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古音的散落

(2011-02-09 09:28:37) 下一個

近幾年粵人自豪,因為有個說法漢語的古音被粵語保留下來了,還舉出不少例子,大家也覺得像模像樣的,一邊看一邊點頭。其實有交通的臨近地區語言總要互相影響的,不僅是廣東,隻怕日語韓語裏還保留了古漢語的部分發音。不過要說起漢朝人說話唐朝人說話都是什麽調的?我想基本還是西安調兒的和洛陽調兒的。近日發現一個小例證,如下。


南北朝時候,南齊有個宰相叫王儉。他出自琅邪王氏,跟王羲之是一家子。王家的人都有很高的文藝修養,在中國的文藝史上頗留了些盛名。王儉也繼承了這個基因,喜愛文藝,也喜歡結交騷人雅客。當時的不少名士都給他做幕僚,一時成為佳話。有人見此感歎說:看宰相府上那麽多才子,真是一道風景,就好像蓮花依偎著綠水一樣美。被人這麽一比喻,那些才子也都很受用,從此一說起儉府,就說“蓮花池”,幕僚也有了個新名兒,叫“蓮幕”。


南齊繼承著魏晉的風雅,在一片混戰中仍努力保留漢文化,所以也修了樂府。儉府座上的才子,就有人以上麵的時事寫了一首歌叫《相府蓮》。古代人寫首曲子不容易,一首好歌要唱幾個朝代,隻是歌詞更新,曲子一直不變,就和後來的“詞牌”意思是一樣的。《相府蓮》寫得好聽,所以曲子一直傳到唐朝。


有一首詩,我一說大家就知道了,王維寫的《息夫人》:“莫以今時寵,寧忘舊日恩。看花滿眼淚,不共楚王言。”這首詩就是用的《相府蓮》的曲子,不過那個時候這個曲子的名字已經以訛傳訛變成《想夫憐》了。那時還講究詩的內容要和曲名一致,所以王維的詩也是寫的女子懷念前老公的故事。


咱們這一回書的主題不是音樂,而是漢語的古音,所以咱們單研究歌名的演變。用什麽口音說話,“相府蓮”和“想夫憐”發音是一樣的?陝西話!那是一模一樣(還請陝西同學來給確認一下)。


後來這首歌又傳到了日本,《源氏物語》裏的夕霧挑逗落葉公主的時候就用琵琶彈了這首曲子,非讓公主用琴彈了曲子的結尾。那個時候日本的文藝很多都是從唐朝傳過去的,也包括這首歌。不過那個時候,這首歌名再次以訛傳訛又變成了《想夫戀》。挑逗之意,也全在歌名上了。


再看這次的歌名演變,一目了然,這曲子肯定是武則天時期傳到日本的,因為從“想夫憐”到“想夫戀”,根本就是“賀南”口音嘛!(還請河南同學來給確認一下)。


當然,一個小例子,不足以總結全部。不過說起來南京話怪腔怪調的,跟天津話還挺像,沒準就是南齊從洛陽帶過去的影響;有人說杭州話和別的江南話一點不像,倒跟河南口音相近,是南宋人帶過去的。我隻聽莫如龍說過杭州話裏不說“儂”,說“你”。古音裏“爾”就是“你”的音。現在雖然普遍說“你”,但把“兒”還發“倪”的音,似乎隻在江南才有?(請全國各地同學來給確認一下)。


還有一個字,“吾”,古音裏這個字和“餘”、“予”不僅同義,也同音。我記得昆曲裏“無”的音是發成“於”的,剛查了一下,原來昆曲裏很大一部份要用“中州韻”,是元朝時候就給定下來的。再請河南同學來給說說,現在聽昆曲裏字的發音,是不是有不少還都挺順耳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