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300勇士》看古希臘軍隊步兵方陣1(轉載)

(2008-01-19 18:50:39) 下一個
從《300勇士》看古希臘軍隊步兵方陣(轉載)
提交:漢唐梟雄
轉自:網易博客-絕對機密的博客

從新片<斯巴達300勇士>看古希臘軍隊的步兵方陣
    
    要了解古希臘軍隊的戰鬥力,我們必須先了解它的軍製。在這一段,我指的是馬其頓王菲利普二世和亞曆山大大帝以前,希臘城邦國家,象斯巴達、雅典、底比斯的典型軍隊組織。大致來講,希臘半島多山,地形破碎,不太適合騎兵作戰,所以典型的希臘城邦陸軍中,騎兵很少。步兵分重步兵和輕步兵。重步兵方陣是希臘軍隊的絕對主力。重步兵批甲執矛:頭戴頭盔,上身批胸甲,小腿上還裹脛甲,左手一麵小圓盾,右手執矛,長度在2-3米之間。盡管重步兵腰間插一把短劍,但是很少拿出來用,主要武器還是長矛,這點跟後來的古羅馬軍團不同。這麽多裝備,有點象後世的裝甲重騎兵了,可是沒有馬馱著,這意味著兩件事:一是士兵的體魄必須鍛煉得非常強健,二是作戰時候的機動性成問題。重步兵都是各自城邦的上層自由公民,有責任感能吃苦,也守紀律。輕步兵沒那麽多裝甲,但是也有不同程度的保護,主要作用是支持重步兵作戰和後勤。還有很重要的特殊輕步兵兵種,象弓箭手、投石兵。輕步兵的來源是比較次等的公民。

     作戰的時候,雙方都盡量找平地作戰場,否則重步兵的密集方陣在崎嶇的地麵運動很容易造成脫節和陣線正麵破碎。記住這一點,因為幾乎每次希臘軍隊的大敗仗都與此有關。重步兵排成很長的橫隊,縱深8-12排,前三排士兵舉矛對著敵人,後麵的人把長矛架在前麵人的肩膀上,整個方陣象一隻巨型刺猥一樣。方陣兩翼和前方是輕步兵和少量騎兵掩護。戰役開始,先向對手射箭、投石,以期打亂對方陣形,然後重步兵方陣長矛如林,象一支撞城槌一樣向敵人衝去。在這種密集隊形衝鋒中,個人想退卻根本不可能,而在衝鋒時要保持隊形,則需要士兵有嚴格的紀律性和訓練有素。

    從上麵的描述可以看出,經典的希臘方陣是比較單調的,我認為它的弱點有四,強點有二:弱點一是對士兵體能要求高,二是對地形要求高,三是機動性差,四是一旦陣型被打亂則完全喪失了威力。強點一是隻要保持隊形,那麽密集隊形衝擊的動量是驚人的,二是士兵個人防護比當時波斯軍隊要好很多,所以即便密集隊形,也不太懼怕對手投射火力的襲擊。相反,波斯軍隊從開國的居魯士大帝起,就建立了古代西方史上第一支高效率的騎兵(更早的亞述軍隊依賴戰車,而不是騎兵),還有更多數量的輔助兵種。而且每次希波戰爭中,波斯都占據數量優勢,但是他們的問題是步兵的作戰效率不如希臘人,而且大帝國的兵源來自各個部族,協調困難,紀律性差。不過綜合來說,我認為其實當時波斯軍隊(加上它的數量優勢),理論上優於希臘軍隊。但是很奇怪的,即使在亞曆山大大帝之前的第一、二次希波戰爭中,希臘陸軍也是勝多負少。為什麽呢?


