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妨清狂

曾是知青今未老,拏雲心事且論文
正文

黎烈南:過客《海外遊子吟》歌詞探微(其二)

(2008-01-17 14:41:26) 下一個

過客《海外遊子吟》歌詞探微(其二)

 

三、打工族

   

“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如果說,“追尋中國魂”中,作者還以凝重之語氣在表達對中國民族精神的追求的話,那麽,在本部分“打工族”中,轉以輕快的口吻,告訴讀者,這一中國魂就存在華人日常的“俗事”中。這種與“追尋中國魂”之凝重形成鮮明反差的明快風格,使得歌詞風貌變化多端,趣味橫生。讀者於此可領略莊嚴、幽默等不同情趣的同時,也感受作者內心世界的豐富性,筆法趣味的多樣靈活性。

請聽朗誦一段:

 

不用找,不用尋,有人的地方就有中國餐館,

有中餐館就有中國人。

做菜做衣做軟件,教書教舞教鋼琴。

各有各的夢想,各有各的艱辛。

 

   “不用找”、“不用尋”六字,輕鬆而堅定,舉重若拈輕。“有人的地方就有中國餐館”,“有中餐館就有中國人”,話語普通,而語淺思深。它承接“追尋中國魂”中“不改鄉音”的“餐館”之意緒,勾勒出華人視打工為家常便飯的輕鬆狀態,同時也道出了中國飲食文化“無孔不入”的特色;更深一層說,它實際道出了中國人之頑強的生命力。民以食為天,有了食物,就有了生存的可能,就有了發展的基本動力。這兩句話實在是意味深長地將中國餐館作為中華民族之文化的符號而使用的。作者把民族自信心表達得如此巧妙自然,而又足以令人心領神會。

以下的“做菜”、“教書”兩句,更是從日常工作的角度顯示中國文化的特色。“做”字凡三現,“教”字共三出。中國人崇尚“做”,為生存發展,從一點一滴做起,決不拒絕細事;中國人擅長“教”,宗旨是培養有理想、有教養(如“書”、“舞”、“鋼琴”)的人才。中國文化精神的這一重大特色,讓作者用打工族在異國土地之“做”……“教”……的形象表達出來,真有含而不露之妙。

巧筆在繼續:“各有各的夢想,各有各的艱辛”。這兩句,當然是如實介紹了北美華人打工族的現實狀況——他們每個人都滿懷夢想,麵對各種艱辛而努力不息;但實際還有那虛寫的一麵,那就是:中華民族不但是一個善做的民族,也是一個常懷“夢想”(理想)的民族。一個有著堅韌踏實作風而又具有遠大理想的民族,才是一個富有生命力的民族。你看,在《追尋中國魂》中,作者的思路是那樣奔放而宏大,而在本部分歌詞中又是這樣具體而細微,然而其謳歌中國魂的筆勢未嚐閃遁!

值得一提的是,“夢想”,對於人類來說,是一個任憑夢者遨遊的深邃天地。作者在這裏所用的“各有各的夢想”,實在描繪著一個深邃的遨遊世界,把華人之繽紛夢想稍稍透出,現出隱隱亮色。對華人來說,多掙錢養家,並能寄與國內親人改善生活之夢者有之;努力進取,爭取作自己理想的另一份工作者有之;而準備條件,待機會成熟時,為祖國、為民族,奉獻自己的微薄之力者亦有之,這後一類,錢學森、楊振寧等人就是其中翹楚,讚助《海外遊子吟》在國內演出的方李邦琴女士也同樣是榜樣(她發起了“美國北加州和平統一促進會”,多次向社會捐贈)。由於條件所限,這是華人繽紛之夢中最絢爛、最動人、最牽動人心者,也微露了作者自己的赤子心結。讀者能抓住其中之“各”字,便抓住了夢中之夢,勾住了魂中之魂。

以下是歌唱部分:

 

 

腳下是新土地,

打工是舊生涯。

昨天炒過老板,

今天被人打發。

 

