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中國經濟已經失去強勁動力?

(2008-04-06 12:13:27) 下一個

中國的經濟是否已經發展到頂點、即將開始走下坡路?“星期五周刊”的文章說,中國是“二十世紀的最大經濟奇跡”,但它“可能已失去強勁動力、最好的年代也許已經過去”:
"年複一年以兩位數增長的經濟模式已經衰竭了嗎?可惜我們這裏流傳的對中國的看法除了陳詞濫調之外,沒有什麽內容。例如大多數人沒有看見,溫家寶總理2006年底就談到了'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性,2007年10月的黨代會上再次強調指出,必須刹住無所約束的經濟增長。溫家寶表示不能接受浪費能源、嚴重破壞環境的做法。盡管沒有直接說出,但總理想必知道,開發西部的政策沒有收到預期效果。
按照總書記胡錦濤的願望,2007年的經濟增長率應降至7%。但結果是11%。這是又一次過高的增長率,它背離了世界經濟的現實和國民經濟的合理性,同時消耗了巨大的原料、能源、基礎設施和人力。2500年前,中國哲學家老子的道德經說,'企者不立,跨者不行',意思是以腳尖站立站不穩,大步行走走不遠。誰能長久用腳尖站立呢?
當然,這裏要指出,自鄧小平以來,中國的國家政黨以非同一般的經濟增長和推動生活改善維係了自己的合法性。但它能在多大程度上放棄經濟增長,才不至於放棄自己呢?"
經濟周刊首席記者施納斯發表文章說,"中國在實行改革政策三十年後不僅在政治上、經濟上也仍然虛弱":
"國有企業與以前一樣虧損,三分之一的職工是多餘人員,五分之三的出口為外資企業產品,無論海爾,還是聯想,中國的世界品牌至今沒有。國內生產總額的增長與越來越高的成本聯係在一起。中國廉價賣出產品,買進昂貴的東西。腐敗、環境汙染和原料價格使經濟如負重荷,中國的經濟朝著無效益增長:中國的年生產總額每增加一美元,需要投入5.4美元,大大超過德國和美國,也超過二十年前中國投入四美元的水平。簡而言之,中國的無效益和昂貴的經濟變得越來越無效益、越來越昂貴。
我們由此能得出什麽結論呢?第一,中國的經濟已經疲憊不堪。第二,中國必須變革。第三,大談抵製奧運的人必須知道,一個虛弱的中國不僅既不利於藏人、也不利於漢人,而且根本不利於我們。"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