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顏知己

生命是一種體驗, 愛情是一個過程
個人資料
正文

鬧宴

(2007-02-10 09:03:21) 下一個


首先對你因看“三人行”而起的鬱悶表示抱歉,你可能沒注意到這個博克是針對特定讀者的,那就是被艾米稱為“知傻”的人。這個博克的標題是“碼字為知傻”,就掛在博克頂上,所謂“知傻”大致相當於你所說的“鐵杆 FANS ”。雖然博克不能把非知傻關在外麵,但已有告示在先,你撞進來受罪,可能是受了你那朋友的影響。在此也替你那朋友對你抱個歉。

網絡時代,寫手的日子變得容易了,讀者的日子變得困難了,因為寫手不必仰仗編輯出版商,自己拿到博克或者論壇就能“發表” --- 如果“發表”就是“讓公眾能夠讀到”的意思的話。但讀者沒了編輯出版商“把關” ( 或曰“限製”? ) ,就得自己決定看什麽,不看什麽。在浩如煙海的“作品”之中,要想選幾個自己看了之後不“遺憾”的東西,除了朋友推薦,可能最重要的是讀者自己把關了。

如果你是一集一集看全了“三人行”的 76 集的,那我隻能說“服了你了”。大多數人看一個故事,看上幾集就知道自己喜歡不喜歡了。對我來說,該看該停,不出五集就能決定。如果我能把 76 集全部看完,那一定是因為我非常喜歡那個故事。

坦率的說,現在除了艾米寫的東西,我很少看全幾十集的故事。看艾米寫的東西,也有原因,一是幫她發貼的時候要認真看一遍,主要是檢查有沒有錯別字。二是她躺在身邊碼字的時候,我會不時地看看她碼了多少了,以便確定離幹正事的時間還有多久。

按你的說法,“能讓我這個非 FANS 在盛夏天兒,一口氣讀完她的 76 回書,艾米的文筆功底還是可見一斑的”,說明你堅持讀下來,是因為艾米的“文筆功底”。讚艾米文筆功底的,不隻一個了,雖然她隻是白描的寫法,仍有這麽多人讚,那她的文筆功底大概真的是不錯了。

不過,按她的說法,你得看看是誰在讚文筆,如果是研究文筆的人,那個讚就有點份量了,如果不是搞這行的,那就隻是一個說法,一種客套,當不得真的。

既然你為她的文筆讀完了長長的 76 集,我可以說你基本上算是文學評論家或者文學鑒賞家的讀法了,再不濟也得算個文學專業研究生的讀法,因為你的注意力已經從故事轉移到文筆功底上去了。

我個人的感覺,文學評論家、鑒賞家、或者文學專業研究生的日子是很不好過的,這也是我從文學專業轉走的原因,因為不論你愛看不愛看的東西,你都得看,看了還得寫評論,最後的結果就是弄得你什麽也不想看了。激烈如艾米的,就看出“暴力傾向”來了 --- 恨不把那些寫書的、寫評的、以及規定她寫書評的人全都暴打一頓。

文學這種東西,有點象果子,越是禁果越能勾起人們的食欲。小時候不能看的“色情書籍”,我們男生飯不吃覺不睡也會去看;帶到學校去的課外書籍,越是上課不能看越想看。真正擺到你桌子上,讓你看完後寫評論的書,哪怕是文學名著,也是打死都不想看了。

如果你看 << 三人行 >> 是為了寫評論,我對你深表同情,個中滋味,隻有受過此類痛苦的人方能明白。好在你是自由讀者,沒人逼著你寫評論,你寫了,隻能說是你自己愛寫,那就是一種享受了。如果艾米的“大名鼎鼎”能幫你的評論也鼎鼎大名一下,應該算是一種補償了吧?

你說“老規矩,文人“叫罵”之前,還是要讚上一兩句的”。就這一句,就讓我想起了那句老話: “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現代文人最怕的可能是入錯了博克,評錯了文章,把精力花在了不值得花的地方。

不知道“文人”是個什麽定義,但至少包括作家和文學評論家。從你的“叫罵”來看,你更多的是個文學評論家,而不是作家,因為作家的精力多半是用在“作”上而不是用在“叫罵”上的。

如果這個界定不錯,那我就還得說聲“服了你了”。你說你一個文人,何必把寶貴的時間精力花在看 ( 而且評 ) 一個連艾米本人都一再聲明不是文學作品的東西上呢?更何況你的朋友已經再三告誡過你,艾米的大忌就是別人把她碼的字當文學作品來讀。你明知道 << 三人行 >> 不是文學作品,你還要當文學作品來讀,讀完還要做文學式評論,我除了說“服了你了”,真想不出別的驚歎詞。

對你的評論,我就不想說什麽了,因為你所作的都是所謂文學評論,重點都在寫作手法上。這種文章我一般是避之不及的,通常的感覺是:“難道這人沒有更有意義的事情幹了嗎?怎麽不轉個專業,也好多活幾年?”如果這人是業餘評論家,我的感慨是:“有這功夫,還不如抱孩子到外麵轉一圈。”

