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妨清狂

曾是知青今未老,拏雲心事且論文
正文

阿鏜:《海外遊子吟》創作與首演記

(2008-01-17 14:27:24) 下一個

《海外遊子吟》創作與首演記

阿鏜

            20061014日,在矽穀(San Jose)加州劇院(California Theater),由丁國勛先生指揮清羽、海盟兩個合唱團共一百位團員,首演了《海外遊子吟》大合唱。這是筆者生平多場個人作品音樂會中,特別感人的一場。唱的人,有多個片段是含著眼淚唱; 聽的人,有不少人含著淚水聽。不久前,一出手就捐了三百萬美元給加州大學的方李邦琴女士,欣然應邀,擔任《海吟》演出主持人。當她在台上說到海外華人在美國奮鬥的辛酸與成功時,身傍的內子馬玉華,已是滿眼淚花。

            如此特別的一部作品,如此特別的一場演出,豈能無記? 遂忙中提筆。

一、網上識過客

            《海吟》的創作,純屬偶然。甚至可以說,是上天的旨意。

            怎麼說呢? 沒有詞就沒有曲。就從如何認識詞作者過客兄說起吧。

            兩年前,鮑元愷教授向我推薦「愛樂人走四方」網站。不久後,我成為內中「愛樂人隨筆」BBS論壇常客。

            一次,讀到署名「過客」的帖子。內中引述王國維「人間詞話」中數語。筆者頓生「他鄉遇故人」之感,居然一反常態,在不知對方是老是少,是男是女,是土是洋的情形下,主動提出:「交個朋友,如何?

            如是,阿鏜與過客,成了網上朋友。來往多了,才知道他原來是耶魯大學數學博士,現在是矽穀某電腦公司工程師。很久之前,曾當過「反革命」,在內蒙古農、牧多年; 也曾在北大讀過、教過書。文學與音樂,是業餘愛好。

二、主動問歌詞

            去年(2005)三月,失散了近四十年的老同學陳玉顏與她的先生張仁本(愚仁)兄,來台南寒舍小住。七月,我趁返紐約探親之便,去三藩市回訪愚仁兄嫂,順便拜會尚未見過麵的過客兄與張雷(雨田)兄。

            某天中午,張雷兄請吃飯。閒聊之中,我問過客:「你的中文這麼好,有沒有寫過歌詞?」這隨口一問,讓過客兄把他從未示人的一組歌詞,陸陸續續,傳到台灣給我拜讀。

            一讀之下,驚為天人。遂主動提出,要為他這組歌詞譜曲。

            相識是偶然,一問是偶然,有錢的活不肯接卻當義工譜曲,也是偶然。以過客兄為人的超低調,如不是阿鏜主動問起,大概他會把這些歌詞一直藏在心底。

三、譜曲遇困境

            《海吟》共七曲,六曲都譜得很順利,唯獨第二曲「追尋中國魂」,遇到困境。

            請看歌詞:

 

            我苦苦追尋,

追尋你的腳印。

 

鐵路邊,你留下腳印,

            東西一線沉沉。

 

            天使島,你留下腳印,

            血痕摻著淚痕。

 

            餐館裡,你的腳印

            是唐山客不改的鄉音。

 

            校園裡,你的腳印

            是留學生張揚的青春。

 

            我端詳那腳印,

            猜不透你的堅韌。

 

            我凝視那腳印,

            讀不懂你的深沉。

 

            我在美洲大地上追尋,

            追尋中國魂。

           

            詩,無疑是好詩,可是不好譜曲。因為它是兩句八段,不合一般歌詞是四或八句,兩段或多段之「常規」。

            多個方案均告失敗之後,我不得不向過客求救:「能不能重寫一首? 我實在譜不出來。」

            過客兄勉為其難,以古詞的形式,另寫了一首。我一看,形式沒問題,可是意境比不上原作。怎麼辦? 總不能為了形式而犧牲內容。看來,要尋求一種前所未有的音樂形式,去適應如此獨特的歌詞。

