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妨清狂

曾是知青今未老,拏雲心事且論文
正文

黎烈南:《禹王治水》吟後之七

(2008-10-14 14:34:07) 下一個

    孳孳

【說書】治水禹王中土傳,西洋也曾出聖賢。劫波難了人長久,各樣文明共家園。

 

      萬年前從何處來,

      百代後向何處去?

      孳孳不已,生生不息。

 

      隔著山你望著我,

      隔著海我望著你,

      孳孳不已,生生不息。

 

      看不盡鬥轉星移,

      數不清王朝興替,

      孳孳不已,生生不息。

 

      幾回回神馳長天,

      一輩輩身貼大地,

      孳孳不已,生生不息。

 

    晨霧遮住遠處的硝煙,

    晨風送來嬰兒的嬌啼;

    晨露滋潤伸展的草葉,

    草葉擁抱初放的晨曦。

 

    生命、本就是奇蹟,

    尊嚴、在你我心裡。

    把和平、寫上長天,

    把摯愛、播向大地。

 

    啊,孳孳不已,

    啊,生生不息。

 

【簡註】

      孳孳”:《尚書益稷》:“帝曰:‘來,禹!汝亦昌言。’禹拜曰:‘都,帝!予何言?予思日孜孜。’”《史記夏本紀》:“帝舜謂禹曰:‘女亦昌言。’禹拜曰:‘於,予何言!予思日孳孳。’”

 

 

  “孜孜”篇是本歌詞極優美、極有回味之處。

 

  “孜孜”二字,是大禹在回答舜之問話時的一句最有名、也是最能代表中華民族之性格的語言。這二字,被作者提煉出來,點醒全篇,貫穿前後,實乃最精彩選擇。

 

  孜孜,就是生生不已、努力不倦之意。對於人類來說,有了孜孜,就有了希望。人最可怕的,是失去了進取心。中華民族,長期生存在風險層出的環境之中,但這一切,竟成為激勵其不斷奮鬥的源泉,其中之秘密就在“孜孜”二字之中。   

   

前三句歌詞,提出了一個深邃到難以回答的問題,而作者用簡潔語言回答之,化難為易,在自信中充滿風趣:

 

      萬年前從何處來,

      百代後向何處去?

      孳孳不已,生生不息。

 

華夏民族已有了值得驕傲的漫長曆史,那麽,這生生不已的神奇生命從何而來——這確實是一個謎團;百代之後複向何處走去——這也是今天的人們不能預知的問題;作者的回答,是那樣的幹脆而又令人信服:“孜孜不已,生生不息”!

 

孜孜,繁體字為“孳孳”,本是蕃衍生息之意,常引申為不斷努力。作者於此處所言“孜孜”,已經不限於華夏民族,而是要回答一個更根本的問題——生命的起源與走向。如前所說,中華民族靠著孜孜不倦精神,開辟了一處家園;而世界上一切民族,一切生命,又何嚐不是如此?不論生命在何種環境,以何種方式生存、進化,其本質,皆“孜孜”之結果也。請看,作者把一個民族領袖的自勵之言,擴展到整個生命的範圍;其答語,為不刊之論,其境界,籠罩了整個生命的世界。

 

確實,“孜孜”這一精神財富,並非華夏民族所獨具,正如作者於朗誦部分所雲:“劫波難了人長久,各樣文明共家園”。世界的各個頑強生存下來的民族,無不是經過在艱難困苦中孜孜奮鬥而獲得“人長久”的燦爛成就的。所不同者,乃“文明”為“各樣”而已。作者深情唱道:

 

      隔著山你望著我,

      隔著海我望著你,

      孳孳不已,生生不息。

 

雖然文明有各樣的不同,但彼此欽佩欣賞、彼此學習借鑒卻是可能的,應該的。所謂“隔著山你望著我,隔著海我望著你”,就是彼此欣賞、學習之意願的形象表達。令人遺憾的是,在曆史上,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之間,“你望著我”、“我望著你”之時,常常紛擾頻發、戰爭頻起——這樣一種“望”法,危害無窮;在今天,人類共家園、全麵協助的時代已經到來。“隔著山”兩句,雖然樸素簡約,卻也包含著繁複豐富的曆史內容,更寄托著作者對一種新型的和平友好之理想境界的期盼。如果我們理解了此一番用意,就不難得知“孜孜”,不但是一般意義上的奮鬥不息之意,亦包含了各個民族彼此學習、彼此借鑒的“孜孜”不倦之情。在某種意義上說,這種虛心學習的“孜孜”,難度更高,更需要艱苦卓絕的自我超越精神。須知,隻有在不斷與其他民族友好並借鑒長處,其“孜孜”的實踐才更具有生機活力,爆發出更大更亮的光輝。

 

      看不盡鬥轉星移,

      數不清王朝興替,

      孳孳不已,生生不息。

 

