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雅圖中文書友會

大西雅圖地區喜愛中國文化的朋友們的網上家園。我們每逢雙月的第一個周六上午10-12時有中文書討論,在Seattle Central Library四樓, 五號房間,歡迎參加!
正文

春風得意的孟郊 向東

(2008-05-02 10:20:05) 下一個
        中國的科舉製度源於漢朝,始於隋朝,確立於唐朝,完備於宋朝,興盛於明、清兩朝,廢除於清朝末年。根據史書記載,從隋朝大業元年(605)的進士科算起,到光緒三十一年(1905)正式廢除,科舉製度整整綿延存在了1300周年。 

        與漢代的察舉、征辟製和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製相比,科舉製度最主要的進步在於秉承“自由報名、公開考試、平等競爭、擇優取仕”的原則,使得從政、做官、管理社會的權力不再隻局限於世襲的貴族家庭,而是提供了一個公平競爭的機會和條件,使得廣大中小地主和平民百姓能夠進入仕途、登上政治舞台。從這個意義上說,科舉製度是中國曆史上、也是世界曆史上具有開創性和平等性的官吏、人才選拔製度。

  孟郊(751-814),字東野,原籍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唐代詩人。他最著名的一首詩是《遊子吟》:“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這首詩情真意切、感人肺腑,沒有華麗的詞句和深奧的典故,卻把母子依依惜別之情刻畫得格外傳神。但這首詩裏沒有交代清楚的是,他到底是幹什麽去了,讓母親如此地牽掛?

  孟郊到唐時的都城長安趕考去了!

  很不幸的是,學識淵博、富於才華的孟郊,卻兩次應試下第,一次是在貞元八年,他42歲時;另一次是在貞元十年,他44歲時。他曾經作詩為記,《落第》:“曉月難為光,愁人難為腸。誰言春物榮,獨見葉上霜。雕鶚失勢病,鷦鷯假翼翔。棄置複棄置,情如刀劍傷。”;《再下第》:“一夕九起嗟,夢短不到家。兩度長安陌,空將淚見花。”

  這兩首落第詩,寫得傷感之極。試想從花團錦簇的江南水鄉,不辭辛苦,千裏迢迢來到八水環繞的都城長安,迎來的卻是滿心的悲傷和愁苦,回顧幾十年的寒窗苦讀、臨別時母親殷殷期待的目光,有何心情賞花、觀景,又有何麵目立足於人世間呢?

  但是, 兩度悲傷的孟郊,終究迎來了一度的歡喜。貞元十二年,他46歲的時候,第三次應試進士及第。由他當時寫的《登科後》一詩,可以想見其當時是何等喜悅、何等歡暢:“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這就是春風得意這個成語的由來。

        孟郊等及第的進士們在拜謝了座主 (考官)、參謁過宰相等禮儀之後,通常要進行以下三項慶祝活動:“曲江賜宴”、“杏林宴飲”和“雁塔題名”。

        唐時的曲江園又被稱為曲江池,是西安城的東南有一座著名的園林遺址,秦漢時代,它屬於皇家獵苑-上林苑,秦朝時叫宜春苑,漢代時稱樂遊原,到了隋代改叫芙蓉園。曲江宴活動本是朝廷為落第仕子舉行的宴會,後來演變成為新科進士和仕子們的詩會。“曲江賜宴”時往往是群賢畢至、才俊匯集,眾多詩人吟詩作對;教坊樂隊彈奏演唱,盛況空前。據《唐摭言》記載:“曲江之宴,行市羅列,長安幾於半空,公卿家率以其日揀選東床,車馬填塞,莫可殫述”。皇帝本人也會“禦紫雲樓,垂簾觀焉”。

  杏花園位於曲江西岸、朱雀街東、靠近城南的通善坊,北臨慈恩寺。這裏廣植杏林,春來一片粉白,是長安著名遊覽地。與“曲江賜宴”的官方性質不同,“杏林宴飲”更多的是新科進士自己舉行的聯誼性、娛樂性的宴會,座主也會被邀參加,帶有謝師的含義。重要的是要推選新科進士中最年少英俊的人充當探花使、探花郎,騎上高頭駿馬,遍訪長安城的大小名園,采摘早春的鮮花,這就是孟郊詩中所描繪的:“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曲江賜宴”、“杏林宴飲”之後,唐代的新科進士們還要乘著酒興到“雁塔題名”,留作紀念。這裏的雁塔指的是大雁塔,又名慈恩寺塔,在長安晉昌坊,與杏園南北僅隔一坊,為當時京城的最高建築。新進士登塔遠眺,然後刻名留念,得意之狀難於言表。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28歲考中進士後就自誇說:“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

        1300年的科舉製度幾乎占據了中華五千年文明史近三分之一的時間,對於中華文明建設的和傳播,特別是對儒家文化和教育的促進和發展都曾產生過巨大作用。但是,明代開始以“八股取仕”,科舉製度從此逐步僵化、腐朽。到晚清時期,已經成為嚴重束縛知識分子的枷鎖,暴露出種種弊端。因此,吳敬梓才寫出了《儒林外史》這部諷刺科場的名著。

        到清朝末年戊戍變法時,社會潮流趨向於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知識,“廢除科舉、興辦學堂”成為曆史的必然。1905年,清政府頒布上諭停止科舉,從此,1300年的科舉製度宣告結束。因此,當時科舉被廢的主要原因是從教育角度而並非從政治角度考慮的。

        科舉考試主要依據《四書》《五經》命題,可以考一個人的文字水平和記憶力,但沒有使用價值。其實,清朝末年的政府已經對科舉考試的題型和內容進行了一些改革,增設了算學科舉和經濟特科,考試內容涉及當時的政治經濟軍事,以及與日本等國的外交關係等,有很強的實事政策性。1901年以後又廢除了八股文體,對正科考試內容進行革新,引進近代政治經濟考試題目和西學,使科舉製開始朝現代文官考試製度轉變,注重能力考察。1910年,清朝政府還計劃出台一個文官選拔的新製度,已經擬好了,但還來不及頒布就倒台了。後來的北洋政府也計劃頒布文官考試製度,也來不及頒布就倒台。此後是軍閥混戰,直到1929年,國民黨政府才開始正式實行文官考試製度,成立了考試院。

        我國的科舉製度從宋、元以後逐漸通過周邊國家向世界傳播,越南、日本、韓國、朝鮮,在其曆史上都較長時間地仿照中國推行過科舉製度;法國、美國、英國等國家的選拔官吏的政治製度也都受到過中國科舉製度的影響。孫中山先生就充分肯定中國的科舉製度“是世界各國中所用以拔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製度”,並將其闡述於《五權憲法》之中,專設考試之權。

        梁啟超批評科舉的觀點常被引用,卻很少人知道他也說過“科舉非惡製”這樣的話。史學家錢穆也說:科舉製“因有種種缺點,種種流弊,自該隨時變通,但清末人卻一意想變法,把此製度也連根拔去。民國以來,政府用人,便全無標準,人事奔競,派係傾軋,結黨營私,偏枯偏榮,種種病象,指不勝屈。不可不說我們把曆史看輕了,認為以前一切要不得,才聚九州鐵鑄成大錯。”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