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你能這麽算嗎?
如果你堅持要這麽算,那你所有的支出也要按1:6的兌換率來計算。譬如說,你在這裏買一打正常大小的雞蛋是3澳元,平均每個雞蛋才25澳分(澳元隻有元、分計量單位,百進製。即100澳分=1澳元)。而核算成人民幣則為18元,平均起來1.5元一個。這個價格,對於上萬月薪收入的人來說,該不是問題,但對於同樣有3000月薪收入的普通工薪階層的人來說,這其間差距,該是很容易比較出來了吧?
而3000元月薪,對國內同樣三口之家來說,則是不可能算做低收入了。
25分的雞蛋,對於月薪3000澳元或者3000人民幣的人來說,都應該是很輕鬆的消費。
麥當勞、肯德基這些洋快餐,在國內的作用似乎不是在其“快”,而是在其“洋”味上。其高昂的價格,使得就餐者最初更樂於偏重享受他人的豔羨目光而並非漢堡的味道。隨著人們收入的增加,很多城市的洋快餐規模卻在呈不斷縮小趨勢——不是中國的老百姓不習慣其口味,而是一方麵說明了人們已在開始有意抵製垃圾食品,同時另外一方麵也切實說明花上百元高價吃頓華而不實的饃夾肉和炸土豆條不是咱老百姓的過日子習慣。
以麥當勞的甜筒冰淇淋為例,這裏一個脆皮甜筒,50分一個。而國內呢?沒有三元錢你能吃到嘴兒嗎?(貌似06年就調到3.5元一個了)
剛來澳大利亞的人,很多人都不習慣澳元與人民幣的高匯率,任何消費都還在換算成人民幣,樣樣東西都覺著貴。但倘若以當地收入計算,客觀地說,同國內相比,澳大利亞的物價還是偏低的。
但有人偏偏喜歡這樣計算,每當我見到有人這麽計算的時候,總要想到這樣一個問題:他們是處於無知,還是故意忽悠?
記得某名博其中有篇描寫的是澳洲打工仔六年賺千萬的發家史,裏麵屢屢使用澳幣和人民幣的兌換。如一套現值40萬澳元的花園洋房,相當於240萬人民幣;一套可供出租的公寓20萬,相當於人民幣120萬人民幣……文中後來的結語是:此打工仔與妻子在短短幾年內便擁有房產總值209萬澳元,合人民幣1200多萬。
另一篇描寫的是澳洲(實際上是澳大利亞——澳洲包括澳大利亞,但澳大利亞不能代表澳洲)一位泥水匠年收入60萬。而這60萬是這樣計算得出的:Peter一周能有2000-3000澳元的收入,年薪就有10萬澳元(相當於60多萬人民幣一年)。
最初見到這樣計算的時候,心裏霍然一凜:以博主的知識背景和當今顯赫成就,這樣的常識性錯誤該不是有意為之吧?但接下來的若幹篇文章,依舊使用如此計算方式,我才恍然:人家是老太太吃麻花——要的就是這個勁兒!
昨日又見到一位在博客上大“曬”自己在珠海的購物經曆:花了58元錢,買了一堆東西。以實物照片為證,之後大發感慨:這些東西,才值9澳元啊!
如此看來,富翁也是很容易當的,譬如說,拿2千人民幣去兌換秘魯幣,估計該是守著兩麻袋紙鈔享受富人的感覺了。(秘魯幣在國際上並不流通,10萬元秘魯幣約兌換1元人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