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雨軒

朝宜調琴暮宜鼓瑟;舊雨適至新雨初來。
正文

中國建立金融貨幣體係的國際博弈

(2010-01-17 18:14:48) 下一個

誰是誰非任評說

世界發展到了上世紀初,資本世界已經高度發達,但是中國還是一個以白銀為主要貨幣的國家,即使是明朝的寶鈔等等紙幣也很快退出曆史舞台,民國前後也多有各種紙幣發行,但是一直沒有成為全國統一貨幣也沒有被市場接受,更沒有現代意義的中央銀行體製。作為一個最主要的銀本位大國,世界銀價的變動對中國的貨幣和經濟都會產生影響。當國際市場銀價低落,白銀就會湧入中國;當國際市場銀價提高,白銀就會大量外流。白銀在國際市場是一般商品,在中國則是通貨,所以白銀一旦大量外流,就會導致經濟上的一係列連鎖反應。而西方對於中國的金融貨幣戰爭就是通過這樣的白銀價格波動進行的,要控製中國的西方列強放棄這樣的持續掠奪的好處,也是需要特別的背景和代價付出的。

按照劉光臨先生的估算,1880年代中國的國民收入約27.8億銀兩,老百姓稅負約占國民收入的3.2%。以此稅率推算,根據1903年的10492萬兩財政收入,那年的國民總收入約為32.8億銀兩。按照32.8億銀兩的國民收入估算,甲午賠款和庚子賠款總計的6.5億兩賠款債務約為1903年國民收入的20%,比今天2.9萬億元國債餘額占GDP的比重(21.6%)還低一點。從這一角度看,晚清的財政與國債狀況並不比今天的差。但是由於沒有現代金融體係,中國所有的流通的白銀隻有6-11億兩,而中國30年代以法幣收兌全國的銀元,含各地軍閥私鑄成分極其不純的大量劣元,所得也隻有14億元,一塊銀元是0.7兩左右。我們前麵已經分析了,這樣的巨額外債造成白銀對外貶值對內升值極大的掠奪了中國的資源,讓列強們放棄這樣的巨額利益,讓中國獲得金融獨立與世界金融體係接軌,沒有額外的代價和特別的曆史背景,是無法在中國建立現代金融體係的。

1931-1933年整個資本主義信用製度的危機,西方各國紛紛放棄金本位製,實行貨幣貶值政策以提高本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從而達到傾銷國內剩餘產品、轉嫁危機的目的。對於當時的中國,自甲午戰爭以來通過這樣的紙幣對白銀的遊戲,西方早已經在中國賺足了利益,中國的資產貨幣化很低,使用實銀是西方金融貨幣掠奪的軟肋,直到此時中國已經窮困不堪沒有太多的利益可以通過金融貨幣榨取,同時中國的巨大人口和市場是西方傾銷過剩產能的好地方,這樣的情況才發生變化,如何提高中國的購買力讓西方傾銷產品走出危機是當時的重點。1931年918事變以後英美支持中國發行紙幣,還有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日本在華的勢力擴張,日本大量向中國資本滲透,日本將其貨幣改革建立央行後回收控製的大量白銀,再以資本的形式大量借給中國和投資中國,取得了巨大的利益和在經濟上控製中國,大量的中國對日借款和投資、貿易以白銀計算,同時還有大量日元貸款也是以中國的白銀收入擔保的,不讓日本控製中國也是西方列強的戰略重點之一。西方列強對於中國經濟和金融的訴求發生了變化,因此中國的貨幣改革才有可能實施。

