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金秋話柿子 (by 老爸)

(2008-10-26 15:54:09) 下一個

金秋話柿子 (by 老爸)

柿,是秋的使者。“山明水淨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樂遊原上,萬樹成海,霜葉勝花,晶果似霞。柿,以火一般的豐姿,傳遞著豐收的喜悅,注釋著金秋的意義。

我國是柿的故鄉,植柿曆史 3 千年,南北朝時開始大規模種植。日本,歐美的柿樹多源自我國,他們稱之為“中國的無花果”。

柿耐寒耐旱,適應性強,隻要年降雨量達 450 毫米,年均氣溫在 10 攝氏度以上均可種植。因此,它們遍布我國大部分地區。

柿樹 4—6 年即掛果, 15—100 年為盛果期,產果期高達 300 年。真可謂十年樹木,百年回報。

柿子營養豐富,甘甜如蜜。每百克鮮柿含蛋白質 0.7 克,脂肪 0.1 克,糖 11 克,還含鈣,磷,鐵等礦物質及多種維生素,能產生 48 千卡熱量。柿果還能製成柿餅,柿麵,柿幹等,耐儲藏,故有“木本糧食”之稱。

千百年來,中國大地戰亂,饑饉不斷,柿子不僅是一種美食,更是祖先留給後人的救命糧。朱元璋年輕時乞討無門,多次靠柿子度過難關。登基後,他敕封柿為“淩霜侯”,至今傳為佳話。

中醫認為,柿子味甘,澀,性寒,入心,肺,大腸經。有清熱去燥,潤肺化痰,軟堅,止渴生津,健脾,治痢,止血等功效,可以緩解便秘,痔瘡,高血壓等症。是慢性支氣管炎,動脈硬化,心髒病的天然保健品。柿葉可促進新陳代謝,降壓,鎮咳,減肥,預防食道癌。日本人酷愛喝柿葉茶,每年都從我國進口數十噸柿葉。

世界上有柿樹 1000 種,我國占 800 種,分為澀柿和甜柿 2 大類。甜柿不經種子傳播,由澀柿突變形成,長熟後自然脫澀;澀柿必須經人工脫澀方可食用。我國上市的大多是澀柿。

脫澀的方法有 2 類:

1, 以4% 的石灰水浸 3 天,削皮食之,幹脆如梨,名曰青柿。

2, 以100 斤柿與 3—5 斤蘋果,梨分層相間,置於密閉容器內, 3—5 天變軟脫澀,色味俱佳,為紅柿。

日前,紅柿脫澀普遍用 0.1% 乙烯利浸 3 分鍾, 3—10 天後脫澀,味道稍遜。

值得注意的是:市場上有的柿子顏色鮮豔,但不甜。這多半是生柿,用激素催熟而成。因為自然成熟的柿子是最甜的水果,含糖量高達 11% 。不甜,必假。食之有害。對所謂的早熟品種,尤其要小心。

禁忌:

柿子含有大量的丹寧【鞣酸】和果膠,與胃酸易形成結石,因此食柿子有 8 不宜:

1, 生柿不宜【丹寧含量:生柿為 25% ,熟柿為 1% 】

2, 空腹,疲勞不宜 ;

3, 高纖維素果蔬不宜,如紅薯,土豆。

4, 高蛋白食物不宜,如海鮮,鵝肉;

5, 高鈣,高酸不宜,如牛奶,鈣片,醋酸菜;

6, 糖尿病不宜;

7, 貧血者不宜;

8, 一次超過 200 克不宜。

柿子給我們留下了許多美好的記憶,同時,它也以鞣酸來阻止我們暴食。這似乎印證了一個簡單的道理:“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對美味不可過度享用。適度,就意味著和諧,快樂,長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歸去來兮: 底下是作為中醫研究生的妹妹自己寫的, 的確是風格大不一樣哈 :D   丫頭狡猾,打頭的故事還真能編。]

口舌生瘡用柿霜 (by 歸去來兮的妹妹)

15 歲那年,不知什麽原因,我總是口舌生瘡,非常痛苦。懂中醫的奶奶趕緊買來柿餅,把上麵的白色粉霜刮下來,幫我塗在瘡麵上,沒想過了幾天那些瘡麵就愈合了,真是神奇!我欣喜若狂地跑去找奶奶,打破沙鍋問到底地要知道其中的奧秘,奶奶就帶我去了書房,從書架上取下《本草綱目》,指著上麵的一行字給我看:"柿霜,清上焦心肺熱,生津止渴,化痰寧嗽,治咽喉口舌瘡痛。"原來古醫書上早有記載!自那以後,我就對中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奶奶的書房也成了我課餘閑暇的好去處。

那麽,柿霜為什麽具有清熱、潤燥、化痰的功效呢?原來古人認為柿霜是柿子的精華,而柿子能清熱生津,潤肺化痰。又怎麽就可以治療"咽喉口舌瘡痛"呢?這是因為中醫理論認為,口瘡和咽喉腫痛的原因都是由於火毒雍滯,當然其中還有虛火、實火之分,但總歸都是火盛,且有陰液損傷,所以用上清熱潤燥的柿霜就非常契合。

柿霜治療口舌生瘡,即口腔潰瘍,不僅可以像奶奶那樣塗在瘡麵上,還可以用開水或茶水衝服,每次 3-9 克,每日 3 次即可。

柿霜不隻出現在口腔咽喉疾患的治療中,它還可以和其他藥食組合,治療咳嗽、氣喘、便秘、痔瘡等症。例如,柿霜 10g ,黑木耳 10g ,開水泡製 15 分鍾,代茶飲,對於大便幹結、痔瘡出血療效很好。

需要提醒的是,畢竟柿霜是性涼之物,所以脾胃虛寒、痰濕內盛以及感受風寒的人們不宜食用。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