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自然千變萬化, 總是自然
正文

人物係列二,路易十六

(2012-05-24 21:26:34) 下一個
路易十六(1754年8月23日-1793年1月21日,39歲)法國波旁王朝的國王,是個性格溫和、處事優柔寡斷、待人稍有些高傲的人。法國人鬧革命時,他被砍了頭。法國總統密特朗曾說,“路易十六是個好人,把他處死是件悲劇,但也是不可避免的。”

1789年的某一天,一群吵吵嚷嚷的巴黎民眾衝擊路易十六居住地杜伊勒宮。裝備精良的皇家衛隊開槍了。驚慌失措的人群開始潰退。這個時候,路易十六跑了出來,大聲嚷嚷道,不要開槍!不要開槍!那裏麵有女人!於是暴眾重新集聚,呼嘯著潮水般湧進王宮,他們殺死了所有的衛隊成員,然後把國王投進了監獄。

說來難以置信,法國大革命中,女人似乎比男人更狂熱。有一幅版畫描述了某個暴動場麵,竟然都是女人!她們拖曳著大炮,揮動長矛和梭鏢,很英姿颯爽,讓我聯想到紅色娘子軍在舞台上跳舞的樣子。我一直以為法國女人是浪漫的,卻不知道她們也彪悍。

國王被抓後,國民公會成立,路易十六被控“頂級叛國罪” 。國王“叛國”,再加上“頂級”,這個罪名聽起來多少有些牽強和滑稽。接下來在決定是不是處死路易十六的問題上,國民公會的成員們陷入了爭吵。大家都知道路易十六是個“好人”,而“好人”似乎不應該被處死。但如果不殺他的話,“頂級叛國罪”又有些虛張聲勢的味道。

其實,人該不該死,應該和“好”“壞”沒有什麽直接關係,中國民間更有一種說法,叫“好人不長命,壞人活千年”,聽起來讓人格外灰心喪氣,一怒之下,便索性大家都壞起來。

最後的結果是360票對361票、一票差額通過了國王的死刑判決。這要命的一票,是路易十六的表兄、奧爾良公爵投下的,他這種做法有點類似我們中國人稱頌的“大義滅親”,按孔丘的理論屬較高的道德範疇 。說來有些奇怪,讀史書常常給我這樣一種感覺,大義背後常常有大惡,偉人往往是集小人之大成者。

不管怎麽說,敢於滅自己親人的人,滅起他人來,也應該不會手軟。和這類道德高尚的人呆在一起應該是比較危險的。

看路易十六的傳記,常讓我想起南唐後主李煜(937~978),這位皇帝工書、善畫、洞曉音律,在五代時期的詞人中首屈一指,是個地地道道的文學天才。就這麽一個人,稀裏糊塗當了萬民之主,放著許多重要的事情不做,整天琢磨怎麽寫出驚天地、泣鬼神的文字,把個國家治理得一塌糊塗。農民起義軍領袖趙匡胤鬧革命,不但摧毀了他的江山,更衝進皇宮強暴了他漂亮的妻子,而皇帝也隻有在一旁垂淚的份兒。後來李煜悲悲淒淒寫下一首肝腸寸斷的《虞美人》,又惹惱了趙匡胤的兒子宋太宗,幹脆賜服牽機藥。據說這種毒藥人服後不會立即死,而是躺在地上掙踹抽搐,身體逐漸萎縮扭曲,最後佝僂成一團,狀似嬰孩,是為“牽機”,一個 “牽”字,總讓人有一種毛骨悚然的感覺。

這個路易十六,除了死法與李煜不同(他的身體沒有縮成一團,而是被劈成了兩塊兒),其他方麵兩人有異曲同工之妙。當時的法國債台高築,財政危機和政治危機讓整個國家動蕩不安。然而國王放著國家大事不管,卻給自己開了一個五金作坊,整天躲在裏麵津津有味地研究製鎖技術。他製造出來的鎖頭,個個堪稱工藝精品,精巧玲瓏,創意新穎,令人驚歎不已,當時的法國鎖匠們無人能出其右。路易十六是個機械方麵的天才,他甚至改進砍頭機,把鍘刀由原來的四方形變成三角形,改進後的砍頭機鍘起人腦袋來的確利落多了,劊子手們往往超額完成任務。

惱怒的法國人民終於爆發了革命。關於這場革命,我想讀者們不應該陌生。有兩幅油畫也許會浮現在你的腦海裏,一幅是情緒激昂的法國民眾用大炮起勁兒地轟炸巴士底監獄高高的圍牆,這幅畫叫“攻占巴士底獄”。另一幅是個容貌俊美的女人,裸露著豐滿的乳房,揮動三色旗,勇敢地號召民眾跟隨她頂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前進。這幅畫叫“自由引導人民”。

古今中外的曆史上,“自由”,“人民”,“革命”總是光芒四射、豪氣萬丈的字眼兒。兩幅畫都曾讓年青的我熱血沸騰。那份激動,恨不得就是其中一個賣力點炮撚的家夥。或者,幹脆就是那個緊緊跟在女人後麵、很神氣地揮舞雙槍的小夥子。沒準兒仗打完,這個漂亮姑娘就愛上我了。不過仔細想想,敢於舍命殺人的女子,頗有些母夜叉孫二娘的味道,當她的丈夫,多少有點兒心驚膽顫,尤其是黑夜裏上了床關了燈的時候。

據說這位姑娘是紐約港自由女神像的原型。有她的保護,至今不太有人敢惹美國。偶爾有出頭的莽漢,也大都落了家破人亡的下場。然而89年北京學生革命,把這位女神請到了天安門廣場,卻沒起什麽作用,很快就給政府派出的兵們搗毀了,支離破碎地躺在冰涼的水泥地上。神來到不信神的國度,大概是要吃些苦頭的。

縱觀曆史,流血的革命總是刺激得年輕人熱血沸騰,他們鬥誌昂揚地加入進來,於是流更多的血,於是有更多的血沸騰,估計“熱血青年”就是這麽來的。革命和鮮血永遠粘連在一起,聰明的中國人對革命的這個本質認識最深刻,REVOLUTION本身是旋轉的意思,我們把它翻譯成革“命”。

我有時候納悶,既然革命者那麽喜歡革掉被革命者的腦袋,為什麽不幹脆譯成革“頭”呢?割掉的頭顱在地上“骨碌碌”翻滾旋轉,既符合原意,又生動形象。

如同我們曆史教科書中分析的那樣,人民群眾得道多助,統治者失道寡助,大革命理所當然地成功了。興高采烈的法國革命群眾鍘掉了路易十六的腦袋,使用的正是他改進過的砍頭機。

新成立的法國人民政府把國王七歲的兒子路易捉進了監獄。這個驚恐不已的孩子在昏冷潮濕的牢房裏抖縮成了一團,每天僅能吃上一餐飯,隨地大小便,很快就死掉了。

不知道這個孩子臨死的時候會不會抽泣著喊,媽媽呀!爸爸呀!媽媽呀!爸爸呀!媽媽呀!或許,小男孩已經虛弱得根本沒有氣力哭喊了,他靜悄悄地死去。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