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式外交對國際社會的精神汙染
(2007-02-14 12:41:41)
下一個
中國農曆新年前胡錦濤給自己布置了一項工作用10多天的時間訪問非洲的八個國家的工作。
正如他在內政問題上所展示出來的那樣,這位看上去有些過於嚴肅的中國領導人在外交上也展示出完全不同以往的風格和靈活手腕。
和高舉新保守主義大旗的美國總統布什相比,你會發現現在最為"教條主義"的領導人根本不在中國。很難用什麽學術理念去概括胡的外交原則,但是基本原則是清晰的:首先,利益高於一切;其次,學習如何做一個大國。
尋找戰略空間
胡錦濤剛剛上任的時候便頻繁出訪那些產油大國,中國的媒體將其概括為"能源外交"。這在中國領導人的外交中確實是一個非常新鮮的現象。
如果能夠體會中國今天這種高速膨脹的經濟發展速度,就能很切實的體會到中國領導人對於能源的渴求。除去戰亂、美國等因素外,非洲無疑是能源饑渴的中國最好的餐桌。
但是僅僅把非洲看成是中國的油田恐怕太低估其意義了。 價格低廉的中國貨不僅僅適合沃爾瑪的口味,也適合非洲沙漠裏的小鎮子。
十九世紀,英國人依靠炮艦為自己的商品打開市場,21世紀,中國人依靠低廉的價格尋求市場,都是為了給自己那日益膨脹的製造能力尋找發泄的平台。
設想一下,如果歐美對中國襯衫設置貿易壁壘,麵對人口稀少的俄羅斯、陌生的南美,還有那些東南亞的競爭對手,失去非洲,多少中國工人將變得無事可做,而這顯然也會影響到"和諧社會"。
此外,盡管中國早已經成為國際舞台上重要的一員,但是每年它仍然受到人權、台灣、西藏、東突等問題的折磨。
在應對這些麻煩的時候,中國領導人曾經選擇與歐美合作,但是對中國人來說,那些沒有戰略利益衝突,也沒有人權"偏見",但是在聯合國仍然有投票權的非洲兄弟更值得信任,就像上個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那樣。
這也很容易理解為什麽胡錦濤會在2006年花那麽大的力氣舉辦中非論壇,而2007年一開始又迫不及待地出訪非洲。
打開世界地圖,除了寒冷的南極,唯一一片還沒有被過度開發的土地恐怕就是非洲大陸了,如果中國人在這裏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不管從哪個方麵來說,至少對他們來說並不是一件壞事情。
現實主義外交
如果兩國的國家利益有根本性的衝突,那麽把幾十年前的戰爭拿出來當作互相遏製的理由也確實是國際政治中比較常見的做法。
但是中國和日本之間完全不是這樣,相反,他們的經濟關係越來越緊密。特別是日本,能夠在走出10年衰退的陰影,中國市場是一個巨大的刺激因素。
在領導人5年不相互往來的緊張氛圍下,兩國的民族主義情緒都到了一個非常緊張的狀態,這對於統治者來說絕對不是一個好消息。2004年中國的反日遊行就是一個警示。
胡錦濤顯然知道比起曆史問題的爭論,現實中的生意顯然更加重要,維護自己周邊的穩定顯然更加重要,而且中國顯然也沒有到那種需要樹立一個假想敵來維護自己統治的時候。
在沒有得到不參拜的明確保證的時候便接納安倍晉三的訪問,這明顯突破了以前中國領導人頭腦中的底線,也顯示出了胡錦濤現實主義的一麵。
這種現實主義的精神讓中國在外交上還突破了過去的很多困難,比如它迅速解決了和印度的邊界問題,與梵蒂岡談論建交問題等等。
今天中國領導人的外交反倒是很符合英國首相帕麥斯頓所說的,在國際上,沒有永恒的敵人或者朋友,隻有永恒的利益。
學跳"大國舞"
鄧小平曾經給中國的外交定了個原則:"韜光養晦",但是現在看來,中國已經很難繼續堅持這樣做。
比如國際上對於達爾富爾人道危機的關注,已經使得中國無法繼續一聲不吭地在那裏挖石油。
和鄧的時代相比,中國已經更加強大,與外部世界的聯係也更加緊密,它的做事原則也不得不有所改變。胡錦濤曾經希望能用"和平崛起"作為自己的外交原則,後來又小心謹慎地改成"和平發展",但是不管怎麽說,他不得不學會一個大國應該具備的外交技巧。
幾年的時間裏,他在這方麵越來越成熟,也越來越自信。比如對於美國的態度,他可以在美國親口承認美國的領導地位,也可以花費上百億元購買美國商品以平息國會的憤怒,但是另一方麵,他也主持中非論壇,邀請美國特別不喜歡的內賈德。中國明顯處於領導地位的上海合作組織也讓美國人萬般難受,也基本上打破了美國人在中亞的戰略部署。
中國領導人已經認同了現在的國際體係,胡錦濤顯然不會像毛澤東那樣要成立另外一個"第三世界",當朝鮮不聽勸告試射導彈的時候,它也不再無限度地包庇,而是發表了措辭非常嚴厲的聲明,也支持了聯合國的製裁措施。
但是他們也自信的認為自己並不是一個被動的遊戲者,而且還是一個規則製定者。積極主辦朝鮮核問題六方會談可以被看成是一個鍛煉。
另一方麵,無論是美國還是歐盟,則不得不學會如何與這個新的大國一起遊戲,要解決伊朗問題、蘇丹問題這些過去看上去與中國毫不相幹的事情已經越來越需要中國人的配合。
中國的領導人好像已經做好準備了,想想二十年前吧,他們的電視台播放的還是《河殤》,而現在呢,是《大國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