    第一次希波戰爭是波斯的試探性行動,也可以說是懲戒行動,波斯軍的數量優勢並不明顯。那是公元前490年,當時波斯是人類曆史上第一個跨越歐亞非的大帝國,從居魯士起,已曆四世(居魯士、岡比西斯、Hystaspes、大流士一世)。希臘世界則是一係列城邦國家的總稱,從來沒有統一過,最多是一些城邦結盟。希臘城邦不僅限於希臘半島,而且在亞洲的小亞細亞半島(今天土耳其境內)也有。象此前1千多年的特洛伊戰爭中,特洛伊就是小亞細亞半島上的希臘城邦。當時小亞細亞的希臘城邦都已經臣服於波斯帝國了。
   
    當時波斯統治下的希臘城邦叛亂,雅典出兵支持了這次叛亂。波斯帝國平息叛亂以後,派大軍討伐雅典。第一次希波戰爭的決定性戰役是馬拉鬆之戰。這一戰之前,波斯方實際上有很高明的戰略。他們和雅典城裏的主和派取得聯係,這些主和派希望與波斯軍隊合作奪取雅典的統治權,所以波斯軍隊沒有在雅典附近登陸,而是在離雅典有一段距離(實際上是42公裏左右,現代馬拉鬆長跑的距離)的馬拉鬆海灣登陸,目的是把雅典軍隊引出城,而讓波斯在雅典城裏的第五縱隊占領城市,然後再在野戰中消滅失去根據地的雅典軍。波斯方引蛇出洞的計策果然奏效,雅典陸軍在 Callimachus指揮下向馬拉鬆進發,實力為1萬人,分10個團。但是波斯軍隊的戰術執行卻在戰場上出了紕漏:當雅典陸軍中計,前來迎擊波斯軍的時候,波斯軍(1萬5千人)開始執行他們的下一步戰略計劃:重新上船向另一個地點登陸,準備猛撲毫無防備的雅典城。本來這是非常高明的連環巧計,但是雅典軍隊來得太快了,他們采取了這種形勢下唯一可行的對策:立即進攻波斯軍尚未登船的後衛。在當天的值日將軍米爾泰德斯(Miltiades)的指揮下,雅典軍實際上是擊其半渡,輕易贏得了馬拉鬆戰役。
    波斯軍損失6千7百人,希臘方陣亡192人,包括總司令 Callimachus 。 戰後米爾泰德斯馬上派一名長跑健將趕回雅典城報信(現代馬拉鬆運動的起源),這個勝利的消息終於穩定了城裏動蕩的局勢,使波斯的第五縱隊不敢亂動。
   
    在這一次戰爭中,希臘軍隊的勝利,很大程度上有運氣的成份,波斯軍不應該敵前上船,而且波斯隻是懲戒行動,有試探希臘的性質,並非大規模入侵。所以我認為,馬拉鬆戰役的勝利並不能令人信服地說明哪一方軍隊的戰鬥力更強。
   
     第二次希波戰爭在9年以後爆發,大流士一世之子,波斯帝國新皇帝薛西斯(Xerxes) 以傾國之兵入侵希臘。現代史家對波斯軍兵力的估計,從15萬到18萬不等,而古希臘"曆史之父"希羅多德的記載,則是令人難以置信的264萬人!(肯定是大大誇張了的)。第二次希波戰爭的決定性戰役是溫泉關戰役和薩拉米斯海戰。薩拉米斯海戰和本文的陸軍主題無關,我計劃將來在"古今七大海戰"的連載文章裏再詳細寫。溫泉關戰役是古希臘著名的大戰,記得上中學的時候,中央電視台還在星期六晚上的譯製片時間播出過講溫泉關之戰的電影。很多人都以為守溫泉關的就是斯巴達王李奧尼達的3百壯士,其實這300人隻是李奧尼達的近衛軍,加上輕步兵和輔助部隊,希臘軍一共大概7千到8千人,他們憑溫泉關天險和波斯陸軍主力對峙。在溫泉關這樣的天險前,波斯軍隊的數量優勢發揮不出來,而且再一次證明了在正麵碰撞中,波斯的輕型部隊不是希臘裝甲步兵的對手,還證明在破碎多山的地形中,波斯的精銳騎兵也發揮不出威力。後來,一名叛變的希臘人Eplrialtes向薛西斯告密,使薛西斯能夠派出一支奇兵,從小道繞過溫泉關背麵,切斷了希臘軍的交通線,李奧尼達腹背受敵,無險可守,於是斯巴達王本人和溫泉關守軍全軍覆沒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