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朋友

(2007-11-09 10:25:29) 下一個

下午讀了一篇關於朋友分類的文章,來自美國著名編輯Judith Viorst. 篇幅倒是不長,條理也很清晰,對我這樣英文水平就算是扶貧了。作者將朋友細細分了8類,著實嚇了我一跳。總以為隻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有著這樣複雜又無奈的朋友關係,原來,偉大的美利堅合眾國自由的人民早就深刻掌握了其中的內涵,一直以來,不斷努力的發揚光大著。

第一類,稱之為方便朋友,就是指鄰居等可以方便自己的人,下學順便幫你接兒子啊,出遊幫你澆花園啊什麽的。這類朋友,隻是相互提供方便,不會有更深入的友誼往來。第二類,是共同愛好的朋友。顧名思義,一起上了健身班,周末一起打籃球,烹飪畫畫兒購物都算這一類。第三類是曆史朋友,我理解的是過去和你有過共同時光和回憶的朋友,盡管現在也不甚聯係。而第四類則異曲同工,講的是萍水相逢的朋友。很奇怪的是,作者把同學,同事,業務夥伴都列入這一類。依照我的感覺,同學之間的友誼是很純潔很誠摯的,怎麽就成了萍水相逢了?之後,第五類,跨代朋友,指的是不同年齡段的朋友,兩代人之間或是三代人之間的友誼,這點我比較讚同,學習經驗和教訓,事半功倍嘛,下一個比較搞笑,解釋一下意思,是說你喜歡一個人,和他是朋友,而他和另一個人是朋友,那麽,就算你極其不喜歡另一個人,你也不得不和他成為朋友。 當然,也肯定不會交往很深。第七類,就是我們常說的紅顏知己。這個對中國人來說比較敏感,不過現在也不是沒有,不是一直有人爭論究竟有沒有純潔的男女朋友?最後,作者提到了,好朋友,知心朋友,和鐵杆朋友並且作了比較,說符合某某標準就是好朋友,死板的人崩潰,殊不知,人的感受和關係是會變的,如何用固定的標準衡量人呢?

說實話,我不喜歡這篇文章,換句話說,我不喜歡作者把朋友分類的做法。我一向比較偏激,或者說比較傻,比較遲鈍,我一直以來認為是朋友就是無論你是何種境況,都默默地支持你理解你幫助你關心你的那個人。所以,我覺得朋友可以是很多同樣的人,可以是你的親人,愛人,甚至是萍水相逢的人,不一定要有共同愛好,不一定要有過去的交集,不一定電話,書信,賀卡常年往來,但總是能在你需要的時候出現,給你希望和鼓勵。每天把朋友掛在嘴邊的人,我想知道他有多少個真正的朋友。在他有需要的時候,他的朋友們能不能出現?

於是我想起一件事情。一次大家一起做課題,需要集體討論,同學被分成了7個人一組的小組。我們小組約定當天課後在星巴克聚會,一起商量問題。結果是,小組唯一的美國同學沒有來。在上課的時候問起他原因,他給了我們一個意想不到的表情:雙眉緊皺,滿臉歉意,楚楚可憐,緩緩的搖著腦袋說出一句:我很抱歉,真的非常抱歉。他的道歉是我見到過的最生動最有效的道歉。下一次課後討論,仍舊缺席,問起,重新上演拿手好戲。末了,我們其餘的人完成了任務,大家慶賀的時候,聽到了一番磨齒難忘的話,這位神人欣喜地說:太好了,我們為我們的成果幹杯,我們是最好的朋友!朋友?!嚇我一大跳,我是非常小肚雞腸的,聽到這樣的話會讓我耿耿於懷的。我甚至在想,什麽是他眼中的好朋友?難道他們就是這麽界定朋友的麽?

後來,我似乎有所頓悟,我把原因歸罪於語言的曆史和應用。例如SORRY這個詞,便是有兩層意思,一個是道歉,和我們中文對不起一樣,表示歉意,而另一個意思則是遺憾,擺明了說你自己事情沒弄好,我同情你一下下吧。在我們的常規理解中,SORRY就是犯了錯對不起,比如不小心踩了別人,就會直接說SORRY。可是,按照我之前遇到的例子,他的行為怎麽也無法理解為對不起。 我想那便是語言地奇妙了.那麽,給予我們對SORRY的不同理解,對FRIENDS呢?是不是也是有獨特的解釋呢?按照Judith Viorst的分類,是不是就是美國人的朋友界定標準呢?如果真是這樣,我隻能唏噓:美國,你太現實了。越想越多,累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