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推背圖批中國流年(五)

(2011-04-14 13:31:27) 下一個











第十五象 戊寅 離下震上 豐


第十五象 戊寅 離下震上 豐

讖曰:
天有日月 地有山川
海內紛紛 父後子前


頌曰:
戰事中原迄未休 幾人高枕臥金戈
寰中自有真天子 掃盡群妖見日頭


金聖嘆:「此象主五代末造,割據者星羅棋布,惟吳越錢氏〈錢鏐四世〉稍圖治安,南唐李氏〈李昇三世〉略知文物,餘悉淫亂昏虐。大祖崛起,拯民水火。太袓小名香孩兒,手執帚著,掃除群雄也。」



這一象金聖歎說,是講五代十國末年,割據眾多,雜亂,除了吳越政治相對穩定,南唐三主搞了搞文藝之外,其餘的都不成樣子,最後被宋太祖趙匡胤統一了。圖裏麵有個小孩掃馬蜂窩似的,小孩就是趙匡胤,趙小名香孩兒。


五代十國這段曆史太亂,我一點不熟,所以不太懂讖辭裏麵“父後子前”是什麽意思,金聖歎也沒說。但從讖、頌的句麵意思看,就是描述個“亂”吧。


 













第十六象 已卯 離下坤上 明夷


第十六象 已卯 離下坤上 明夷

讖曰:
天一生水 姿稟聖武
順天應人 無今無古


頌曰:
納土姓錢並姓李 其餘相次朝天子
天將一統付真人 不殺人民更全嗣


金聖嘆:「此象主宋太袓受禪汴都,天下大定,錢李二氏相率歸化,此一治也。」



這一象講趙匡胤建宋。但這一象讖、頌都沒有提到趙匡胤的名字。姓錢並姓李就是說的先後收服吳越(錢姓)、南唐(李姓),其餘的後來也一一被收服。這讓我想起百家姓,排百家姓的時候也是這麽個順序:趙錢孫李。我查了一下,擠在中間的“孫”是錢俶皇後的姓,那麽後麵一句周吳鄭王的“周”就應該是李煜的大小周後的姓了。很奇怪為什麽沒把趙匡胤皇後的姓排在前位,趙的開國皇後姓王。


頌辭裏麵“不殺人民更全嗣”,是指趙匡胤幾次政變都算得上和平政變,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後來又杯酒釋兵權,包括所有投降國家的王,他都沒殺,包括柴榮的兒子周恭帝柴宗訓。不過趙匡胤這麽做也不是因為多麽菩薩心腸,錢家我不熟,李煜那樣的文藝青年留著他也構不成威脅,還落個宅心仁厚的好名,何樂而不為。對柴家的人也沒那麽好,宗訓的三個小弟弟,一個在趙匡胤稱帝的第二年就死(怎麽死的沒說),另兩個正史記載“不知所蹤”,但據宋人筆記《默記》、《隨手雜錄》以及盧村村誌(盧氏家譜)的記載來看,本來趙匡胤是想殺了這兩個小孩,但當時兩位大將潘美、盧琰沒表示讚成,然後趙匡胤覺得可能這麽做不得人心了,畢竟他的部將也都是原來跟著柴榮的,就說:“我了篡了人家的位還殺人家的娃不忍心啊。”然後潘、盧各領一娃回家,回去以後盧家那個肯定是改姓盧了,潘家那個,趙匡胤說:“先王的兒子,不能給你當兒子,隻能當侄子。”但是這娃叫什麽就不能確定了,不知是不是那個正史裏記載了名姓的侄子,潘氏族譜語焉不詳,也許也是故意的吧。不過總的來說,哪有開國皇帝不殺人的呢,相比之下也就算和平交接了,至少趙匡胤還是比他弟弟厚道得多了。 


 













第十七象推背圖庚辰 坎下坤上 師


第十七象 庚辰 坎下坤上 師

讖曰:
聲赫赫 幹戈息
掃邊氛 奠邦邑


頌曰:
天子親徵乍渡河 歡聲百裏起謳歌
運籌幸有完全女 奏得奇功在議和


金聖嘆:「此象主宋真宗澶淵之役。景德元年,契丹大舉入寇,寇準勸帝親徵,乃幸澶淵。既渡河,遠近望見卸蓋皆踴躍呼萬歲,聲聞數十裏,契丹奪氣,遂議和。」



這象講的是澶淵之盟。金聖歎說,宋真宗時期契丹大舉入寇,丞相寇準勸真宗親征,真宗到了澶淵,將士氣勢高漲,高呼萬歲,聲聞數十裏,契丹害怕了,就議和。頌辭“完全女”是拆“寇”字。澶淵之盟的結果是宋每年給契丹10萬兩銀子和20萬匹絹。不過當時北宋每年的財政收入是1億2千萬兩,所以這點銀子也就是毛毛雨吧,我沒算軍用開支,估計也比打仗合算。主要是,當時北宋的軍隊其實已經扛不住了,要是不議和很有可能就敗給契丹了,所以說“奏得奇功在議和”。