由於金本位在危機中主要國家的破產,大量囤積於黃金市場的貨幣資金轉入了白銀市場,白銀的投機造成銀價的波動。為穩定世界銀價,美國、中國、印度等八個產銀或用銀大國,在1933年7月倫敦世界經濟會議上,簽訂了一項《國際白銀協定》。其中規定美國政府每年購銀不超過3500萬盎司,中國則承諾將不出售1934-1937年銷毀銀元所得之白銀[注解:協定全文及中國的保留意見載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參事室編《中華民國貨幣史資料》2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112-114頁。]但是,一年不到,美國就違背了它所承擔的穩定銀價的國際義務。1934年6月19日,在美國國會內白銀集團的壓力下,美國總統羅斯福簽署了《1934年購銀法》。它規定美國政府要通過購買的方式,設法使每盎司的白銀價格提高到1.29美元;或者把白銀在美國貨幣儲備金的比重增加到1/4。這些政策造成白銀的價格上漲,在1934年8月9日開始執行該法,下令白銀國有化並從世界市場購銀。美國的這一行動立即引發世界銀價的飛漲,從1934年年初的每盎司0.35美元漲至10月份的0.55美元,到1935年4月一度漲至0.81美元[注解:揚格前引書,225、239頁;Blum,op.cit.,pp.190-191。]。銀價暴漲西方在中國購買資源的付出加重,同時中國因受國際金價及銀價波動的影響,白銀不斷外流,1934年流出1.80億兩,1935年流出1.86億兩(中國近現代經濟史教程,國家級規劃教材,陳爭平,清華大學出版社),銀本位幣製難以維持,造成了銀根奇緊、物價猛跌、利息上漲、銷路呆滯、錢莊倒閉、銀行關閉等嚴重後果。美國的收購白銀,表麵上是說提高中國的購買力和穩定本國采銀業,實際上是使得西方其他列強在中國采購資源、原材料的負擔加重成本提高,美國所產所收購的白銀還可以在中國購買資源控製中國金融,從而使得當時的資源大國的美國產品更具有競爭優勢走出危機,因此英國在美國白銀政策的壓力下為了自身在中國的金融利益,就需要中國改變白銀本位變成紙幣了,而中國要發行紙幣也必須與金融實力最強的英國和控製白銀最多的美國貨幣掛鉤。同時中國也是西方傾銷產品的市場,為了列強在中國的市場競爭力,因此改革中國的金融發行紙幣就成為了中國與列強一致的需要,也成為了中國放棄銀本位的金屬貨幣進入央行時代建立自己的金融貨幣體係的曆史機會和時間窗口。

在此背景下南京政府開始發行紙幣,1935年11月4日,規定以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三家銀行(後增加中國農民銀行)發行的鈔票為法幣,禁止白銀流通,發行國家信用法定貨幣,取代銀本位的銀圓。各金融機關和民間儲藏之白銀、銀元統由中央銀行收兌,同時規定法幣匯價為1元等於英鎊1先令2.5便士,由中央、中國、交通三行無限製買賣外匯。1936年國民政府與美國談判後,簽署《白銀協定》,由中國向美國出售白銀,美國維持銀價的穩定,換取美元作為法幣發行的外匯儲備,法幣改為與英鎊及美元掛鉤。

中國政府發行法幣的政策一公布,英國駐華公使立即發出英皇敕令,要求駐華英商和英國僑民遵守中國法令接受法幣,不得再使用白銀。在中國處於壟斷地位的匯豐、麥加利等英資銀行也率先交兌庫存白銀給中國中央銀行,讓中國政府一下子集中了3億兩白銀實銀,在軍事統一中國以後,成功地在經濟和金融上再一次達成全國統一。中國曆史上的紙幣發行信譽極差屢次失敗,中國的政府紙幣能夠發行成功的關鍵是有了西方外匯的信譽和占中國金融壟斷的外資英國央行的支持,而中國紙幣掛鉤英鎊是英國金融資本更大的利益,而對於中國更大的意義是中國與英國的進一步結盟,這樣的結盟對於中國將來改變自身地位是非常關鍵的,英國是願意支持中國在東亞成為列強之一製約日俄保障英國利益的。所以我們需要看到的就是中國的紙幣的發行沒有當年頭號強國英國和崛起的超級大國美國的支持是分不開的,他們的支持也有限製日本在東亞坐大的戰略目的,而中國日後能夠將中國的不平等條約廢除,更關鍵的原因就是中國的金融與英美掛鉤,經濟金融一體化後這些不平等條約成為了自由貿易的國際金融資本的障礙,否則在抗戰中英美不取消這些條約你也一樣必須與英美結盟,要知道當年日本逐步廢除了英美對於它的不平等條約,也是在日本的貨幣與英鎊掛鉤,與英國經濟一體化之後,但是後來日本想要中日貨幣一體化把英美拋棄在外,也成為了英美支持中國的經濟基礎。至1936年中國對外外債是20.46億海關兩白銀,各國在華投資29億兩,在華民間債權、財產、房產等70億兩(《中國近現代經濟史教程》,P34,P68),這樣的外國資產全部從白銀被置換成為了法幣,這些財富是中國GDP的三倍,是中國法幣發行量的八倍,不得不說是中國金融界的一個重大曆史性勝利。而這些資產和債權等自西原借款以來是以日本為多,英美這樣的政策是慷他人之慨!以後我們還要詳細分析其中對日的博弈。