新土地”,表明遭遇到了異質文化,生活在新規則之中。這對海外遊子是個考驗,在某種意義上說,也是對中國文化的一種考驗;“舊生涯”則透露出年複一年的單調乃至艱辛之感,也展示了不懼艱難的打工族之勇氣一麵。“昨天炒過老板,今天被人打發”,這種情形對於海外遊子來說,是個新課題。“被人打發”,當時在一己之國度,常常並不認為是光彩之事,然而在北美,則是在被打發之同時,亦可將老板“炒”掉,於是,就出現了一種很“對等”的競爭場麵。這種場麵,對於海外遊子來說,固然難免奔波勞頓之苦,但機遇也隨之而來——隻要提高自己的本領,就可立於不敗之地。這裏正是堅韌、勤勞、智慧的中國人最不用擔心的。

請看:

 

憑本事吃飯,

什麽都不怕。

就這麽瀟灑?

就這麽瀟灑!

   

哪怕股市見底,

精神決不會跨。

美夢還能重作,

工可不能不打。

 

退休的帳戶,

你也得查一查。

有多少剩下?

有多少剩下?

 

勤勞、堅韌的民族自然在長期辛勤勞作與磨練中獲得一身的“本事”,乃能最親切領悟“天道酬勤”這人世間的真理。正因如此,困難對於強者來說,引發的乃是一種近乎狂傲的進取精神:“就這麽瀟灑?就這麽瀟灑”!一問一答之間,有多少自信與驕傲!逆境引出的恰是一種泰山壓頂不彎腰的倔強,與重整旗鼓的頑強:“哪怕股市見底”,“美夢還能重作”——在最艱難中不氣餒,並續作美夢,這不正是中國人的性格標誌嗎?

   對“退休”“帳戶”之“查一查”,對打工族來說,乃生活之必須,因為退休費畢竟不多;而彼此連續兩次笑問“有多少剩下”,它令人想起魯迅筆下的“孔乙己”的自問:“多乎哉?不多也!”——由此感到海外遊子生活並不富裕的窘境,而另一方麵,也會心於在艱苦條件下還能調侃自己的民族,是何等達觀,何等地具有生命的活力!

幽默一番後,下麵筆調漸轉嚴肅:

 

打工為了生活,

生活就是掙紮。

掙紮需要勇氣,

勇氣咱不缺乏

   

在本部分歌詞中,作者用了“頂針格”,語言於幽默之中增加了幾分沉重。“打工為了生活”一句,道出了為了生存就要勞動的樸素真理;而“生活就是掙紮”,在情調上轉向沉鬱,則道出了打工生活的沉重與單調。試想,人之生存如果完全成了“掙紮”,這將是一種什麽滋味啊!而“掙紮需要勇氣”,則是再加強難度的一轉,寫出了為完成此“掙紮”,還要作好充分隨時鼓足勇氣的準備——而勇氣的獲得,並非易事,那春秋的曹劌不是也說過“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嗎?可見永遠保持勇氣是何等不易!就在這時,作者以一兩撥千斤之巧力,用“勇氣咱不缺乏”一句,便把中國人特有的堅韌,輕巧道出。這一句,實有截斷眾流之妙。

      以下是本部分結尾部分:

 

勇敢的人兒,

請說句實話:

你想不想家,

你想不想家?

 

這真是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一個收尾。它的妙處在於,揭示出忙碌華人的內心深層的一時一刻也未曾止息的鄉思波濤,把那豐富的情感層次展現在讀者麵前。二是,通過在困難麵前一直“勇敢”的人兒一想起家鄉就變得“不勇敢”的近乎脆弱的心理,把幾乎不能觸動、不能提及的鄉思,表現得入木三分,形象別致。“請說句實話”之“請”字,更有“哪壺不開提哪壺”之俏皮,它微妙揭示著一個生活真諦:最珍貴的東西,是不輕易掛在嘴邊,隻埋藏在內心深層的。因而一再請他人來談及珍藏在心中之情感,正是極盡撩撥之能事。這段再普通不過的四句問語,讀後令人浩歎。對於不能斷鄉思之情的人來說,一想家,就會情不能已;而另一方麵,也道出了“家鄉”乃是海外遊子堅韌不屈、勇敢向前的不竭源泉——“家鄉”,既是海外遊子的出生地,也是他們堅韌不屈之精神氣質形成的淵藪。

