雞大肉。遇有客人,再增加兩個葷菜。午餐畢,略微休息,就上床午睡一小時。午後2時至5時同附近的退休老人打小麻將娛樂。6時進晚餐,稍後看電視,國內、國際新聞必看。隨之也有一些電視劇至10時左右,吃點水果後用熱水洗腳,遂上床酣然入睡。對於飲食營養,她老人依據營養學並結合自己實踐經驗,以蔬菜為主,以葷菜為輔,絕少濃重肥膩大肉和辛辣火鍋之類。但也有少數例外。每年寒冬到來,為增加身體熱能及美容的需要,也適當燉豬蹄及肘子等來補充營養。總之,她認為一切飲食都是為了養身,隻要自己喜吃的就吃點,但不能貪多,過飽。這就是營養師告誡老人的飲食要“少而精”的道理,也是我國古人長壽詩“食惟半飽無兼味,酒至三分莫過頻”之意。照此長期堅持,就可獲得長壽。
生話竄情趣,藥物適可上
別看張老的起居飲食有些刻板,缺少變化,可她會想法增加生活情趣,活躍身心健康。比如每天午後2時至5時必約老年朋友打小麻將娛樂。你別瞧老壽星已年逾期頤,就認為她眼花耳聾腦不靈,其實她雙眼仍好,看書報、打牌都不戴眼鏡(去年至今年因患白內障做了兩次手術,視力由0.1恢複到了0.5)。耳的聽力稍差,挨近耳朵說話,也能聽清楚。特別是頭腦思路清晰,記憶力完好。現舉一小故事來佐證:去年端午節我在她家吃午飯,當舉杯飲紅葡萄酒時,她突然問我,你知道端午節為什麽要在自家屋門上掛菖蒲與艾草嗎?我說不知道。她竟興致勃勃地告訴這故事的來源:“相傳明代張獻忠剿四川,有天他見一老漢背上背一大娃兒,手中牽一小娃兒在路上行走,很覺奇怪。照理小娃兒才該背,大的應自己走,遂問這老漢是何原因?老漢說大的是我侄兒,小的是我親子。張獻忠不禁心中一怔:人間仍有好心人嗬!於是他告訴老漢說:五月初五他要開殺戒,希他在住屋門前掛上一些蒲草之類作為記號,就可免遭殺戮之災。所以後來人們過端午節就在屋門上掛些蒲艾等作為避邪之意。”張老話語清晰,滔滔不息,說畢親友們連連點頭稱道老人記憶力之強與思維表達之準。對於打小麻將娛樂,張老也有她獨特見解。她將之作為一種鍛煉頭腦思維功能和按摩雙手肌肉筋骨的方法,主要是精神上的玩樂。因而她反對一些老人為了賭錢輸贏而沉湎其中,熬夜,爭吵,甚至動武,因驟喜驟怒而引發腦溢血死亡,這就走上邪路去啦!張老這種見解不但切中我國目前一些老人打麻將的弊病,也提出一種娛樂的警示,值得老人們深思。對於藥物治病,老壽星也有她一套寶貴經驗:“藥物能治病,一定不迷信。”拿不少老人來說,六七十歲就和“藥罐子”結下不解之緣。她除偶爾感冒吃點藥外,一般很少與藥打交道,尤其是補藥之類。她的信條是“藥補不如食補”,平時的飲食營養安排合理,能維持身體機能的正常運轉就行了,如果盲目進行藥補,往往適得其反。她為我講述了一則趣事:幾年前有位摯友送她一隻肉鴿,囑其燉人參吃,可以大補中氣。誰知吃後心煩氣悶,全身火燥火燎,好多天都不舒服。從此,她再也不信這類補藥的好處了。她現在五髒、六腑的功能良好,運轉正常。隻是前幾年因夜間雷雨,起身關電視機電源開關,不慎跌傷臀部骨頭,醫治後至今走路不便。適巧筆者采訪老人那天,市醫院保健醫生來她家為其作例行檢查、按摩身體。她的血壓平穩,心律正常,呼吸道也無毛病。保健醫生都誇她是我國目前一位極少見的長壽康泰的高級知識分子,也可說是我國當年留法勤工儉學的高層領導人士中“碩果僅存”的人物了。
采訪張振華老壽星的養生之道,耽擱她不少時間。臨別前,見老人仍精神矍鑠,麵容紅潤,口齒清楚,健談不倦,並且思維敏捷,情感豐富。
轉載自
http://web.wenxuecity.com/BBSView.php?SubID=health&MsgID=166934。多謝
智慧人生 推薦的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