中國發行的貨幣與英美貨幣掛鉤,本身就是符合英美的重大利益,同時中國發行貨幣收兌了大批的白銀與英美置換成為外匯,也就是他們的紙幣,這些外匯所換取的白銀流入了英美腰包,在經濟危機後成為了重要的貴金屬儲備,平抑和控製了英美由於危機和信用破產可能造成的惡性通貨膨脹,中國由於發行紙幣購買力增加也消費了英美危機中過剩的產能,這樣的結果對於英美是大大的有好處的,要注意的是這樣的綁定英美貨幣與中國今天的與美元掛鉤的固定匯率製有很大的不同,因為那個時候是完全可以自由兌換的,並且這樣的掛鉤還要以你自己的貴金屬白銀為儲備與列強置換的,這實際上就是把中國的金融控製權交給了英美,英美的貨幣政策的變動,直接影響中國,而且更給英美以紙幣換取中國的白銀提供方便,你的金融不是本國國家信用而是英美的外國信用,英美貨幣的信用取代了你的貴金屬天然信用——白銀信用。白銀是有限的,如果是白銀把中國所有的白銀給了也還不清債務,隻要你支付白銀,結果就是內部的通縮,最後會讓你死得很難看。這樣你的經濟金融都被控製。文章中已經說了中國所有白銀才6-11億兩,外債是20多億兩,你是根本付不起還不清的。就如現在要是以黃金支付債務,人類曆史上所有的黃金產量是12萬噸,也就是4萬億美元,美國的8000噸黃金隻值3000億美元,所以黃金要成為貨幣就必須漲100倍。但是你按照現在的金價把債務折合成為黃金以後讓他黃金支付,在經濟手段上他隻有付不起然後聽命於你,或者就是武力解決了。而將貴金屬變成信用貨幣,那麽就可以隨著市場貶值了,在你所控製的市場下主導權就易位了。

我們還要注意到的就是日本的國家金融體係的建立,也是取得了英國的支持實施才得以進行的,日本把甲午戰爭賠款強迫中國兌換成為英鎊,使得英國等列強對於中國進行了金融貨幣攻擊掠奪巨額財富,日本在把中國賠付的4000多萬英鎊變成發行日元的儲備,這樣才取得了日本現代金融體係的建立,這實際上是日本向英國等西方列強上了貢的!也不是日本僅僅通過維新就可以辦到的。要知道對於西方列強,絕對不會願意無條件的讓那些被掠奪的、沒有自己金融貨幣體係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能夠建立自己的貨幣金融係統,以此避免他們將來的貨幣金融掠奪取得經濟獨立的,一個國家的維新圖強的先決條件就是要有自己獨立的金融貨幣體係,中國變法搞了那麽久也沒有把銀本位改革成為現代金融體係,不是你不想搞,而是你的命脈操控在他人之手,控製你的列強不允許你搞!奴隸要獲得解放,武器也被奴隸主控製,能夠做到的就是利用奴隸主之間的矛盾進行博弈為自己取得生存權,其中的艱辛和代價是難以對外人說的。

中日戰爭很大的原因是中國放棄銀本位發行紙幣,在中國這樣的金融貨幣改革中,日本沒有得到任何的好處還損失很大,因為各路軍閥向日本的大量的借款等等是以白銀計算的,日本之所以給這些軍閥大量借款,就是為了控製中國和侵略中國,中國放棄銀本位以後,日本要白銀也無法當做貨幣使用,價值大大降低,不要白銀要中國的法幣,肯定是吃大虧的事情。這些借款對於日本本身也是一個重大金融資產和國家戰略,一旦變成了中國的紙幣,掛鉤在英美貨幣之下,這些借款就要隨著英美貨幣的貶值而貶值,並且也被英美控製了,同時日本也大量持有白銀,日本在華投資更是以白銀計算,這樣的金融改革日本是吃虧不小,日本是中國最主要的債權國和經濟往來國家,中國的貨幣改革卻不與日元發生關係,這樣英美也得到了間接操控日本利益的好處。