            主意一定,輪到我去苦苦追尋: 追尋適合這歌詞的新形式。

            走頭無路之際,往往就是新路的開始。一天,突然來了靈感: 用一句獨唱,一句合唱的方式,把詞曲切割成四段。 第一段曲是第1段詞; 第二段曲是第2-5段詞; 第三段曲是第6-7段詞; 第四段曲是第8段詞。如此一來,「起承轉合」的架構就出來了。其中第四段曲,又再細分為「慢-快-慢」三小段。這樣「橫」的安排,全曲有如蘇州園林般,有多重曲折,既出人意表,又在情理之中。

            此曲開了獨唱與合唱相互呼應、結合,而不是彼此分開的先例之後,後麵幾曲沿用此一「招式」,也就順理成章。原先的困境,反而成為催化劑,讓整部作品別具特色。

四、各自拚老命

            去年底,向過客兄交稿後,我們就隔著太平洋,各自拚老命。

            過客嫂張寧遠女士,義不容辭地擔任了最關鍵,最辛苦的角色──製作人。這個角色是幹什麼的? 組織合唱團、決定指揮與獨唱人選、募款、決定演出日期與地點、與媒體打交道,等等。每一件工作,都難如登天,且不能出絲毫差錯。

            一般人以為寫作需要才能,甚至需要天才。可是我覺得,製作人才真的需要天才。剛好,寧遠大姐就是這種天才。遇到了,那是上一輩子修來的福。

            過客兄嫂所作的諸多決定之中,請丁國勛先生擔任指揮,由清羽和海盟兩個合唱團共同演出,是最有智慧的決定之一。

            有了這個決定,才有可能讓一群業餘合唱愛好者,克服萬難,唱出、唱好那樣高難度的全新作品。

            至於宣傳、募款等,那更是比排練還要困難得多,非拚老命不可之事。

            希望過客兄一反超低調常態,把這部份故事記錄下來,以補本文之不足。

 

            同時期,筆者也在拚老命。拚什麼呢?學習如何訓練合唱團,如何靠手而不靠口來指揮排練等。非常幸運,直接間接,拜到幾位頂尖級老師: 楊鴻年先生教會我如何訓練合唱團的發聲; Earl Rivers先生(辛辛那提大學音樂院合唱研究所主任)糾正了我一些指揮時的不良習慣; 嚴良堃先生為我示範如何「用手說話」,「用手唱歌」──那將成為我心中的終生典範; 陳國權先生麵授我合唱指揮最入門基本功,並在教學DVD中,公開他的指揮秘密,讓我得以在短時間內功力大進。因為有這拚老命之成果,才得以在演出前夕,助丁國勛兄半臂之力,把整部合唱的詮釋水準,提升了半級。

五、感動方太太

            要辦一場像樣的首演,肯定要花不少錢。

            開始時,沒有任何捐款。過客兄嫂事後向我透露,他們曾有過自己「扛下來」的心理準備。

            轉折點,是方李邦琴女士和池洪湖先生的介入。

            池洪湖先生在看過歌詞並聽取海盟團長林艷雲的介紹後,率先捐款。

            今年六月中,過客嫂在電話中告訴我,最近有位三藩市僑領方女士來聽排練,聽到第二曲就開始流眼淚,一直流到最後一首。聽完排練,馬上捐了一萬美元。從此,演出募款就順風順水。

            我不知道其細節及前因後果,隻知道在電視訪談與首演現場,方女士談《海吟》,就像媽媽談孩子般如數家珍般,一出口就能大段大段地背誦《海吟》的歌詞。

            事後,過客兄曾公開講了一個讓他「覺得很沒有麵子」,卻讓阿鏜覺得大有麵子的真實故事:

            那天聽完排練,送方女士回家的路上,方女士對過客兄說:「真奇怪,我事前讀了兩遍歌詞,並沒有什麼特別感覺。但一聽到唱,就忍不住掉眼淚。」

            方女士無意之中,講出了一個道理: 音樂,讓歌詞長出翅膀。

六、媒體幫大忙

            早在六月中,寧遠大姐就給我寄來厚厚一大疊剪報影印,全是《海吟》首演的消息。其中,有世界日報、星島日報、國際日報、明報、僑報的大篇幅記者報導,還有過客親自執筆寫,刊登於531日僑報的長文「阿鏜與合唱組曲《海外遊子吟》」等。

