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誰非任評說
中國的曆史教科書說到中國為什麽沒有發展到資本主義,總是以儒教的強盛、封建統治的強有力來說明,使很多人在反省中國的經濟發展上,總是將矛頭指向孔家店,結果是很多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被錯誤的消滅了。
在當今對於經濟問題的認識上升到貨幣的高度時,我們再審視中國的曆史,我認為中國的曆史之所以沒有走向資本化,關鍵是貨幣問題沒有得到解決。
要實現資本化,就要有大量的商品流通,而商品流通的增加,對於商品流通媒介的貨幣的需求量也就急劇增加,如果這個時候貨幣的供給不能跟上的話,必然造成貨幣的緊縮,貨幣增值明顯,這樣就有大量的人把貨幣儲存起來,或者進行高利放貸,造成利率高漲。古時以金屬作為貨幣,這些金屬每年的開采有限,基本和這些金屬的自然使用(如製造器皿)相當,所以貨幣投放是沒有增加的,同時還有不少人要把金銀埋入地下儲存,結果就是造成自然的緊縮狀態。
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古代的利率是極其高昂的,咱們比照王安石的變法,王宰相給老百姓優惠的貸款利率還達到了年息4-5分,也就是40-50%,這在現在看來已經是嚇人的高度了,要不是這樣,利率會更高,這樣高的利率就會扼殺一切發展生產的衝動。
所以貨幣本身也是有價值和使用價值的,同時貨幣也有價格的,貨幣的價格也是要受供求關係所決定的,一個商品社會的形成,必定是對於貨幣產生巨大的需求,這樣的貨幣需求不被滿足,商品社會是無法形成的。
西方的資本主義的形成,貨幣問題是依靠發現美洲新大陸,在印加帝國掠奪了大量的黃金,並且在美洲發現大銀礦,因此在歐洲源源不斷地注入了新的貨幣投放,就如我前麵說過的,這些掠奪來的貨幣,是絕對不可能再到美洲買東西的,就是增加國內的貨幣投放,發展商品經濟了,這一點西方將他們的經濟成就絕不會主動說明是建立在掠奪的基礎上的。
對於日本的明治維新,也沒有人注意當初的貨幣問題是怎樣解決的,實際上隻能說日本的運氣太好,當時日本開放口岸時,日本是金銀的價格倒置,也就是說白銀比黃金貴,在外來大量白銀流入換取黃金的過程中,貨幣價值按照白銀價值確定,自然就帶來了大量的貨幣投放。後來就是甲午戰爭的巨額賠款了,這些賠款也是形成了日本的貨幣投放。
中國的貨幣發展是多災多難,曆史上元代的惡性紙鈔,朱元璋的寶鈔的破產,近代同光中興結果趕上了胡雪岩的事件,金融體係受到重創,本來依靠銀票產生的貨幣衍生效應被終止,經濟發展的貨幣問題形成瓶頸,利率暴漲,最後經濟走向末路。
世界後來的發展,貨幣的增加靠原始的掠奪已經不能滿足時,就在於建立獨立的金融體製來完成,利用金融的衍生效應,而且這個金融體係是獨立於政府之外的,國外有過多次的政府破產和國王破產的先例。在疊加了金融衍生後,經濟的繼續發展金屬貨幣的數量還是不能滿足市場的需要時,金本位製就破產了,貨幣就完全成為了一個國家金融信用的產物了,但是如果這個國家的金融信用不是獨立的完全依據市場的需要,而是受製於政府和黨派,這個信用就大大地打折扣的,過去政府的災難有可能就要重演。
中國的學者說封建強勢是有問題的,在日本幕府時代,武士是可以因為一點小事向農商拔刀的,但是新興的富商通過聯姻瓦解了武士階層,所以一切是經濟基礎決定的,這些學者一方麵大講政治經濟學,另一方麵又講封建等上層建築的影響,完全忽略經濟問題,沒有貨幣怎麽有資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