即便對我的導師兼嶽父,我看到他不得不寫文學評論的時候,我也是極為悲天憫人地想:“可憐我的嶽父,年輕時入錯了行,現在改也來不及了。不如提前退休,早點到美國來抱孫子。”

所以你的這個帖子,我基本是沒興趣看的,更不用說回了。隻是因為跟艾米有關,我才硬著頭皮看一下,且揮動我的禿筆回幾句,隻希望艾米同學能從中看到我的一片愛心。

<< 三人行 >> 中安潔說,如果 DR.CANG 是因為聽了我的一句話就開始吸毒的,那可能算得上對我有興趣了。

我說:吸毒算什麽?吸毒至少還能從中體驗片刻的極樂飛升。我這才算對艾米有興趣,因為我逼著自己看的,是我最不愛看的文學評論,而且我不能從中體會片刻的極樂或者飛升。各位有目共睹,千萬在艾米麵前為我說些好話。

扯遠了,大力扯回。

你的評論給我的總的印象就是: << 三人行 >> 詳略不當,羅嗦冗長,中心不突出,人物眾多,煽情不到位,讀後不會有太多收獲,感覺上當。 ( 如果我的總結有錯漏,請補充指正 )

經常有人批評艾米隻愛聽表揚話,不能聽反麵意見,不知道這個“不能聽”是個什麽定義,大概是說她不接受這類意見,沒有“有則改之”,有時甚至回敬一句“不愛看就別看了吧”。

但她已經說了,她不是作家,寫的東西不是文學作品,她隻是寫她經曆過的或者聽到的生活故事。她也沒有發表的欲望,她把她寫的故事放在網上,隻是因為有人愛看。如果你覺得故事不好看,你就不看;如果你覺得太羅嗦,你就跳過。

我覺得這很公平合理,她寫了,貼在那裏,沒問你要稿費,也沒有強拉你來看,你自己要看,那就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了。你看完了,說幾句感謝或者表揚的話,說明你是個知傻,是一路人,也說明你很禮貌,很熱心,值得交往,歡迎再來。如果你不喜歡,屁股一拍,走人,打死不再來了。多麽幹脆,多麽豪爽,自己開心,別人也開心。

艾米是個很有主見的人,如果你以為她聽人說了她文筆功底不錯,讚了她幾個“好文”,就沾沾自喜,把人家的表揚拿回家去煲湯喝,大補一番,或者裱糊了掛在牆上,日看夜看,以滿足自己的虛榮心,那你就太高估自己了。

艾米的個性決定了她基本上是不受製於讀者的評論的,更不受製於評論家的評論。對評論家或者編輯的評論,她是厭而遠之,所以她堅決不把她寫的東西拿去出版。對讀者的評論 ,她更看重說話人的動機和為人。也就是說,她不會因為你說了她“文筆功底不錯”就覺得自己文筆功底不錯,也不會因為你說了“羅嗦冗長”就覺得她寫的故事羅嗦冗長。她不會因為大家都說她寫的故事值得出版就拿去出版,也不會因為有人說她寫的東西令人失望就不再寫了。

讀者到艾園來,不光是來看貼看跟貼的,也是來尋找同類,結交朋友的。貼子說的是誰,說的是什麽,隻是一方麵,有時並不是最重要的一方麵,更重要的是大家在讀貼子和跟貼的時候,也在慢慢對這個發貼人構成一個印象,不可避免地會揣摩發貼人是個什麽樣的人,為人處事是怎樣的,寫某個貼子的用意是什麽,值不值得交個朋友,如果是我,我會不會這樣說,等等。

所以我就想,你寫這個貼子是為了什麽呢?如果是為了使艾米提高寫作能力,那她已經說過了,她就是這個寫法,她沒想當作家,所以她沒時間也沒動力去提高。你的貼子除了“文筆功底”,對 << 三人行 >> 基本是全盤否定,但又沒舉什麽實例,所以對提高她也沒什麽用處。

如果你是因為讀了 << 三人行 >> 這麽糟糕的東西在抱怨,那我很抱歉,能吐你就把讀進去的東西吐了吧。

如果你是要在一片問好關心聲中潑瓢冷水,點醒艾米,讓她別太得意,那就算是白費了,因為現在讓她得意的隻有她的兒子。

如果你是要喚醒那些鐵杆粉絲,讓她們認清艾米寫的東西有多麽不堪一讀,那就有點把自己當“救世主”了,好像別人都沒頭腦,眼睛都是瞎的,唯有你高人一籌,看得出問題。

如果你讀讀跟貼,就會知道艾園的讀者當中,藏著的龍,臥著的虎遍地都是。誰寫上幾段不是讓人佩服之極?人家沒寫,隻是因為沒時間,或者沒找到合適的故事,什麽時候時機成熟,動起筆來,絕對不遜色於誰。

如果你想知道什麽叫“大智若愚”,看看艾園的讀者就知道了。大家都知道艾米寫東西,隻是為了她的知傻。大家看東西,也是為了消磨時光再加上交友。一個故事寫完了,大家都出來恭賀一番,問候一番,這就像朋友生了孩子,大家都去吃滿月宴一樣,看到孩子,誰個不讚一句:“好漂亮 ! ”“好 CUTE! ”。那不是因為人人都看不出那孩子鼻子有點榻,眼睛有點小,而是表達深切的關心和良好的願望。

如果現在有一個人跑出來說些“作為電影明星,這孩子的眼睛不夠大,鼻子不夠高”之類的話,可說是大煞風景。但是如果主人家表示了不高興,這人肯定大喊冤枉:“我這是為你好啊 ! ”

人家父母有說自己的孩子是電影明星,或者將來要做電影明星了麽?