在此對於日本的巨大壓力下,中國在取消銀本位之前與日本簽署了和平協議做出重大讓步,讓日本在華北駐軍,華北不設防等等,中國北方的軍事屏障沒有了,但是我們應當注意到的就是中國金融體製的建立沒有與日元掛鉤,沒有與中國經濟和債務往來最密切的日本貨幣掛鉤,這就是中國的重大利益。中國與日本的貿易不再是白銀了,這樣以當時日本的出口以中國市場為主、在日本的海外投資也是麵對東亞市場的,中國的白銀實銀收入變成了中國的紙幣,在華投資的資本也變成了紙幣,這些都將隨著中國政府的金融政策而受到影響,直接影響了日本的外匯安全。更重要的是中國一旦建立現代的金融體製,中國的金融能力就會發生重大作用,對於日本資金的依賴就沒有了,當年日本對華的資金實際上就是日本印刷的鈔票和日本改變銀本位從本國收兌的不再作為貨幣沒有重大用途的白銀,日本給中國的資金借貸也是取得巨大利益的。同時中國市場的發展直接給日本產品造成競爭,也會吸引西方投資離開日本直接投資中國,這對於日本經濟和國家發展是有重大影響。中國對日戰爭根本製勝戰略需要的是戰略收縮,集中兵力在長江沿線的水網丘陵逐級與日軍決戰,而不是在京津和華北大平原!曆史進程印證了這個戰略的正確。這樣把華北主要兵力調往江淮集結是戰略需要,所以把華北不設防沒有戰略損失更多是政治損失,而在貌似喪權辱國的和平協議之後,中國的精英們在經濟和金融上就對於日本痛下狠手了,這是中國的扮豬吃老虎,經濟、金融的利益是國家崛起的實質,是一個國家長遠根本利益,國運之博弈要有戰略全局觀念。

日本自西原借款以來,就謀求以日元侵略控製中國的主權,日本寺內內閣在大約兩年的任期中,通過各種渠道對中國貸款,總數達三億八千六百四十五萬日元(當時一日元大約值二銀元,日本多要求銀元結算,中國全部流通的銀元約14億元,由此可以想見規模之巨大),日本在政府幕後支持下的民間對華的白銀走私活動就更加猖獗,日本對華的過度借款導致國內經濟問題甚至讓寺內內閣倒台。為了逃避四國(英、法、俄、日)銀行團規定的約束,決定以“經濟借款”的麵貌出現,讓興業銀行、朝鮮銀行、台灣銀行另組特殊借款團作為投資團體,由大藏省撥出一億日元發行興業銀行債券作為周轉金。日本以這些貸款希望得到中日貨幣一體化的重大利益,在中國軍閥混戰的局麵下讓日元成為中國實際的通用貨幣,讓中國發行與日元關聯的金券,進一步控製中國的主權。而中國通過日本的資金迅速發展了經濟和國家統一,在經濟發展和國家統一以後,中國的精英卻利用日本與西方列強的矛盾,利用日本貸款的“民間性質”,成功地與英美暗度陳倉,中國的金融體係不與日元而是與英美貨幣掛鉤,給了日本巨大的打擊,大家想一下如果是政府借的白銀貨幣政府收兌白銀要給一個交待,而你“民間行為”按照中國貨幣銀元結算,政府換新貨幣了,你是必須接受的,日本的在華金融資產被中國的貨幣改革大清洗。這樣的結果是日本對華政策和外交的重大失敗,直接導致了二戰中日本與美英的對抗和中美英的結盟地位,使得中國得以翻身。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金融資本的力量,你的金融是哪個陣營,決定了你的國家是哪個陣營。