  此三句為警策之言,為之擊節可也。作者說道:君不見那偌大的星河了嗎?它們一時一刻也未曾留住自己的腳步,轉徙不已——此亦“孜孜”也;君不見那赫然一世的各朝各代了嗎——在它們的興亡盛衰中,人類保持住了自身的生機活力,無非是因為一時一刻也未曾丟掉“孜孜不已”的精神,“生生不息”的奮鬥。概而言之,在宇宙間的日月星辰也罷,在地球上生活的人類也好,他們能夠存在與發展,所依靠者,無它,“孜孜”而已。“孜孜”,這一大禹成功之最樸素簡潔的“二字訣”,在此處,已被作者擴大至廣至遠,儼然成為一種宇宙、人類之永恒的美麗與壯觀。

 

時光的流轉,能使人感傷,王朝的興替,也容易讓人歎息;但在這時光流逝與王朝興替中,有一種最令人崇敬的精神,那就是人類自身的不倦奮鬥與探索。這種孜孜不倦的精神,正可與時光比肩,可使王朝暗淡。一言以蔽之,人類的全部最高情趣與境界,便是這“孜孜”二字了!

 

      幾回回神馳長天,

      一輩輩身貼大地,

      孳孳不已,生生不息。

 

神馳長天,理想長在也;身貼大地,腳踏實地也。這兩句神采飛動的詩句,是人類“孜孜”努力、不斷取得成就的要點。不過,作者在此處所言,卻非一個家庭或團體,一個民族或聯盟,而是整個地球人類為凝聚為一個友愛集體的崇高目標。這種孜孜,將是人類曆史上的空前的壯觀,是人類向自身挑戰的偉大長征。

 

    晨霧遮住遠處的硝煙,

    晨風送來嬰兒的嬌啼;

    晨露滋潤伸展的草葉,

    草葉擁抱初放的晨曦。

 

人類的新長征,要求化解彼此經常會發生的矛盾衝突乃至戰爭,這是一個大課題,是人類前進的使命。作者用“晨霧遮住遠處的硝煙”一句詩行,畫出了人類的這一美好憧憬——人類彼此仇殺的戰場硝煙,向著遠方散去;而每天隨著旭日東升而出現的晨霧,令人遐想流連。那時將真正彌漫充滿人類共家園的牧歌氣氛。

 

作者祈禱我們各個國家民族的後代將彼此友好,隨著晨風的吹拂,眾多小小嬰兒誕生了。他們的純潔無染,將隨著父輩的友好,而保持下去;詩人將這種對世界大同的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情景並生,催人淚下。“嬌啼”二字,清脆響亮,深含喚醒良知之苦心,幾於雄雞唱曉之妙境。

 

  在這座人類的共同家園中,有經過了“晨露”“滋潤”的綠色草葉——這綠色草葉正是和平的象征;而綠草所擁抱的“晨曦”,更是對人類進步之期盼的象征——俗話說,一天之計在於晨。黎明既至,一切都有希望,一切皆可重新開始。在此美妙晨曦之籠罩下,人類超越自身,以“孜孜”之情達到精誠合作與親如一家之境界,雖屬不易,但也決不是遙不可及的幻想。本篇四行詩,以極大的熱誠,以極美的想象,展現人類美好前景,異彩紛呈;而“晨風”、“晨露”、“晨霧”、“晨曦”,愈添杳渺清新之致,置於古今名句之列,庶幾無愧色。

從上麵之景象生發,進一步抒發詩人熾熱的情懷:

 

    生命、本就是奇蹟,

    尊嚴、在你我心裡。

    把和平、寫上長天,

    把摯愛、播向大地。

 

  生命、尊嚴、和平、摯愛雲雲,皆為普世價值也。誰個不愛生命,不懂得尊嚴的重要性?但人類自誕生以來,總是伴隨戰火硝煙,無數生命正被人類自己所毀滅;而呼應上段“晨霧遮住遠處的硝煙”,“晨風送來嬰兒的嬌啼”,本段正是進一步強調生命、尊嚴的可貴。人與人相處,莫過於“和為貴”,莫過於散播愛的情意。而詩人上段所雲“晨露滋潤伸展的草葉,”與“草葉擁抱初放的晨曦”,乃以綠色草葉象征和平,熱望人類如同晨露滋潤草葉那般辛勤,如同晨曦灑向草葉那般持久,正也自然而然地引出“把和平、寫上長天,把摯愛、播向大地”這樣動人心弦的詩句。以上八句,寫景、抒情,一氣嗬成,而又照應嚴密,寫景,豁人眼目,抒情,沁人心脾;至此,全篇進入了最高潮。

 

從大禹治水的“孜孜”,到華夏民族團結奮鬥、相扶相助的“孜孜”,一直到全世界為生命與尊嚴,為和平與摯愛而努力的“孜孜”——歌詞在生命之長流奔騰不息、和平之熱焰光芒萬丈、摯愛之追求可歌可泣的詠歎中結束。那最後的一聲“啊,孜孜不已,生生不息”的入雲高唱,如洪鍾巨響,在長空中久久回蕩,成為了架在曆史時空中的、大禹與華夏後代精神連結的永恒橋梁!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