估計在現實生活中,這位 LYDIADAI 同學是不會這麽不識時務的,所以大概隻是盡情享受一下網絡自由吧。

最後一種可能:你是想警告後來的讀者,免得他們糊裏糊塗撞進來看了 << 三人行 >> ,上當受騙,大失所望。所以我把你的大作移到“水麵”上去了,以便讓更多讀者在走進 << 三人行 >> 之前就看到你的文章。

我隨便加了個題目,如果你覺得題不對文,請提供一個新題目。


附: LydiaDai原貼

再多FANS打也要說的話--評艾米的《三人行》

首先聲明,我和艾米不熟,隻拜讀過她的一部作品《三人行》;不過,我卻和她的一個鐵杆FANS很熟,這也是為什麽我能有幸來到文學城認識這位大名鼎鼎的艾米。

既然對人不熟,對文也隻讀了一篇,關於這篇評說,真的隻能是以文論文,偏頗狹隘之處,再所難免了。

老規矩,文人“叫罵”之前,還是要讚上一兩句的。能讓我這個非FANS在盛夏天兒,一口氣讀完她的76回書,艾米的文筆功底還是可見一斑的。文字相當流暢,每一回都很適當地留下懸念或伏筆,讓人讀得順暢,仿佛坐在順流而下的小舟上,雖然江邊風景寥寥,抵岸後又大失所望,但回首這一路行程,還不至於讓人痛心疾首地要跳江尋死。再加上之後又被鐵杆FANS強行灌輸了一堆艾米的種種之好,以及她的“筆錄”式,“真人真事”的作品特色,雖然有點“啞巴吃黃連,有苦難說”的鬱悶,但捫心自問,也真是怪不得艾米什麽。

書歸正轉,再好的筆手也有敗筆之作,不管挨多少“板兒磚”,我還是不得不說,《三人行》真的不算是什麽上乘作品,除去鐵杆FANS不說,如果你屬於以下類型讀者,此作必讓你大失所望:


1) 把《三人行》當文學作品來讀。這可是犯了讀艾米作品的大忌!(--據某鐵杆FANS所說)。

這篇《三人行》實際是艾米轉述一個朋友的故事,又是一貼一貼間斷著完成的,所以從整體角度講,76回書中冗長而偏離中心之處不乏少數,我想要是好好斟酌,真當個文學作品處理,估計1/3篇幅可以節省下來。艾米的筆法流暢細膩,初涉未深的讀者會不知不覺就自以為在讀小說(我就是其中一個),可是讀到後來,發現被不重要而大肆渲染的細節連累以至於到了最中心最煽情之處也毫無感覺之時,才驚覺上當,可惜為時以晚。

2) 把《三人行》當愛情故事讀。按艾米後記裏說的,她這個《三人行》裏的人物都基本是三人三人一起的,而且不是靜態的,是動態的,究竟哪三人行,不是一成不變的。雖然愛情故事裏,很多都脫不了“三角”的構思格局,而且似乎有吃醋,有猜測,有誤會,有彷徨的愛情才更精彩。也許在這一點上,艾米的這個動態《三人行》可以滿足一些“愛情”讀者的口味(我自己也算一份),但是,一個故事三角多了,而且似乎需要渲染的人物多了,而作者又不注意對筆墨輕重的斟酌,最後隻能導致一些人物變化的很突兀,或者讓人感覺很不飽滿,又或者讓人感覺有很濃重的“操縱感”,好象是“導演讓你死,你就要死,導演讓你活你就要活”,這些負麵感覺很破壞“愛情”讀者的味覺,就好象夏天買了個大西瓜,一咬發現是個“沙瓤兒”的,很不解渴。

3) 把 〈〈三人行〉〉當真人真事讀。這個故事的真實與否,不得考證,也許有真,有虛構吧。但是如果你是屬於那種想在博客文學裏讀讀身邊真人真事,尋找共鳴和感動的那類讀者,我勸你也是要三思而後讀。因為這裏的故事,和人物,雖然他們的痛苦與徘徊,很具有真實性,再加上艾米的細膩心理活動描寫,使人有“感同身受”之錯覺,但是,由於太過“先入為主”的思想作祟,“好人就是好,怎麽做都是好,都是合理”,使得故事很沒有跌宕起伏感,唯一幾個小波瀾,也是“人工製造”似的,所以讀後,不會給人帶來太多收獲。

好了,就寫這麽多吧。辛辛苦苦寫了這些,隻為了自娛自樂,艾米莫怪,FANS莫打,天下太平矣。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