我們可以想一下,當初日本要以白銀結算,就是要擠兌中國的實銀,現在變成紙幣,雖然與英美貨幣掛鉤但是是被金融衍生很多倍的。這樣的結果就是中日的商務往來和國家債務都變成了中國貨幣法幣進行結算了,即使是在當今,為了國際貨幣的結算權也是值得打一仗的,美元的國際結算權是美國的根本利益。日本西原借款政策以低利率無手續費的強迫中國借款巨額日元,本身就是要如甲午戰後的西方列強的金融侵略一樣,以借款擠兌中國的白銀,中國的實銀貨幣無法金融衍生的。在中國發行紙幣以後,日本要中國歸還的結果就是中國可以以與英美掛鉤的信用貨幣償還,英美的資本把日本的資本擠出中國,日本以前的低利率成為了白白的損失,這裏還沒有計算日本與中國更多的白銀往來的損失。而後來中國法幣故意的大貶值和戰後日元的貶值,導致日本對華應收款和債權飛灰湮滅,戰後日本的戰前債務隻夠買草紙的了。這裏是中日金融精英的角逐,而中國的目的也就是依靠英美算計日本,孔祥熙、宋子文、戴季陶等人對於日本是有深刻認識的,隨著日本的戰敗就是中國金融大亨的崛起和日本金融資本的慘敗,當初這些金融大亨們都是日本的債務纏身的,戰後是資產損失不多債務貶值到可以忽略,解放前中國幾大家族成為金融寡頭的財富更多來自於對於日本的金融博弈。看一下榮家在戰前戰後的經濟情況就知道了,戰前榮家的資產負債率接近90%,而戰後榮家就資本雄厚準備大發展了(見榮家傳記《榮氏家族》)。而宋子文更是成為了與成吉思汗、和紳等人進入世界曆史富豪榜的六個中國人之一。

在中日戰爭的金融爭奪中,中國是的金融資本是大獲全勝的,而且這樣的勝利開始於戰爭全麵爆發以前,中國解放前官僚金融資本的利益來源很大程度上是對於日本的金融貨幣戰爭的勝利,因為淪陷區的民族資本已經被日寇掠奪,中國自給自足的農民是不會受金融掠奪的。本人的祖上曾經是戴季陶的機要秘書和戴季陶與蔣介石合辦的證券交易所的紅馬甲,戴季陶是中國第一日本問題專家,當時是中國對日特別外交委員會主任,家裏人的口授曆史還是有依據的。在國內一片賣國的叫罵聲中,中國金融資本狠狠地賺了日本一大把,中國人不傻,就是容易被買通,那個時候的孔祥熙、宋子文和戴季陶等人都是自己的根本利益在中國,不是中國現在的金融官僚的妻兒都在國外自己號稱公仆沒有財產。那個時候中國的精英很知道韜晦,在一片的賣國罵聲中吃了日本的豆腐,讓日本有苦說不出,也就是戴季陶所說的“中國強則日本為妾,中國弱則日本為狼”,現在的情況是反過來的。

中國在英美的支持下進行的貨幣改革,清洗了日本的在華金融資產,而且在英美的支持下又有了中國自己的金融力量,中國的經濟注定快速騰飛而相對的依賴中國資源和市場的日本必將衰落,所以日本需要的是盡快地以戰爭打斷中國的發展進程,而中國需要的是盡力保持和平爭取發展時間,所以此時對於日本的妥協、忍讓,不是軟弱、賣國而是韜晦,中國需要的就是積蓄力量的時間。由於有英美的支持,日本想要阻撓中國的金融貨幣改革是難以實現的,因為日本無法與英美正麵開戰,日本又不甘心失敗,那麽就隻有製造事端與中國再次進入戰爭了,這也是中日的抗日戰爭爆發的經濟基礎,而日本在占領了中國廣大地區以後,立即以極其低價的偽貨幣收兌中國的法幣,然後拿到英美進行兌換以攻擊中國初生的金融體係,此時雖然英美支持中國但是限於歐洲德國希特勒的威脅無法脫身,使得日本得以在中國采取軍事行動和金融攻擊。