第十八象 辛巳 艮下艮上 艮


第十八象 辛巳 艮下艮上 艮

讖曰:
天下之母 金刀伏兔
三八之年 治安鞏固


頌曰:
水旱頻仍不是災 力扶幼主坐靈臺
朝中又見釵光照 宇內承平氣象開


金聖嘆:「此象主仁宗嗣立,劉太後垂簾聽政。旁有一犬,其惟狄青乎。」



這一象,金聖歎說,專講劉太後垂簾聽政。讖辭“金刀伏兔”拆一個繁體“劉”字,“劉”上麵的“卯”就是對應“兔”的地支。老金說圖裏伏在女人腳下的狗暗指名將狄青(犬暗示“狄”字的反犬旁)。我覺得“水旱頻仍”一句還暗指範仲淹(兩個三點水,算頻仍了吧)。“三八之年”是指劉太後執政11年。


這一象倒沒涉及戰爭和朝代更替,純粹是女人主政。男權社會對女人掌權終究不放心,當然劉太後時期也確實有佞臣說劉太後應該效武氏,自立宗廟,不過劉氏沒同意。她倒也未必不想,不過當時北宋朝廷裏黨派之爭也很厲害,她也沒那個本事另立門戶。


劉太後,一生故事十分精彩,多說兩句。劉太後一生下來父親就死了,從小是放在娘家親戚家養大的,擅長一種樂器 -- 撥浪鼓。那時候大概這確實算個樂器吧,也許也有點技術講究,不然為什麽專門要記這麽一筆。十來歲的時候跟了一個四川的銀匠,叫龔美的,後來倆人一起進了京。15歲的時候,大概是以藝人或者雜使丫頭的身份進了襄王府,襄王就是後來的宋真宗。進了府之後立刻就把真宗給迷住了,真宗和劉氏年紀相仿,情竇初開的小宅男,哪裏見過劉氏那樣走南闖北的野丫頭,估計是迷得神魂顛倒如漆似膠,以至於真宗的奶媽子看不過去了,跟當時的皇帝宋太宗打了小報告,太宗大手一揮:“把小狐媚子趕出去。”真宗沒辦法,就把劉氏送出宮,藏在在王府任職的一個官的家裏。


這之後,太宗琢磨著,兒子大了,開始想男女之事了,雖然不能讓狐媚子給教壞了,但這麽憋著也不行啊,就為真宗就訂下了親事,娶了後來的潘皇後。這位潘皇後的爹是誰呢?就是那位可能收養了柴榮之子的大將軍潘美。娶了潘氏以後,小兩口感情也不錯。


十幾年之後,太宗駕崩,真宗即位,趕緊名正言順地把初戀情人劉氏接進宮,封了個美人。念在劉氏出身孤苦,沒個兄弟照應,就讓前夫龔美改姓劉,跟劉氏兄妹相稱(龔劉的關係史書裏寫得含糊,估計應該是夫妻,因為明顯年齡相仿,如果是收養關係就不應該讓他們兄妹相稱而應該拜為叔父義父一類的)。這時候劉氏也有三十多歲了。在王府外的這十幾年間估計真宗經常去那位親信家裏臨幸吧,因為被迫分手,又不能時時見麵,糾結的初戀才得以在真宗的心裏深深紮根。兩三年的功夫,已屆中年的劉氏就級級晉升,一直升到德妃。


沒多久之後,真宗的元配潘皇後薨了。劉氏的機會來了嗎?還沒有。這時候真宗並沒有立刻想立劉氏為後,當時他想立另一位寵妃,宰相沈倫的孫女,結果宮中派係鬥爭激烈,有人強烈阻止了(誰阻止的為什麽我還不知道,宋史太長不想全看了)。沈氏立不成,然後真宗才要立劉氏,又有好多人不同意,不過這次真宗嫌煩了,立一個否一個,還當什麽皇帝。另外,其實有時候派係鬥爭相持不下,往往沒有背景和派係的反而容易上位。總之時來運轉,劉氏漂泊隱忍的日子一去不複返,當上了皇後。


