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雅圖中文書友會

大西雅圖地區喜愛中國文化的朋友們的網上家園。我們每逢雙月的第一個周六上午10-12時有中文書討論,在Seattle Central Library四樓, 五號房間,歡迎參加!
正文

視野的耕耘-《吃一道美國風情菜》自序

(2008-07-22 10:12:30) 下一個

視野的耕耘

——《吃一道美國風情菜》自序

融融

多維時報,2005年5月13日

世紀中國, 2005年6月24日

我曾經在舊金山南麵一個海邊的小城裏住了十多年,後來搬到了美國西北部華盛頓州的森林裏。住在海邊時候,有一個後花園,周圍是齊人高的紅磚牆。空餘下來,我便在那裏拈花惹草,傾注了無數時間,心血和感情,與一草一木,花卉蔬果建立了如同親朋好友那樣的關係。我照顧了他們,他們回報給我無窮的快樂。那段生活,讓我穿越了忙忙碌碌的世俗世界,找到了生命的源頭,一個飄蕩的靈魂,就這樣不知不覺地在異鄉的土地上紮了根。我曾經在一篇文章裏寫道:如果說我的過去,曾經象一條粗糙的大標語,曾經象一張幹巴巴的大字報,那麽現在,生活變成了藝術,變成了文學。

後來,先生請人在西北部的森林裏造了一棟房子,那是一個完全開放沒有籬笆沒有圍牆,綠蔭環抱,野獸出沒的地方。遠離喧囂的城市,周圍安靜得幾乎能聽見昆蟲咀嚼樹葉的聲音。我把手表藏進抽屜,跟著陽光日出而作日落而寢。天長日久,心裏的幸福和安寧漸漸盈滿,就象一個水波粼粼的池塘。

今天,一個春暖花開的日子,我坐在窗邊寫作。和煦的春風如無聲的旋律與含苞待放的櫻花桃紅作伴,成群的蜜蜂在花海中翩翩起舞。聳入雲霄的古樹穿上金色的外套,閃爍著迷人的光環。碧空萬裏,山清水秀,寫著寫著,我的心便隨著目光之箭射向遠方。我不由想到從前住在圍牆裏的時光,後花園裏的一切,我如數家珍,護愛有加,卻不曾仔細地瞧上一眼隔壁和對門的庭院設計和美麗風景,因為那是別人的東西。現在,座落在森林裏的房子,前後左右都是花園,麵積不知比原來大了多少倍,卻讓我感到自己的一切是如此渺小,微不足道。

人的心地是靠著視野的耕耘來開拓的。

越過太平洋來到美國,不能不說是一次視野的耕耘。在這塊土地上,我已經度過了將近三分之一的生命。記得出國時,寧可丟掉“無冕之王”的記者生涯,兩手空空,從頭學起,事先甚至不敢和父母商量,生怕夢想成灰。等到萬事俱備,出門前,還口口聲聲地說,讀完了書就要回來的。直到踏上異鄉的土地,經曆了全新的生活,才知道人的生命竟然可以有如此豐富的內容,一旦走進去便樂而忘返,不想出來了。

於是,便有了長篇小說“素素的美國戀情”,此書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以後,在幾個月裏銷售一空。其他一些散文隨筆和中短篇小說大部分在海外的世界日報,星島日報,僑報等中文報紙上發表。即將完稿的長篇小說“夫妻筆記”已經與世界知識出版社簽了合同。而所有作品中時間跨度最長的,是這本“吃一道美國風情菜”。這本書是我在美國的回家作業,從最平凡的事情寫起,一點一滴地向大洋彼岸的父老鄉親匯報我在海外的真實生活。

其實,當我從內心裏對這片土地產生感情的時候,我發現,自己是把家鄉一起背過來了,這不僅是因為在美國人的眼睛裏,我意味著另一種文化,讓他們感到陌生和新奇,更因為我無時無刻不得不主動被動地將兩種文化進行對比,從而豐富自己。朋友們說,你寫吃寫了一本書,一定是個美食家。我隻能笑笑,深感受之有愧。這本談吃的書,其實是通過吃這個載體,說說吃以外的故事,向家鄉的朋友提供一種新的視野。

這本書首先獻給我父親的在天之靈。剛來美國時,我還沒有電腦,每每寫完便把文章塞進信封扔進郵筒。父親收到以後則想方設法幫我聯係發表,然後把雜誌寄到美國,裏麵寫上他的期待和希望。有一次他對我說,上海一些大飯店的廚師都知道融融是我的女兒,他們愛讀你的文章。我聽得忍不住眼睛紅了。回國探親,父親驕傲地帶著我去和編輯見麵。、、、、、、這次在整理文稿的時候,每看一篇文章,如同消失的時光重新回來,父親那熟悉的身影,舉手投足,曆曆在目。他老人家已經謝世四年多了,願他在天之靈得知他喜歡的文字即將出版成書,接受女兒獻上的這份禮物!

這本書也是獻給我丈夫的。這麽多年來,他並不自覺地並不故意地成為我學習美國文化的老師。我們之間的分歧和不同比比皆是,卻因為他的包容,幽默和心中無窮盡的愛,讓我在兩種文化中得到升華。

我還得感謝周圍的美國朋友,他們對中國文化所持的欣賞而非排斥的態度,成為我更加謙卑地向他們學習的動力。

我要感謝世界知識出版社和我的責任編輯袁路明女士。她是我的同行,都是幹出版的,她對工作精益求精和不斷創新的作風,令我十分敬佩。

最後,我要感謝你們----廣大的讀者,深深感謝你們給我一個分享的機會,如果這本書能給你們帶來哪怕一絲一毫的興趣和快樂,那就是對我最好的回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