抗戰爆發後,日本侵略者在淪陷區大量搜羅法幣然後運至上海、香港去套取外匯資金,再以此到國際市場上去購買侵華戰爭所需的軍用物資。麵對日本的金融攻擊,國民政府在1940年取消了法幣“無限製買賣外匯”的規定,結果有力地打擊了日本利用法幣套匯的陰謀,讓法幣大幅度的貶值不光是集中經濟資源取得了經濟上的對於戰爭的支持,也使得日本在敵占區收集的大量法幣成為廢紙,更是使日本金融資本在華投資成為廢紙(當年使用銀元結算被置換成為法幣結算了),抵消了日寇在中國掠奪的法幣的財富價值,法幣貶值損失最大的是日本侵略者和汪偽政府,因為他們占據中國沿海富庶地區置換和控製了當時大部分發行在外的法幣。要注意這裏換鈔是不行的,因為戰線沒有形成疆界,漢奸等也可以過來換鈔的,印鈔是唯一辦法,印鈔對於本國國民的損失就相當於特別征收的戰爭稅了;要知道當初汪偽以一比一置換法幣的儲備券,在法幣大幅度貶值後的抗戰勝利時,購買力與法幣的比值是1:200,而日本侵略者更以偽造的中國貨幣在敵占區換取真幣再套取物資(見:央視《探索發現》欄目《金融戰爭:毒鈔》)。在此我們還要知道發行的貨幣不是都在流通,很多貨幣是被儲存起來的,流通是貨幣的支付手段的體現而儲存是貨幣的財富儲藏手段的體現,而這樣的收兌實際上是要把儲存的貨幣也收繳上來的,這樣的貨幣量會遠遠大於市場的流通量,也就是銀行存款也都提取出來了。因此如果維持貨幣幣值,要花費巨大代價而且這些代價的利益被敵人取得,這就是給日偽敵人輸送巨大利益的資敵,因此對於抗戰時期的法幣貶值要一分為二的看待的。

而中國讓法幣貶值並且使得當時收兌的銀元重新發揮作用,為戰爭提供了大量的經費,因為這些銀元也要到敵占區流通的,把敵占區的物資,主要是糧食,通過商業流入了中國控製區,否則中國的大西南一下子湧入那麽多的逃難人口,糧食等供應是無法解決的,雖然日寇封鎖,但是當時的戰線犬牙交錯是難以封鎖住的。這樣的舉措就如當今美元要不斷地貶值而黃金要暴漲一樣的道理和金融過程,而日本由於戰爭大量日元在外,還發行大量的日本國債和票據,比如:軍票、抵用券等等,民間一直要求兌換日元,因此日本也采取了日元的巨額貶值政策,這樣的政策對於戰前日本的債務國中國也是極大的得利的,這樣的國際金融博弈下貶值不是擠兌國內的財富而是擠兌競爭對手的手段。

中國放棄與英美貨幣掛鉤的政策同時也給美英造成了在中國的金融控製權的喪失,英美幹預不了日本侵華也就幹預不了中國的此項金融政策,中國借此取得了金融貨幣的自主權,中國的貨幣與世界列強保持了一致,都成為了不需要外匯掛鉤和貴金屬本位的純信用貨幣,這是中國近代國家主權上的重大勝利,為後來的二戰中英美徹底廢除對於中國的不平等條約打下基礎。這不是政府搞惡性通脹壓榨老百姓的事情,更有國際博弈和金融博弈的重大利益在裏麵,不是簡單的政府無能,這與後來內戰中的情況是有區別的,就是論事的指責政府的行為是短視和不負責任的。麵對日本在亞洲的擴張,英美在中國的利益受損,美國對於日本逐步勒緊經濟製裁的絞索,在經濟上大力支持中國的抗戰,但美國出於大西洋和歐洲更為重要的考慮,又不願意過度刺激日本立即進入戰爭狀態,以保持外交的“靈活”性,故僅僅支持美國“自願”人員到中國參戰。美國政府凍結日本資產以後,開始並沒有打算立即實行石油禁運,但由於在凍結令的實施過程中,一個重要的鷹派人物——國務卿迪安.艾奇遜的堅決主張發揮了重要作用,使凍結資產演變成為事實上的石油禁運,太平洋戰爭就不可避免了,實際上是美國逼著日本在太平洋進行戰爭,因為美國與中國的金融利益是聯盟。