            1010日晚,我與內子剛下飛機,世界日報資深記者劉開平先生,就在接機大廳作採訪。第二天,該報「美西新聞」頭版就以「阿鏜攜海外遊子吟抵灣區」為題,連帶照片,刊出專訪。

            10 11日中午,過客兄嫂主持正式記者招待會。第二天,灣區四大報全有大篇幅深入專題報導。其中世界與星島二報,是報導、照片加專訪,版麵超過半張報紙。

            當地華人最有影響力的電視26台,星島中文電台,也全力配合,作了多次專題報導。行色匆匆之中,筆者上了兩次星島電台作訪談,並觀賞了26台名主持人施正曦訪問過客、丁國勛、方李邦琴女士的錄影專輯。

            寧遠大姐告訴我,世界日報為《海吟》登了六次大篇幅廣告,全部免費。

            回到台灣後,我收到朋友傳來當地報紙圖文並茂的演出後報導。

            一場合唱演出,得到媒體這樣多,這樣大幫忙,有可能創下金氏記錄。

七、排練場花絮

            前麵近一年的排練,一定有很多趣事、感人事。可惜筆者不在場,無法報導。我在場的,隻有12晚的合唱排練,13日午與指揮、伴奏的單獨排練,13日晚合唱與獨唱的排練。

            各有花絮。各錄一則:

            合唱排練是「老丁大量,阿鏜放肆」。本來,為了不造成指揮與團員的困擾,我已正式表示,不介入任何音樂處理方麵事情。可是那天聽完某曲排練後,丁指揮問有何建議時,我一時失控,問他:「能不能給我兩分鐘,我試用另一種速度與音色,把某句唱一次?」他說「好」。我便動起手來,直接指揮團員唱此句。連唱三次之後,終於唱出了應有的效果。這時,丁指揮滿臉笑容,說我幫他解決了一大難題,並請我繼續「出手」。我見犯忌而居然不招忌,就放下顧忌,放肆動起手來。隻見丁指揮時而微笑,時而苦思,時而比手勢。到排練結束時,所有人都滿臉歡喜,我心亦如大石落地。

            伴奏排練是「墨分五色」。擔任伴奏的Jenny林,是指揮丁國勛先生的夫人,台灣師大音樂係畢業,基本功夫十分紮實,且極其負責任,每一曲都事先練得很熟。有米有菜好做飯。我的工作隻是調整一下某些地方的音色。說起音色,鋼琴有如水墨畫,最單調,可是也最豐富。我真正領略到「音色變化」這四個字,是在反複聆聽鋼琴大師霍洛維茨的演奏之後。把這份心得與Jenny分享,她馬上就能領會並做到。國勛兄在傍,像神奇海棉一樣,迅速吸收,迅速改變。我們把全部曲目走過一遍,僅花了一小時。

            合唱與獨唱排練,是「歌詞至上」。負責領唱第二曲「追尋中國魂」的黨偉光兄,音色漂亮,模仿力強,單純可愛。麵對一首新歌,他一時沒有把握住某些分寸。也許是我當時求好心切,用語粗魯,又以老賣老,他不好反抗,便說:「你是作曲家,當然應該有自己的想法和要求,可是…」。假如當時有足夠時間,我會很樂於與他慢慢討論,甚至爭論一番。但其時實在不容許這樣做,隻能狐假虎威,借勢壓人:「唱奏者和作曲者,都不是最大,都隻是僕人──歌詞的僕人。我的曲,如不能表達好歌詞,必須改; 你的唱,如不能表達好歌詞,也必須改。」第二天演出,雖然偉光兄的唱尚未達到完美,但已有很大改進。感謝他的包容與合作!