在全篇歌詞中,“打工族”部分刮起了一股狂傲之風,顯露了民族特有的幽默風格、達觀氣度。它令人想起在曾美國留學的聞一多所作《洗衣歌》——華人深受民族歧視的藝術記錄;“打工族”之一團火熱、爛漫與豁達精神,一洗那悲哀、恥辱氣息,以“勇敢”、“勇氣”與“本事”諸字眼,張揚著一往無前的勇氣。現在的海外遊子,深具“不用找”、“不用尋”的自信;做過“昨天炒過老板”的情事,發出“憑本事吃飯,什麽都不怕”的豪語;有著“哪怕股市見底,精神決不會跨的硬骨頭。總之,以“勇氣”為靈魂,以“本事”為後盾,作者把中國人的無難不能受、無事不能幹的偉大毅力與潛力,用輕快、幽默的語言表達出來,用調侃的語氣與嘯傲的風姿展示出來。這種精神,有時表現出直麵現實——“生活就是掙紮”;有時表現為爛漫想象——“美夢還能重作”;有時表現為舉重若輕——“勇氣咱不缺乏”;有時近乎狂傲不羈,——“就這麽瀟灑”!中國人的精神,在作者筆下,是這樣多彩多姿,靈動飛揚;尋常口語,一經巧用,便活靈活現,確有化腐朽為神奇之妙。

 

 

 

 

家鄉

 

朗誦

哪個遊子不思念家鄉?哪怕是落地生了根,

哪怕是嘴上說“不想”,

終有個中宵夢醒、明月當窗、酒入愁腸!

 

歌詞

要住多少年,才稱得上“家鄉”?

要吃多少苦,才算得了“曆盡風霜”?

要走多少路,才能說“水遠山長”?

 

要住多少年,才稱得上“家鄉”?

要吃多少苦,才算得了“曆盡風霜”?

要走多少路,才能夠說“水遠山長”?

 

 

夢中尋覓的,就是家鄉;

夢也難尋時,就是曆盡風霜;

回鄉的路,水遠山長。

 

     “家鄉”的動人奧秘之一,在於它那月夜的背景。對人來說,鄉思之最令人動情的時刻,莫過於明月當窗之際。而對中國人來說,尤其如此。所以才有了“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與“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蘇軾)的名句流轉不衰。

“打工族”部分所言,皆為白天之工作;“家鄉”部分,實為夜間心境,由此形成強烈對照,極見構思匠心。“勇敢的人兒”白天一團忙碌,一旦稍稍喘息,在月夜時分安靜下來時,那止不住的鄉思,便襲上心頭。所以在“家鄉”部分,用“中宵”、“明月”、“夢中尋覓”、“夢也難尋”之夢幻般的月夜之境,描繪出遊子之難耐鄉思,正是水到渠成之筆。

夜間之鄉思,夢中之尋覓,給本部分文意帶來了絕佳的藝術效果。

朗誦部分的“哪個遊子不思念家鄉”一句,承上部分“你想不想家”之問語,把“打工族”之忙碌、勇敢、瀟灑、奮鬥之生活之頁一一揭開,露出心底的思鄉情海,向讀者披露胸襟,與“雨中山穀”之風情遙相呼應,古老中國之常用意象、詞匯紛紛回歸於筆下,而複加癡情之問語與奇妙之應答,再一次將讀者之視線與思路引向藝術的新天地。

凡遊子皆思念家鄉——家鄉乃生命之搖籃也。新誕生的生命,畢竟在搖籃中,獲得了最幸福的感覺,認得了最辛勞而癡情的哺育者,體會了那終生最親切的安全感,從而認定了要將“寸草心”“報得三寸輝”的人生至情至理。家鄉是生命的根——雖然已是老生常談,然而對常在艱辛中的打工族來說,此刻感慨深切,無以複加。因此,“哪怕是落地生了根”之“根”,終究移不動這一更深更莽的鄉思之“根”。

這是兩種性質不同的根。一為軀體之安置,一為靈魂之寄托,怎麽可以同日而語?作者故意用“生了根”之“了斷性”的話語,來反襯鄉思之根深蒂固,可謂入木三分。

月夜之味道如何?請看——“中宵夢醒、明月當窗、酒入愁腸!”