劉氏和咱們以前聊過的穆黃花之類苦出身的皇後不一樣,她迷住真宗不是隻憑自己的美貌或者會玩撥浪鼓(這門樂器真是有點好笑),這位美女非常聰明,記憶力超級好,雖然早年當小混混沒讀過書,但從王府出來藏到大官家裏那十幾年,一定教她學了不少文化吧。所以入了宮以後,先是給真宗起到個狗狗度娘的作用,當了多年的機要秘書,到了後期真宗病重的時候幹脆文件就都是她批閱的。


可惜因為入宮的時候年紀就大了,劉氏一直無出。而真宗和別人生的兒子也都活不大就早夭了,唯一一個活得大一點的就是潘皇後所出,但也在9歲上夭折了。真宗也很著急,就盼妃子們生男孩。


劉氏有個丫鬟,姓李。因為劉皇後受寵的關係,久而久之的,李姓丫鬟也得到了侍寢皇帝的機會,再然後,就懷孕了。這時候真宗年紀也老大了,還好天遂人願,這次生的果然是男孩。這個男孩可寶貝了,就剩這麽一根獨苗,劉皇後於是說:“算我生的,我來教養。”這個小男孩,就是後來的仁宗。當然劉皇後要操心國家大事,也沒什麽功夫真正撫養小皇子,她就把撫養的任務交了自己的小姐們,楊淑妃。


實際上,這位小姐們比劉氏的資曆還要深些,12歲正而八經地嫁給尚未稱帝的真宗做妃子,真宗即位以後封才人,之後也是級級晉升,一直到從一品,位置和劉氏一直相當,但是年齡小了十好幾歲。這位楊氏也聰明,大概從一開始就明白自己鬥不過劉氏,所以幹脆全麵投降,對劉氏絕對忠誠,言聽計從。一直也因此在皇帝皇後身邊都很混得開,就有點紅樓夢裏平兒那本事吧。皇帝臨終的時候,念她的好,以及對皇子的撫育之情,說要封她為皇太後,待遇還是和劉氏差不多(不過好像是沒封,大概她自己不想跟劉氏爭地位吧),等到劉太後臨終,又下遺誥封她為皇太後,還讓她“與皇帝同議軍國事”。結果大臣們不幹了,好容易熬到劉太後駕崩,又來一太後,還要垂簾?就跟皇帝說:“你都這麽大了,可以親政了,哪能允許一個接一個的太後垂簾?還是讓她光當個架空太後享享清閑算了。”於是幾個人一合計,就把那句“同議軍國事”給從遺誥裏摘下去了。楊氏最後是53歲上無疾而終。










那位仁宗的生母李姓丫鬟,就不那麽會討好皇帝皇後了,升級一直很慢,到快死時才封了宸妃,而且仁宗一直不知道她是他的生母。李宸妃死時本來劉太後就想按一般宮女的規格下葬,被一個大臣給勸住了,說:“我其實是為了劉家後人著想。”劉太後什麽腦袋瓜,一聽這麽說就明白了 -- 她死後難保不會有人多嘴挑事,告訴仁宗他的生母是誰,如果自己對李妃馬虎了,仁宗恐怕要對自己的遺體下手。還記得曹魏郭女王的下場嗎?甄氏的死狀有多慘,郭氏就有多慘。看來劉太後對曆史倍兒熟,所以立刻把李宸妃的下葬規格提高到太後級別的,棺材裏還用了水銀防腐。


果然,後來劉太後前腳一死,後腳就有人跟仁宗說:“你的生母李氏,其實死於非命。”那時候仁宗本來對劉太後也有點不滿,因為劉太後執政的時間太長了嘛,小夥子長大了當然有看法。所以別人這麽一說,他立刻痛哭,追封李妃為太後,又讓人開館,看看是不是死於非命。結果把棺材打開一看,李妃麵色栩栩如生,再看陪葬,裝扮,那是非常隆重豪華,儼然太後的待遇。然後歎氣說:“人言不可信啊。”這之前,本來仁宗大概是不想給劉太後下葬的規格太高,經過此事以後,立馬抬高規格,厚葬,而且陪葬於永定陵。


難得推背圖裏沒災沒難地給了這麽一個女人一席之地,有點興奮,多說幾句,跑題了。


正文待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