中國能夠進入英美的勝利者的陣營,與中國當時與之的金融利益聯係和國際政治博弈是分不開的。中國通過這樣的博弈進入了英美的陣營,要知道在一次大戰以後一直是德國在拉攏中國,一戰中也是日本比中國對德積極,日本與英國在日俄戰前就結盟,而日本與英國、美國也都是海洋國家,中國與德國是大陸國家,在一次世界大戰日本是與英美結盟的,在日俄戰爭以前日本就與英國結盟,再往以前日本在甲午戰爭後的賠款也是按照英國人的要求讓中國以英鎊賠款,而日本與英國都是島國,所以日本與英國的淵源極深,日本在二戰開始時實際上是更有機會成為英美的盟國,但是在巨大的金融利益和金融同盟麵前,政治要服從經濟。在中日戰爭開始以後的很長時間雙方都沒有宣戰,直到太平洋戰爭以後中國才正式對日宣戰,其中的原因就是中國要謀求在勝利者的陣營,英國是當時百年來的頭號強國,而當時美國在國際事務中也是經常是與英國是高度一致的,美國是當時GDP和資源世界第一的新崛起的超級大國,相比之下德國雖然在希特勒上台以後經濟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失敗的背景下隻能算是一個暴發戶,因此誰的實力強是很清楚的。在中日爆發時中日實際上都想呆在英美的陣營裏麵,因此誰都不宣戰讓自己走向這個陣營的對立麵,中國在陣營內爭取英美的支持來限製日本,英美不能容忍日本徹底打敗中國,而日本是接受不了中國的金融投靠英美清洗日本在華財產並且在亞洲取得金融優勢和經濟競爭優勢,因此日本與英美為敵的豪賭就不可避免了,中國取得與英美的平等盟國地位而日本走向德國成為英美的敵人。對於弱國的崛起翻身,站好隊跟對陣營是最關鍵的。所以戰爭就是經濟的繼續,在金融上謀劃和博弈的成功,成為英美陣營的成員,才是我們對日戰爭的根本保障,最後世界大戰的分野也是以金融利益劃分的,中國的貨幣與美英貨幣的掛鉤是關鍵因素之一。

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日偽還發行了滿洲國圓,是滿洲國的流通貨幣,發行單位是滿洲中央銀行。在1932年6月到1945年8月間為滿洲國的官方貨幣單位。滿洲國圓發行之初和中國的貨幣一樣,都是采用銀本位製,是由23.91克的純銀所定位。1935年11月起,改實施與日本相同的金本位製,與日圓等值,另外滿鐵附屬地和關東州也使用朝鮮銀行發行的朝鮮圓。由於中國發行的法幣即使是不斷的大幅度貶值,法幣也是始終信譽高於滿洲國圓、朝鮮圓,與法幣掛鉤的英美貨幣信譽始終高於日元,敵占區與內地的疆界無法封閉,因此造成了巨大的吸金效果,大量財富和資本從滿洲國內流,因為人們不願意自己的真金白銀被日寇掠奪而是換成法幣再兌換英美貨幣。同時在日本占領區的歐美租界,法幣還是租界的流通貨幣,法幣信譽還遠遠大於汪偽的儲備券,由於抗戰初期日本沒有與英美宣戰,無法控製大量敵占區的財富流向租界變成法幣,即使是在日本與英美宣戰後法幣退出租界,由於戰線邊界無法完全封鎖和法幣信譽高於敵偽貨幣,法幣也在敵占區地下流通換取了大量資源流入國統區,中國金融體係的建立為中國政府和對日的抗戰爭取到了大量的經濟支持,有了源源不斷的經濟支持才是中國能夠持久戰的根本。不要說法幣怎樣的貶值,法幣的信譽始終高於敵偽貨幣,要看貶值的相對性,中國政府雖然敗退西南,但是始終控製著中國全國的金融命脈的製高點,有了金融體係的支撐力量,讓敵占區的物資也源源不斷的流入統戰區,中國的持久戰才可能在日本控製了中國發達地區以戰養戰的情況下得以實現。

這裏我們還要發現一個問題就是中國與日本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才進行宣戰的,以前的你死我活的戰爭居然沒有宣戰,日本不宣戰就是希望呆在英美的陣營讓英美不便於幹預,而中國不宣戰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就是要保持自己的貨幣在國際上處於非交戰的狀態,這樣貨幣就可以在國際流通和發揮國際貿易的作用,給中國帶來大量的物資,並且這樣流通的貨幣的對價是日軍占領區也要承擔的,因為日本沒有宣戰,對於來自國際的法幣是無法拒絕的,因此在當時的上海租界,法幣還是核心貨幣,以此使得敵占區大量的物資受到中國金融貨幣的控製。