好一個“中宵夢醒、明月當窗”!此八字之作用非同尋常。首先,那夢中苦苦尋覓而驀然間醒來時恍然失落光景,極真極切;其次,它通過這一夢醒時之懵懂恍然之狀,為以下夢囈般的思鄉之問語與答語,巧妙地烘托著藝術氛圍;當然,它的出現,亦為本部分的迷離倘恍之風格,奠定了基礎。

“中宵夢醒”之鄉思情境,在中國古詩詞中,多次出現,各有妙處,無須舉例;而那夢醒後恍然有所追尋而又恍然有所失落的情景,則古今一也。作者正是抓住了這尋覓複失落之瞬間恍惚景況,安排了精彩動人的三問三答。先看三問:

 

要住多少年,才稱得上“家鄉”?

要吃多少苦,才算得了“曆盡風霜”?

要走多少路,才能夠說“水遠山長”?

 

這三問,乍一看,竟不知如何回答!用年月,用裏程,用數字來算,確乎難有一個“標準答案”。這種全無標準答案的思鄉癡語,正是無理而妙,隻可意會,難以言傳了。

更讓讀者感到有些摸不到頭腦的是,下麵的三個答案,竟然所答非所問:

 

夢中尋覓的,就是家鄉;

夢也難尋時,就是曆盡風霜;

回鄉的路,水遠山長。

 

請看,“夢中尋覓的,就是家鄉”——此句所道,乃是“中宵夢”中的實際內容;“夢也難尋時,就是曆盡風霜”——此句所述,乃狀“中宵夢”中尋覓家鄉之艱難情形;“回鄉的路,水遠山長”——乃是“中宵夢醒”後的一聲喟歎。這三句自白,與“要住多少年”、“要吃多少苦”“要走多少路”之疑問,似竟無任何聯係了。由此可以悟出,“夢中尋覓”三句答語,乃是海外遊子日夜思念家鄉的實況;而“要住多少年”三問句,乃是在刻骨思鄉後,對鄉思這一情感的重新追問與反省。因而可以進一步悟出,三答語,在作者腦海中早已孕育成熟,立在前;三問語,乃對世間“習慣思維”的“反撥”,破在後。

此三答語,深摯奇警,發前人所未發,給人以深長回味與廣泛聯想的餘地,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了人類某種精神狀況的象征。以筆者一己聯想之所得,私自以為不妨把家鄉聯想為精神家園。如此,則此三句抒情,竟可以視為尋求人生意義的表達了!人類自誕生以後,就孜孜不倦地尋求其精神家園,雖民族、國家、個人各有不同信仰與答案,而追求、尋覓之本質則一也;然而此尋覓之路“曆盡風霜”而終於難以有圓滿的尋求結果,實在因為人生之意義不會有終極的標準答案也;因而精神探索之茫茫曆程,如同“水”之“遠”,“山”之“長”,無有窮盡也。宋代大詞人晏殊曾以“日暮鄉書何由達,水遠山長處處同”來形容家鄉的遙不可及,本歌詞所借以提升者,正乃大晏此種境界。本段歌詞以“家鄉”為題,正見家鄉為心中最寶貴者。對最寶貴之人與物,人才會有“一日不見,如隔三秋”與“咫尺天涯”之感。王國維曾經讚揚宋詞中三種人生作大學問與大事業之三種境界:“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裏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釋諸詞,恐為晏歐諸公所不許也。”。細細想來,晏殊等宋人所言者,不過愛情而已,王國維將彼相思之語比喻為作學問與做事業,豈不是因為愛情之深摯,動人心扉,從而易引起王國維之深廣聯想之故?本歌詞之此三答語,雖不能勉強來與宋名家相比,而其深情與癡語,引起讀者聯想之本質,則無二致也。

細心的讀者會發現,筆者在解說時,漏掉了一句“酒入愁腸”。對這句話,筆者留在結尾評說,是想強調一下,作為海外遊子之一,作者還有他一份個人的獨特情懷。而這一份個人情懷,就隱藏在“中宵夢醒、明月當窗、酒入愁腸”之中。