八、矽穀樂聲揚

            音樂會全場爆滿。上半場是「龍的傳人」等曲目。下半場是完整的《海外遊子吟》。

            擔任下半場主持人的方李邦琴女士,先用深情、感性口吻,略述北美華僑奮鬥史與今晚音樂會之意義。然後,由一群小朋友朗誦孟郊的《遊子吟》詩,帶出全長四十多分鐘的《海吟》全曲。

            過客兄親自擔任朗誦。他的朗誦完全是專業水平。

            為了讓觀眾了解歌詞,主辦者特別安排在舞台正中上方,用投影機同步打出歌詞。這樣做,大大增強了作品、演員、聽眾之間的交流與共鳴,增強了作品的感染力。

            非常遺憾,筆者無能力用文字再現當時氣氛。勉強表達,隻想出這樣四句話:「情深動人,聲美醉人,三位(作品、唱奏者、聽眾)一體,渾如一人。」幸好,有專業製作公司錄影。等DVD製作出來後,各位可隨時光臨現場,聆賞「原樂」。

            全曲唱完後,沒有觀眾離場。丁指揮於是帶領合唱團,把「相逢在新大陸」最後的賦格風樂段,又唱一遍。

            我在毫無準備的情形下,被拉上台講幾句話。記得當時如是說: 「能把海外華僑的心聲寫成歌,唱出來,是作曲者很大幸運。一部新作品,有這樣高水準的製作與演出,更是作曲者的最大幸運。感謝你們!

九、最愛那一首

            15日中午,過客兄嫂請飲茶,兩個合唱團的主要幹部和陪我全程的愚仁兄嫂都到了。

            半飽後,我忽發奇想,問身傍的丁國勛兄:「如果《海吟》隻能留下一曲,你會選那一首?

            他想了一下,說:「很難取捨。」他反問我:「你呢?

            我說:「我也不知道。就算知道,也不能說。」

            他說:「我知道你最喜歡那一首。媽媽總是最疼生、養、教得最辛苦那個孩子。對不對?

            我實在無法回答他的問題,便請他幫我做民意調查,看在場的十幾位團友,這一票怎麼投。

            結果如下:

            第一曲「雨中山穀」 4

            第二曲「追尋中國魂」 2

    第四曲「家鄉」     2

            第五曲「我們彼此守望」 3

            第六曲「我心悠悠」  2

            第七曲「相逢在新大陸」 3

            過客兄說,演出完後,有兩位音樂非常內行的朋友,都告訴他,最欣賞第一曲「雨中山穀」。

            我問:「論感情的濃烈度與內容深度,《雨》曲都排不上名次,卻得到最多票,此事作何解釋?

            過客兄說:「我猜想,第一是此曲風格唯美,內容淡而超然; 第二是它同曲異詞,反複唱了三次,讓人印象最深。」

            此事無結論,但很有趣。說不定內中隱藏了某些藝術創作與評論規律。

十、節目單得失

            《海吟》演出節目單,設計得很漂亮。封麵「海外遊子吟」幾個隸書大字,出自愚仁兄之手。標題之下,左麵是金門橋,右上是萬裏長城,右下是兩個合唱團當年合唱《黃河》時的演出照。構圖穩當,寓意深長。

            節目單內容有一完全違反常規常理之處: 隻有作曲者的照片與介紹,詞作者卻既無照片也沒有一個字介紹。這自然又過客兄超低調行事之結果。我向他「抗議」,他顧左右而言他。據說當時負責節目單的團員亦認為不妥,並代他寫了介紹,結果仍為過客兄婉拒,那理由是“歌詞印了兩頁,我佔的篇幅夠多了”。

            回想起五年前,歌劇《西施》首演,因為有名有利有氣可爭,結果,讓我失去多年好友,內心受傷不輕。

            這次《海吟》首演,每個人都是出錢出力,逃名無利,讓我多了不少朋友,心靈得到很大撫慰與滿足。

            過客兄嫂計劃明年把《海吟》帶到北大、廣州、杭州等地演出。

            願此計劃能順利實現!

                                                                                                                                                                                                2006/10/22於台南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