本來按照日本的以戰養戰的如意算盤,戰爭物資資源均來自中國占領區,而且事實上不僅對華戰爭,日本的太平洋戰爭的很多資源也來自中國占領區,所得大於戰爭消耗,日本二戰中在中國戰場上是經濟得利的,哪裏有長期戰爭的重大負擔?而中國控製的大西南當時的工業產值隻有敵占區的百分之幾,這與在甲午時期中日實力對比下李鴻章提出的持久戰的想法是根本不同的,你如何可以持久戰?如果僅僅以兩個國家而論,對方占據了你90%以上的經濟基礎打你隻剩下的不到10%,你如何能夠持久戰不被征服?持久戰的前提假設是根本不能成立的。南明當年對滿清,以當年江南的富庶和人口,物資和軍力的差別比抗戰之時小多了,滿清的占領征服地區也是各種遊擊、反抗不斷統治非常不穩定,南明江南的抵抗也非常地英勇,結果一樣是被征服,中國此前曆史上沒有一個退守大西南能夠長期苟且的政權,更不要說是東山再起了。1943年時,東北以占中國九分之一的土地和十分之一的人口生產了占全中國49.4%的煤,87.7%的生鐵, 93%的鋼材,93.3%的電,69%的硫酸,60%的蘇打灰,66%的水泥,95%的機械,1945年時,東北的工業產值超過日本本土,全中國工業總產值東北占85%,台灣占10%,而日本還占據著以上海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以廣州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京津塘、膠東、武漢、南京、香港等等中國經濟發達地區和朝鮮半島,實力對比如何、誰更能夠持久是很清楚明顯的。所以持久戰的理論需要更深的基礎才可以實現,小米加步槍的地道、地雷、麻雀戰和重兵集團的一寸山河一寸血都不是問題的本質或全部。而隻要中國站到了英美的陣營,英美不可能容忍日本吞並中國,這就不是兩國問題了,日本沒有實力與英美掰手腕。有英美支持就可以時間換空間的持久戰了,日本在美國禁運下是難以為繼的,美國的飛虎隊就如我們當年“為了誌願而參戰”的誌願軍,開戰鬥機可不是打打槍,普通雇傭軍是幹不了的,沒有正規軍人的背景是不可能的。英美從東南亞給中國提供了大量物資,確保了大西南的經濟命脈和中國的持續抵抗力。所以在加入英美陣營與英美金融資本成為聯盟以後,就可以專心處理國家內部事務而不用擔心日本,平息國內戰亂發展經濟,中日必有一戰而日本必敗,這就是勝於廟算的力量,這也是經濟基礎決定戰爭成敗最好的詮釋。中國當年不宣戰一貫呼籲外交解決中日戰爭又不給日本實質讓步,通過外交斡旋讓國際社會製裁日本,就是要把日本拖進與英美戰爭的泥潭,這裏博弈的是千年國運而不是一時老百姓的柴米油鹽,中國精英的鴻鵠之誌是普通燕雀難以知道的。

所以對於中國近代的金融體係的建立和取得獨立,不是中國簡單的師從西方的維新而來的,是與西方列強博弈而來的,是付出了被掠奪和白銀外流的代價,同是間接也付出了戰爭和惡性通脹的代價的,代價是極其高昂的,因此維新能夠成功的基礎也是取得博弈的平衡,是在西方列強的支持和對日金融戰爭勝利的前提下建立的,是需要有基本環境保障的,不講前提的維新不是陷阱也是拔苗助長,會被列強絞殺在成功前,會給民族帶來災難和倒退的,中國的崛起是需要有堅強的忍耐力進行隱忍和韜晦的,是要忍受國人的唾罵和曆史的曲解的,憤青怒罵易,老城謀國難。

這樣的貨幣改革和金融體係的建立,就是一場針對日本的金融貨幣戰爭,這樣的戰爭中中國貨幣金融體係掛鉤英美,擺脫了日本的在華金融貨幣的控製,清洗了日本在華的金融資產,並且直接導致中國與英美結盟進入二戰的勝利者的陣營,而日本在亞洲金融陣營被擠出英美集團以後,日本與英國的盟國關係就宣告終結,日本隻能與德國結盟與英美為敵,這是以金融為製高點的經濟基礎確定以後,隨後的政治和軍事實際上是已經勝於妙算在意料之中的了,對於日本而言,在金融博弈後導致脫離了當時頭號強國英國和新崛起的大國美國的陣營,被清洗了主要海外資產,就是被打下了地獄,隨後的曆史進程和戰爭發展也是使得日本遭受了徹底的失敗,對於中國在二戰前能夠從被英美列強魚肉的角色進入英美的陣營,其中深刻的經濟背景是必須透徹認識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