這種詩中之詩,詞中之詞,來源於宋代大政治家範仲淹之一首《蘇幕遮(懷舊)》: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請看那黑體字中所顯示的,不正是“中宵夢醒、明月當窗、酒入愁腸”的那種境界嗎?範仲淹是北宋人的一麵旗幟。隻有象他那樣胸襟與抱負的人,才能說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那樣的大氣而震撼國人的言語來;但如此大賢,偏偏遇到了一個和他開玩笑的時代。他可做到“先憂”,卻永遠作不到“後樂”,那悲哀之緒,就往往借助小詞來宣泄出來。對於範仲淹這樣胸懷大誌之人來說,其“鄉魂”,乃包含著壯誌難酬的一份悲情,因此,“好夢”之後,高樓眺遠之餘,竟至“酒入愁腸”,潸然淚下。如果能理解範仲淹這一份複雜抑鬱情思,便可以窺見本文作者直接借用範公之語的深沉用意。

在前麵分析中,筆者就曾經指出,作者之《海外遊子吟》,有對宏大的群體行為、情感的描寫,也插有作者對一己之幽緒的透露與抒發。如“辜負一春芳草綠,銷魂電腦對孤燈”,“各有各的夢想,各有各的艱辛”,以及本部分的“酒入愁腸”,便是。這樣的句子,既包括了海外遊子集體的感受,也打下了鮮明的個印記。這種寫法,是將宏觀的全局與細膩的內心世界水乳交融於一起,形成了獨特的寫作風格。這種將個體與整體交融為一體的寫法,有著時代與作者特殊的生活背景,交織著較為複雜的心靈感受,並顯示著作者獨特的個性特點。可以說,在個性與共性巧妙地融為一體方麵,本歌詞作了有意的嚐試。

 

五、我們彼此守望

 

朗誦山長水遠,遮不住慈母的望眼;茫茫大海,隔不斷遊子的眷戀。洋裝換卻我的身上衣,寸心難忘你的手中線!

 歌詞

隔著太平洋,我彼此守望。

止不住我的思念,不完你的桑。

忘不了你的憧憬,我的衷

隔著太平洋,我彼此守望。

    本部分是全篇數字上最短的,而在情感上,卻是走向亢奮、掀起高潮的新起點。

在“家鄉”之部分,作者用“回鄉的路,水遠山長”之浩歎,結束全文,給人極遙極遠、不可窮盡之感;而在“我們彼此守望”部分中,轉以“山長水遠,遮不住慈母的望眼;茫茫大海,隔不斷遊子的眷戀”之呼喚,向這一“水遠山長”的極限發出了挑戰。

作者相信,在人世間,最有力量、最有底氣,向茫茫山水之遠程發起挑戰的,就是這永遠不會休歇的“母子”人間至情了。山長,慈母的望眼更長;海深,遊子的眷戀更深。“遮不住”,“隔不斷”,表明情感“長度”超越山水,超越時空。作者用如椽之筆,再一次把“案”翻了過來。我們又一次領略了作者那“翻雲覆雨”的本領——不,這次是“翻江倒海”。正是這一空際轉身,使得歌詞至此如錢塘江怒潮西向翻滾,竟讓那東去的江水被挽住不前。

這種竟如不可阻擋的錢塘江怒潮般的情感力量來自哪裏?不用說,來自那最樸實、最牽動遊子心靈的慈母的“手中線”。中國古詩人孟郊的“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行,意恐遲遲歸”之詩句,哪個中國人吟來不動容?而在本部分歌詞中,這一“手中線”已經成為海外遊子之超越時空的綿綿情感長線的磁力巨大的牽引,作者把“手中線”作為朗誦與歌詞部分之間的過渡,自然通向了風起雲湧的情感高潮。

隔著太平洋,我們彼此守望。”短短十一個平凡字句,重複訴說,可見是一篇之主腦。守望,正是親人之間惦念、期盼之最妥帖的字眼。親人之間,必定要守護到底的;而親人之間,是最懷美好期盼的。而“隔著太平洋”,則不但是從地理方位上寫出親人兩相翹首遙望之態,而且也巧借“太平”二字,生出豐富情思,揭示中華文化之精髓,把作者守望“民族魂”的心態暗中托出。

守望之際,海外遊子浮想聯翩者何?作者用了“止不住我的思念,說不完你的滄桑。忘不了你的憧憬,訴不盡我的衷腸”四句,已把最欲訴說的滿腔話語,和盤托出,而母子之間的那種心心相印之情狀,如在目前,真遊子癡情之筆也。

對兒女而言,思念母親,當然是“止不住”;何況是那“說不完”的曆盡“滄桑”的母親!“滄桑”二字,正乃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無數悲歡離合之情事的高度概括,讀之令人哽咽。而讓人讀罷哽咽泣涕者,還在那“我的”與“你的”之間的殷殷呼喚。“我的”、“你的”之間,能產生巨大的感染力,皆源於母親與兒女之間那種心照不宣的天然情感紐帶——母親的滄桑,必引起兒女的無窮思念,而對兒女的思念,又何嚐不觸及母親那愴然滄桑之感!讀者注意到,“你的”,“我的”,重複叨念,而其中情感之內容,卻還是有沉鬱與高亢之別的。前兩句之“我的”、“你的”,實在於回首過去,因而讀罷讓人有不勝唏噓之慨;後兩句之“我的”、“你的”,則在於祖國母親與遊子之間在心靈上的更深刻的契合與高揚。這種契合之奧秘就在那“憧憬”與“衷腸”之間的映照之中。

“憧憬”二字,是本部分歌詞中最能引起莊嚴、神聖感覺的所在。它告訴讀者,中華海外遊子的母親,她不但有一般母親的慈愛,還有一種崇高的人格魅力,偉大的人生憧憬!從出生後就受到這種憧憬之熏染的海外遊子,在深深懷念母親時,當然不會忘記她的一份最重要的人生憧憬之囑托。不言而喻,這就是中國自古以來所不斷重複的人類“大同”之境界與那“和為貴”的思想傳統——“太平洋”三字將此意囊括殆盡。這種境界與憧憬,在中華民族已經曆了無數滄桑後,在國人心中愈趨篤實而燦爛;而從中國渡過太平洋來到北美大地的遊子們,在思鄉之同時,亦愈親切感受到母親多年之憧憬,已不是那遙不可及的幻想。也正是心中牢記母親的這一最重要的憧憬與囑托,海外遊子已不感到孤單,他們要以“衷腸”與母親共同守望這人生最美好的理想境界。由此可知,在“隔著太平洋,我們彼此守望”之極簡單、極樸實的話語中,不僅有對兒女對母親之健康的祝福,有母親對兒女前景的期盼,更有對太平洋兩岸之國家、民族的友誼的祝願,包含著對世界、對人類之太平、和諧的憧憬。“太平洋”三字,在這裏代表了太多的情思;而寬廣的奔湧的太平洋,亦竟是作者那寬廣襟懷與澎湃心潮的寫照了。

在本文之分析“追尋中國魂”部分,筆者曾經指出,作為世界上最少侵略性的、與鄰為善的中華民族,其每一步的腳印,都向著和平的、與人為善的道路前行;曆史曾經也必將繼續證明這一點。在即將結束他的歌詞之際,作者發出“隔著太平洋,我們彼此守望”的和平之音,其思緒,已經著眼於世界全局,人類前景,把濃鬱的鄉情,與誠摯的人類之愛,凝聚在含蓄優美的畫麵與明確堅定的聲音中。其中有熱切的盼望,亦雜深刻的憂患;在盼望與憂患的激發之下,詩人再一次掀起思緒的浪潮,而“我心悠悠”之部分的出場,就成為不可避免了。

很有意思的是,本部分歌詞共有四行,從整體上看,很象是一個穩固的正方體;這種“畫麵”安排,似乎也反映著作者小心翼翼守護、盼望的特殊心緒。

朗誦:不用找,不用尋,有人的地方就有中國餐館,

有中餐館就有中國人。

做菜做衣做軟件,教書教舞教鋼琴。

各有各的夢想,各有各的艱辛。

 

歌詞

 

腳下是新土地,

打工是舊生涯。

昨天炒過老板,

今天被人打發。

 

憑本事吃飯,

什麽都不怕。

就這麽瀟灑?

就這麽瀟灑!

   

哪怕股市見底,

精神決不會跨。

美夢還能重作,

工可不能不打。

 

退休的帳戶,

你也得查一查。

有多少剩下?

有多少剩下?

 

打工為了生活,

生活就是掙紮。

掙紮需要勇氣,

勇氣咱不缺乏

 

勇敢的人兒,

請說句實話:

你想不想家,

你想不想家?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